為推動《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落地,2017年11月,西城區出臺《關于扎實推進街區整理不斷提升城市品質的決議》《西城區街區整理實施方案》,率先開啟“街區整理”工作。至此以來,著眼于破解老城規劃建設缺乏整體統籌、整體設計,部分群眾居住條件較差、生活不便利等問題,通過系統設計與整治更新,改善了老城環境和發展品質,形成城市修補、生態修復、文化復興的良好城市治理格局。2018年,西城區將建立政府主導、指揮部統籌、街道主責的工作模式,統籌編制各街區設計方案,形成覆蓋區域、街道、街區、街巷胡同、老舊小區、平房院落六大系統的街區設計體系。

隨著城市化發展的提速,產業結構性老化、空間物質性老化和人口結構性變遷,以及城市核心區的過度擁擠、產業低端和環境秩序差等問題日益凸顯。紅墻之外,北京市西城區率先探索出街區整理文保新模式。所謂街區整理,就是在轄區范圍內,大到一條街,小到一個片區,逐步進行分析、整理,特別是對歷史文化保護區和風貌協調區。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通過診斷分析,分析出街區功能業態和歷史文化底蘊與傳統,在此基礎上進行系統研究設計。與此同時,加強配套功能的完善和服務設施的補充,使老城通過街區整理得到復興。目前,西城區街區整理已陸續在鼓樓西大街、西單北大街、西四北頭條至八條、廣內達智橋等一批試點街區,探索出文保區、商業區、居住區的街區整理工作經驗,形成了先行示范作用。街區整理工作作為城市治理的重要方式,是一種真正的“繡花功夫”,其所涉及的街區功能配置、業態轉型升級、培育街區文化、歷史文化特色定位、市容環境景觀等,又都是事關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事關人民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的重要內容,是百姓家門口的事情。當我們經歷了大規模的“增量”開發與推土機式的“更新”,城市的記憶逐漸被斬斷。在這樣的背景下,不妨來一場大規模的街區整理吧!它對于城市的復興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