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詩進
(四川省丹棱縣楊場鎮畜牧獸醫站,四川 丹棱 620200)
副豬嗜血桿菌病又稱多發性纖維素性漿膜炎和關節炎,是由副豬嗜血桿菌引起的。該菌屬條件性致病菌,當豬抵抗力下降時,病原可大量繁殖引起發病。
副豬嗜血桿菌病只感染豬,病豬和帶菌豬是傳染源,本病一般通過呼吸系統,也可通過消化系統傳染。
2周齡到2月齡的豬都可感染發病,以5~8周齡斷奶前后豬和保育階段的豬發病較多,發病率一般在10%~15%不等,致死率約為50%,當混合感染嚴重時其死亡率會升高。本病無明顯季節性,但環境惡劣時多發。
2.1 急性 見于膘情良好的豬,病豬發熱(40.5~42℃)、精神沉郁、食欲下降,呼吸困難,呈腹式呼吸,皮膚發紅或蒼白,耳梢發紫,眼瞼皮下水腫,眼圈青紫,行走緩慢或不愿站立,腕關節、跗關節腫大,共濟失調。臨死前側臥或四肢呈劃水樣運動,有時患豬無明顯癥狀即突然死亡。急性感染病豬可能留下后遺癥,如母豬流產,公豬慢性跛行。
2.2 慢性 多見于保育豬,病豬食欲下降,咳嗽,呼吸困難,皮毛粗亂,四肢無力或跛行,生長不良,直至衰竭而亡。
可見心包炎、心肌炎、胸膜炎、關節炎等多發性炎癥。關節有微黃漿液性纖維蛋白滲出物,心包膜增厚、粗糙,心臟有纖維素性滲出,胸腔積液,肺臟水腫、出血,腹股溝淋巴結呈大理石狀變化,頜下淋巴結出血嚴重,腎有出血點,腎乳頭出血嚴重。
4.1 加強飼養管理,避免營養失調、日糧不足、缺少飲水。可在飼料中添加牛至香酚,提高機體免疫力,降低發病率,每1 t飼料,仔豬添加250~300 g、育肥豬添加 100~200 g、母豬添加200~300g。
4.2 搞好衛生,飼養密度合理,舍內按時通風,做好保暖工作。豬發病后用2%氫氧化鈉溶液噴灑豬圈地面和墻壁,2h后用清水沖凈,再用5%聚維酮碘噴霧消毒,連續消毒3~5d。
4.3 隔離病豬,10%阿莫西林可溶性粉每1 t飼料添加2kg,連用5~7d;20%氟苯尼考預混劑每1t飼料添加250 g,連用3~5 d;復方磺胺間甲氧嘧啶預混劑每1t飼料添加2kg,連用3~5d,同時添加50%卡巴匹林鈣可溶性粉,每1t飼料添加800g,緩解疼痛,連用5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