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程瑩
任星航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鈞瓷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中國陶瓷工藝美術大師。
廣義上凡是用柴火作為燃料的陶瓷燒成方式都叫柴燒。因窯爐結構、泥土及柴火特性、裝窯方式、燒成技術等因素的不同,燒成的結果也就多種多樣,充滿偶然的變化與不確定性的挑戰。柴燒陶藝家沉醉于此,用自己擅長的方式,成全了柴燒的絢爛多彩。
<img alt="" data-cke-saved-src="" src="" qkimages="" hand="" hand201803="" hand20180312-1-l.jpg"="">

星航鈞窯的門口,鐫刻著李輝柄為其書寫的“鈞瓷魂”三個大字。任星航的院子花木縈繞,鈞瓷窯爐博物館坐落其間。這座首個民間鈞瓷博物館,是任星航從2003年開始,用兩三年時間建成的。在這座不算大的院落里,有23座不同工藝、不同年代的鈞瓷窯爐,它們從歷史深處被復刻出來,成就了一件件驚艷的作品。
任星航開始做鈞瓷的時候,正值物質匱乏的年代?;謴筒駸彩菫榱送瓿筛赣H的夙愿。1990年,當代鈞瓷藝術大師任堅老先生逝世,彌留之際給兒子任星航留下了一句話:將鈞瓷事業做下去。
出身鈞瓷世家的任星航,為任氏鈞瓷第七代傳人。他從小跟著父親學習鈞瓷燒制、窯爐建造、釉料配制、造型、燒成等一系列工藝。因此恢復宋代柴燒工藝的壯舉,也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
“必須要用宋代的窯爐,才有可能燒出宋代神韻的鈞瓷。這個愿望父親沒有完成,我也一直記在心里。2004年政府號召搶救民間文化遺產,而我也在籌建鈞瓷窯爐博物館,我已經復原了歷史上產生過重大影響的鈞瓷窯爐,如唐、金元及清代窯爐,所以當時我就下決心,一定要復原宋代雙火膛結構鈞瓷窯爐?!?/p>
窯爐建好后,任星航用了長達一年的時間反復燒制和試驗,最后終于才用柴作為原料,燒出了鈞瓷。故宮博物館的李輝柄教授稱頌他“填補了鈞瓷理論界技術斷代的空白”,而任星航只是覺得,能讓柴燒鈞瓷這一失傳千年的技藝重新傳承下去,不僅是完成了父親的夙愿,更是一個鈞瓷傳承人義不容辭的使命。
“窯就是瓷之母,火是瓷之父。在燒成階段,窯爐和火候的掌握是燒出好瓷的條件。孕育瓷的時候,瓷胎裝在窯里,就像是孩子在母親的肚子里。柴火在不斷地跳動,時而激烈、時而緩慢,在相互調和中孕育出優秀的藝術作品?!?004年,任星航在深入研究了宋代雙火膛窯爐殘骸后,開始了窯爐的復原和柴燒的恢復,入窯燒制60件作品,其中具有宋代鈞瓷審美標準的有20余件。鈞瓷柴燒工藝的恢復,使其在2008年成功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柴燒也成為任星航制瓷最具代表性的標簽。
任星航認為天地有陰陽,窯爐也是有性別的,宋代的雙乳膛柴窯,是窯母;倒焰窯應該是窯公。窯爐構造不同、燃料不同,燒出的鈞瓷也不同。柴窯的火焰綿軟柔長,燒出的鈞瓷溫潤如玉,有女性的陰柔之美;而煤的火焰短,靠的是輻射升溫,性格暴烈,燒出的鈞瓷色彩絢麗,有男性的陽剛之氣。
若想實現鈞瓷的如冰似玉,就必須堅持柴燒這一宋代古法燒制技藝。當然,鈞窯的燒成形式需要多樣化,鈞瓷窯爐博物館的存在,就是研究不同燃料與燒成方法以及對窯爐結構進行探索。古老原始的工藝形式是保證傳統鈞瓷審美的基礎條件,但另一方面柴燒窯爐污染嚴重,與當前主流的社會價值產生分歧,于是任星航在堅持柴燒的同時,也在進行建造環保窯爐的探索,研制出可以控制燃料增減和火焰強度、層層過濾煙塵的新型窯爐。

任星航在祖傳鈞釉的基礎上,研制了10余種新的鈞瓷釉料組方,豐富了鈞瓷窯變釉色。他的鈞瓷作品釉色乳光玉潤、五彩交融,窯變景觀奇妙而別致。
在鈞瓷窯爐博物館的旁邊,還有一個鈞瓷傳習館,是國家發改委、文化部的支持項目。為了搶救民族文化遺產,把祖先的技藝傳授給后人,文化部擬在全國建立100個傳習館。河南省3個傳習館的建設重任,自然落在了任星航的肩上。他正在忙碌于傳習館的裝修工作,準備在明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日對外開放。
鈞瓷傳習館是鈞瓷燒制技藝的集中體現。任星航認為鈞瓷燒制技藝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燒,屬于窯爐方面;另一個是制,屬于技藝方面。兩者合而為一,才是鈞瓷燒制技藝的全貌。

在傳習館里,可以看到任星航的眾多代表作品,有柴燒、煤燒、炭燒三大類別幾十個品種?!而P凰涅盤》《蟠龍瓶》《如意尊》《羅漢缽》《荷口盤》……柴燒作品溫潤如玉,窯變景觀妙不可言,能讓人_窺宋鈞的藝術特色。其中《鳳凰涅盤》的平盤,作品口沿處破釉而出,微露胎質,形成了完整的銅口鐵足。盤中自然窯變形成一鳳,似欲騰身飛舉,周身羽毛清晰可見,尾部艷紅一片,儼然“火中飛鳳”之壯麗景觀。而另一邊釉色則青中見白,閃耀著乳玉般的光澤,猶如熱烈過后的寧靜與沉穩。
“做鈞瓷是一門手藝,你得勞動,勞動創造智慧,你勞動多少,就能得到多少智慧。但做好鈞瓷不能光靠手藝,還得靠思想。你對歷史、現實、時代的認識有多深,決定了你的鈞瓷傳承的分量、創新價值的大小?!?/p>
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鈞瓷燒制技藝,千百年來都是在師傅與徒弟之間、父子之間傳承。鈞瓷傳習館的建立與開放打破了以往的傳統,由家族傳承形式轉向社會傳承形式。“我們應該看到它的先進性,不再局限于某種傳承方式,而是更加社會化、多元化。我想通過鈞瓷傳習館的開放,更好地傳承鈞瓷技藝并豐富人們的文化生活。”這是傳習館的重要意義所在,也是傳承了七代的“鑄鈞魂”的責任感與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