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長明
我國32.5水泥存廢的爭論至今已有3~4年。雖然主張全面淘汰32.5水泥的一方(廢方)憑借其“強大”略占上風,但主張削減32.5水泥用量占比但不可全面淘汰32.5水泥的另一方(存方)仍在艱辛地據理力爭,此外還有廣大的業內人士正在思考觀察。這是一件令業內人士很關注的事件,今年以來甚至吸引了一些國外人士的眼球。
經過對這段時期論辯雙方的觀察與思索,筆者認為,廢方的種種論據,例如去產能、打假、提高集中度、提高產能利用率、整肅市場秩序、提高水泥實物質量、推進供給側結構改革、增加高標號水泥用量占比、提升混凝土質量和性能、延長混凝土構筑物壽命、去除“小、亂、污”和“僵尸”水泥廠及粉磨站、降低混合材(廢棄物)的物流成本、提升混凝土攪拌站的利潤、便于水泥質量的檢查監管等,雖然名目繁雜,但是在理論上和實踐中,均不能構成全面淘汰32.5水泥的根本邏輯關系和直接的充分理由。真正具有決定性的科學論據僅需一項就足以一錘定音,那就是明確地回答:32.5水泥到底是不是落后水泥?如果是,當然應該全面淘汰,不容爭論;如果不是,那就不存在必須全面淘汰的理由,同樣無需爭論。
還有一個同樣具有決定性的論據,那就是市場對32.5水泥的客觀需求,有則存,無則廢,遵循市場經濟供求法則科學合理運作即可。多年來,我國32.5水泥用量占比始終處于60%~68%的高位。很明顯,我國市場對32.5水泥的需求量大是鐵的事實,現在卻要人為地硬性干預到全部取消,未免有失當之嫌。
2014年,我國出現了一種觀點,認為32.5水泥是落后水泥,將其比擬為立窯,并稱32.5水泥的全部淘汰是大勢所趨和必然規律。從我國1950~2000年近半個世紀的立窯和32.5水泥主導市場的歷史現實來看(1988年我國立窯水泥占總產量高達88%,達到最高點,現已降到約2%~3%),這種認知對于親身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人們來說,或多或少還是可以理解的。
人們的認知必須經過充分論證,獲得過硬的論據,才能上升為基本符合客觀實際的科學論點,才具備付諸實踐的條件,所以全面論證和樹立確鑿論據的工作很重要,不可省略。
縱觀全球,特別是歐美等發達國家100多年來水泥工業的發展歷程,其立窯在上世紀40年代已經完全淘汰,但為了適應市場的需求,32.5水泥卻一直沿用至今。尤其是自2000年以來,32.5水泥煥發了全新的發展活力,甚至達到可與中、高標號水泥媲美的程度。據此,我們理應審慎對待上述觀點(32.5水泥為落后水泥)的科學性、適用性和可行性。
經國際能源署IEA、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工商理事會WBCSD和水泥工業可持續發展倡議CSI三個國際機構的聯合策劃研究組織編撰,2009年5月發布了第一版的《水泥工業低碳轉型技術路線圖》(以下簡稱《路線圖》)。2017年初,這三家國際機構又邀請了9位世界頂級科學家和專家,征集了有關行業近60位知名學者、專家、教授和企業家的試驗研究成果、觀點和建議,歷時15個月,完成了對第一版《路線圖》的增補修訂。2018年3月,第二版《水泥工業低碳轉型技術路線圖》發布,為國際水泥工業轉型升級指出了科學有效的途徑,提供了豐富詳實的研究數據和方向性的指導,值得我們認真研究借鑒。
在附有28幅圖表、41種參考文獻、內容長達64頁的第二版《路線圖》中,再次明確指出:在各種混合材深加工、替代部分熟料,以及多種混凝土外加劑等一系列新技術有效應用的前提下,32.5水泥與42.5水泥、52.5水泥相比較,具有熱耗低20%~25%、電耗低12%~17%、碳足跡少14%~20%、廢棄物利用量多18%~28%、正常全生命周期中對二氧化碳的循環吸收固化量高10%~15%等諸多優勢。采用等量的32.5水泥同樣可以配制出C30或以上強度的混凝土(我國也有類似的試驗研究結果報導)。因此低熟料含量的低標號32.5水泥的發展潛力及其社會、環境和經濟效益總體優于42.5或52.5水泥,是應予大力拓展的水泥混凝土科技發展方向。
聚焦32.5水泥的開拓研發,德國、法國和瑞士的研究試驗與工程應用付諸實踐已十年有余,獲得不俗成效,擴展了復合32.5水泥的品種。為此,2016年修訂實施了最新的歐盟通用水泥系列標準。
事實表明,除極個別特殊情況外,現今世界各國都在生產使用32.5水泥,只是各國的用量占比不同,介于8%~65%之間。現今占全世界水泥總產量95%以上的50個國家和地區的32.5水泥占比總平均為15.6%,其中,德國22.3%,意大利19%,法國17%,美國8%,巴西60%,埃及9%,越南19%,日本11%,印尼15%,印度19%,中國60%。如按50個國家和地區的產量加權平均值計算,其32.5水泥的占比約38%。
分析研究上述我國部分業內人士的論點與國際的論點所得出的關于32.5水泥兩種截然不同的判斷可知,對我國而言,取消32.5水泥并不是正確的決定。世界許多國家(包含我國)的長期實踐已充分表明,立窯和32.5水泥之間沒有任何必然的關聯。水泥標號的高低與生產熟料的窯型先進與否,同樣沒有必然的聯系。采用先進的裝備生產適用、低碳和環保的低標號水泥并無不妥,相反地,這應該是現代水泥企業向綠色低碳轉型升級的一個新途徑。我們應該摒棄將32.5水泥和立窯相捆綁的觀念,現今我國的立窯已接近完全淘汰,32.5水泥理應位列我國通用水泥標準系列。
全球水泥工業100多年來的歷史和近10余年的實踐已充分證實,作為世界各國通用水泥標準分類中不可或缺的一個品種,32.5水泥顯然不是落后水泥。
科技發展的客觀規律不依人們的主觀意志而轉移,我國不乏關注前沿技術的優秀人才和青年才俊,我們應當共同構建一個相互切磋、取長補短、共同提高的學術交流平臺,為我國水泥混凝土事業的健康發展而奮斗!
筆者拙見,望業界同仁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