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金亮)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廣袤農村由此迎來歷史性的重大發展機遇。冬意雖寒,農業和農村改革發展的熱潮卻在不斷涌動。
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決定著億萬農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過去的5年,我國農村改革蹄疾步穩,農民群眾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如今,鄉村振興的號角已經吹響,目標是讓農民有更豐厚的收入、更體面的生活,實現全面發展。
務農重本,國之大綱,民之福祉。鄉村振興氣勢宏大,它是國家戰略,總攬整個鄉村發展;鄉村振興也很微觀,可以細致到一戶農民的具體生活。
2018年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第一年,如何增強億萬農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這需要我們站在過去的積累之上,付出更多的努力,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解決農業效益不高問題,要適度規模經營、拓展農業功能、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
2018年被確定為“農業質量年”,我國農業將加快由以量為主向以質為主轉變。今年,農業部門將制修訂農藥殘留標準1000項、獸藥殘留標準100項、其他行業標準近200項。開展中國農業品牌提升行動,將品牌建設與綠色食品等產品認證緊密結合,遴選推介一批叫得響的農業品牌。加大國家追溯平臺推廣應用,率先將綠色、有機、品牌農產品納入追溯管理。建立農業生產信用檔案,將新型經營主體全部納入監管名錄,用“二維碼”追溯防止品牌假冒。
隨著效益吸引、政策引導、故土情結,越來越多的青年投身農業,新型職業農民數量持續增加。
“70 后”不愿種地,“80 后”不會種地,“90后”不談種地是此前經常能聽到的一句話。隨著效益吸引、政策引導、故土情節,越來越多的青年人投身農業,在創業創新中實現價值、贏得尊嚴。
行走田間,常常會遇到這么一群人。他們有“本土派”,扎根在農村、始終愛農業、力求善經營;有“返鄉派”,農村出身的大中專院校畢業生回到家鄉,帶回新思想;有“下鄉派”,農科人員、經商人員,為廣袤田野帶來技術或資金。他們叫新型職業農民。據農業部最新統計,全國新型職業農民超過1400萬人,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超過290萬家,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超過115萬個。
農民發展既要培“新”,也要扶“小”。好消息是,2018年,保險部門將健全完善農民風險分擔機制,實施農業大災保險試點,推動在糧食主產省開展3大糧食作物價格保險、收入保險試點。此外,金融部門將創新金融支農政策,健全全國農業信貸擔保體系。鼓勵有條件的地方設立鄉村振興投資基金。
2018年要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引導更多生產要素流向農村,加快縮小城鄉發展差距。
看病、上學、住房、養老……一筆筆開銷曾讓農民增收的步履沉重。歲末年初,有關部門新政策新舉措密集出臺:讓農民早日住上放心房,中央財政提前下達2018年農村危房補助資金185億元;推進農村三產融合,相關部委出臺意見,促進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發展;針對涉農資金多頭管理、交叉重復問題,多個部門探索建立統籌整合長效機制。
鄉村振興戰略為億萬農民描繪了一幅美麗鄉村的現代圖景,讓“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有了新底氣,讓農民世代居住的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有了新希望,讓“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不再是回憶。隨著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廣大農民的獲得感會越來越飽滿。
(喬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