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的養生重點是“收藏”,到了小寒左右更是要重視“藏”的問題,人體處于嚴寒當中,受到寒冷的刺激,身體需要大量的能量維持正常的工作,只能通過增加產熱和減少散熱來維持體溫,因此適當進補和適當休息就成了這個節氣的首要任務。

冬季天氣寒冷,人體容易產生情緒抑郁、懶散昏睡、昏昏沉沉的情況,而且有些人年復一年地出現這個問題,這是因為寒冷使身體的新陳代謝和生理功能處于抑制和降低的狀態,血液循環變慢、腦部供血不足造成的。
對待這種冬季特有的抑郁情況,我們可以通過曬太陽來緩解,充足的陽光可以使人獲得精神上的安寧,讓人很快從緊張、激動、焦慮、抑郁情緒中解脫出來,心情得到舒展。更有養生人士認為冬季的陽光可以作為 “養生”的重要部分——稱為“光養生”,早晨10:00到下午2:00之間的陽光最好,每次可以曬20~30分鐘。
夏季如果鹽分攝入過多,人體可以通過汗液排出體外,但冬季人體出汗較少,鹽分如果增加就會累積在體內無法排出,這對于血壓血脂過高的人來說是個“大忌”。另外咽炎的誘發因素多是炎、熱、燥,冬季人體抵抗力弱,更容易反復發病。如果飯菜中含鹽量太高,會導致唾液分泌減少,有利于各種細菌在上呼吸道存活;高鹽飲食還可能降低黏膜抵抗疾病的能力,使各種細菌、病毒乘機而入,誘發咽炎。另外,炒貨如瓜子、花生之類也要少吃,這些食物又咸又干,同樣是咽喉的大敵。
小寒時節很多孩子容易出現發熱的癥狀,可以用白菜心來熬煮水喝,除了飲用,還可以用白菜水來揉搓鼻孔、揉耳甲腔。白菜水可以幫助身體退熱,平時也可以用白菜水來浸潤鼻孔和耳道,但注意不要把水滴到耳朵里面去,這樣也可以起到預防感冒的作用。另外冬季感冒會出現流黃鼻涕的情況,這說明身體內熱過盛。白菜心水加一些綠豆水,同時飲用對于感冒、發熱都有一定的治療效果。
中醫古籍 《黃帝內經》中曰:“陽氣盡則臥,陰氣盡則寤”。說明睡眠與醒寤是陰陽交替的結果。子時是一天中陰氣最重的時候,這個時候休息,最能養陰,睡眠效果最好,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子時也是經脈運行到肝、膽的時間,養肝的時間應該熟睡。午時(11點~13點)則要小寐,休息30分鐘左右即可,最多不要超過1小時。即使不能夠睡覺,也應“入靜”,使身體得以平衡過渡,提神醒腦、補充精力。
中醫認為,小寒為陰邪最寒冷的節氣,也是陰邪最盛的時期,從飲食養生的角度講,要特別注意在日常飲食中多食用一些溫熱食物以補益。千萬別貪戀油膩、辛辣的食品,應以補氣潤燥為主。飲食以清淡少鹽為主。
此外,小寒時節要早睡晚起注意休息,冬季子時是一天中陰氣最重的時候,這個時候休息,最能養陰,睡眠效果最好,而且睡眠質量最好。“冬天動一動,少鬧一場病;冬天懶一懶,多喝藥一碗。”冬季也要適當運動,但要拒絕劇烈運動,在精神上宜靜神少慮、暢達樂觀。
(據健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