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程瑩
眾人拾柴火焰高。柴燒的萬千姿態,在于其建窯方法、技術方法、藝術方法、認識方法和審美方法在價值取向上的獨立所致。傳承不是復制,從現代生活中走出的學院派與新生代,構筑起柴燒的千嬌百媚與生生不息。


每一只杯子底部都有一個編號,編號外圍有一片葉子的形狀,杯型也是選取銀杏葉的外輪廓線。
2014年,管永雙從四川美術學院畢業后,來到榮昌縣安富鎮,在鄉村租了一間民房,收購舊木,種花養狗,安安心心做陶。
“每次去城市都有種擁擠感,讓我很容易心浮氣躁。只有在山上才能讓自己靜下來。”3年多的時間,管永雙已習慣了山上的生活,起床能看到泥土、大山、不被修飾的植被,還有家門口的竹子,心里愜意、溫暖又踏實。在他看來,手藝活本身需要安靜的環境去完成,安靜能讓創作者更好地感知手中的泥土能成為什么樣子。中國的傳統手工藝很多都取材于大自然,所以與大自然越親近,越能做出好東西。除了環境,有時候大自然還能給創作帶來很多靈感,比如《南瓜》《葫蘆壺》《石樁》這一自然仿生系列,就是他回饋于大自然帶給他的感受。
盡管作品最終要走向市場,但除了將市場反饋和客戶定制需求融入其中,他更喜歡自由地表達與創作,賣有情感、有溫度的小眾陶器。幸好,對于美的認知與篤定,他的作品不乏有緣人的青睞,這是來自于一個手藝人的自信。因為柴燒,許多過客從陌生人到友人。管永雙說,用心待物,才能懂得用心待人。
在山間自己搭窯,自己燒陶器,對于管永雙來說就是一場修行。特別是對于新生代的手藝工匠,需要修煉自己的手藝,同時也需要修煉自己的內心,一定要耐得住寂寞與孤獨。而一切難題與困惑,都會在堅持手作中得到解答。管永雙就是在這個過程里,明確了自己是誰,要去向哪里。
這個以街為市的小鎮,沒有多余的生活印記,保留著簡單而原始的古街風貌。像這樣一個不起眼的地方,是中國四大名陶榮昌陶的發源地。
也是因為來到這里,管永雙對榮昌陶才有了更深刻的認知。在2010年初,安陶制作技藝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安富鎮也吸引了全國各地的手藝人與企業家,在不斷探索和不斷嘗試的過程中重新樹立起榮昌陶的牌子,悉心保護榮昌陶本土的歷史文化。
1953年評為四大名陶,而今市場上知道榮昌陶的人卻不多,管永雙也跟朋友多次交流原因。首先,一些文化藝術活動的推廣不夠多。然后,文化歷史底蘊挖掘不夠:榮昌是個移民水鄉,因“天下海棠本無香,獨昌州海棠香撲鼻”而雅稱“海棠香國”,也是“湖廣填四川”重要聚集地,被譽為“客家文化活化石”。再者榮昌安富當地的產業鏈不健全,暫時還沒有企業做陶瓷相關的設施設備及各種配套的工具,政府可以做適當引進。最后,榮昌陶的朱砂釉、絞泥、剔刻在傳承上缺少保護和革新,傳統的朱砂釉的釉料配方需要改良才能適應現在的燒造工藝。管永雙在2016年改良了朱砂釉的配方,適應了現代的窯爐燒造。

一碗素茶,兩只素花,三五好友,就是管永雙在安富的簡單生活。
管永雙成立了“西山雨”工作室,專注于榮昌陶生活器物。“西山雨”出自齊白石的書法——興衰無語西山雨,離別如行東嶺云。剛巧他的小院落于渝之西,居于鴉嶼山,他第一次看到這個院子的時候,正下著小雨,應情應景得之“西山雨”。
2017年初,管永雙自主設計搭建“灰一燒”現代柴燒窯,希望能建立榮昌陶現代柴燒美學體系。“榮昌陶的紅泥有粗泥和細泥之分。優質的陶土是柴燒的根本,器型的設計能更好地呈現柴燒的燒造之美,火的掌控與木柴的選擇決定了燒成的色彩千變萬化。”管永雙說,現代柴燒的神秘不在于它有多么不可控,而在于真正理解現代柴燒,真正理解現代柴燒的美學追求,才能看懂這萬般色彩中的奧秘。猶如繪畫一樣,優質的陶土就是優質的畫紙,如何進行作品的擺放就是構圖,整個72小時的燒制就是一個繪畫過程,且不能停歇,這時候需要創作者全神貫注地完成每一個燒制階段,才能真正的燒出想要的畫面。
最近,管永雙發起了一個銀杏葉活動:只要寄2.5千克銀杏葉給他,他就回寄一個柴燒杯子。活動發出以后,很多朋友開始搜集銀杏葉給他寄過來,好多人發來信息說:以前看到掉落的銀杏葉只有對深秋的認識,現在落葉還能再賦予其他的意義,這是對于器物的珍惜,也是對于生活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