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友妍捷
在重慶黔江一個叫石雞坨的小地方,有一座經歷了多次搬遷的宋代龍窯,13洞,窯口在阿蓬江邊,煙囪在半山腰的馬路旁。這個依山傍水的地方,過去是陶藝之鄉,方圓40平方千米都是窯場,如今,就只剩這一座柴窯還在使用了。65歲的劉沛良與兄弟共同維護著它。

“柴窯比電窯好啊,燒一次500元柴火錢,電窯一晚就得花200多元電費,龍窯一次出的東西多啊!”劉沛良對兒子劉海龍用電窯的方式不太認可,但兒子做的茶器卻比他的酒具好賣。
畢竟現在喝茶的人,更喜歡原始、拙樸的感覺,石雞坨土陶正好滿足了這樣的審美。
這里的土陶以白泥沙為原料,酸澀的洗好,甜膩的一燒就會壞。每次采泥,劉沛良都用舌頭嘗。而釉料則用在山上燒的松木灰,色澤沉穩。但劉家父子卻從未將其用在柴燒的小茶杯上。父親的柴燒靠木材天然落灰成釉,兒子用草木灰釉料卻進電窯燒制?!拔覀冞€沒在龍窯里燒過松木灰釉的茶杯呢!”
俗話說:“柴燒三分靠人,七分看天?!边@次《中華手工》聯手劉沛良父子,在龍窯里燒一對小茶杯,一只靠自然落灰,一只上松木灰釉,起名“天柴對杯”,如天時與自然。何種火紋,何種效果?不得而知。若有興趣,邀請您為傳統工藝嘗試添一把柴,獲一對杯,寓意“添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