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永華
(豐寧滿族自治縣農業技術推廣站 河北 豐寧 068350)
為了增加農民收入,鼓勵農民種植高效高產出的作物,豐寧縣連續3年進行種植業結構調整工作,壓減玉米等常規作物面積,改種植經濟作物,成效顯著。
2017年豐寧縣壓減籽粒玉米等常規農作物種植面積14.8432萬畝,調整的作物品種為飼用玉米4.1523萬畝,油料1.613萬畝,蔬菜2.110 8萬畝,中藥材0.7547萬畝,食用菌0.3334萬畝,苗木果品0.80455萬畝,谷子雜糧3.701 45萬畝,其他0.373萬畝。
2.1 部分農民認識程度不深。通過下鄉了解,部分農民認為,他們人均土地還不足2畝,玉米收購價格最貴的時候也不能作為家庭的主要收入,現在種玉米春種秋收,既省工又省時,可種植其它農作物,資金投入較大,產品沒處銷售,風險也高,心中沒底,不如出去打工,獲得一定的收入感覺穩定、有保證。對種植業機構調整的認識還不夠深,所以各級部門調整工作難度較大。
2.2 農村經營組織不完善。還未建立起真正能夠協調各方利益的組織機構和管理制度,農民經營組織化程度低,農戶與企業的關系仍處于松散型階段,農民合作社還處于分散狀態,企業與基地和農民之間的合作,農民收益不明顯,一定程度上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3.1 成立組織、加強領導。豐寧縣成立了由縣長任組長,主管副縣長任副組長,各鄉鎮及農工委、農牧局、林業局、水務局、扶貧辦、糧食局、縣社、氣象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優化農業種植結構的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農牧局,負責統籌協調推進種植業結構調整等工作。
3.2 強化宣傳、主動服務。各部門要充分發揮職能作用,深入基層增強服務意識,加強技術指導,加大宣傳力度,引導農民積極調整農業種植結構,確保廣大農民掌握新作物、新品種的生產技術和方法,幫助農民解決結構調整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并引導農民改變種植習慣,嘗試種植新品種,使用新技術,讓農民切身感受到結構調整的益處。
3.3 整合資金、重點扶持。加大財政投入力度,整合資源,打捆使用涉農資金,重點對減少籽粒玉米種植面積的合作社、農民給予項目傾斜,并根據種植的作物品種,制定相應的支持政策,給予一定的補貼支持,或采取以獎代補的形式適當進行補助。
3.4 強化督導、落實責任。實行鎮領導分工包片,把目標任務細化分解,落實到村、到戶、到地塊,建立健全激勵約束機制,嚴格考核,嚴格獎懲。層層簽訂目標責任書,將壓減玉米種植面積工作作為考核的一項重要指標,明確獎懲,強化對壓減玉米種植面積落實情況進行督辦檢查,確保工作落到實處,對完成調整任務的,要給予獎勵,在評先評優方面予以優先考慮;對未完成調整任務的,要通報批評。
合作社和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逐漸加強。在種植結構調整中,有3萬畝土地通過土地流轉后由農業專業合作組織落實,分別由合作社和龍頭企業負責經營,以多種形式(如入股分紅形式、貧困戶所有形式、貧困戶租賃形式、吸納務工等形式)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其中御今農業集團帶動作用尤為突出,該企業以發展有機菌菜種植為基本思路,以定位于改變當地種植結構、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建設成為輻射帶動能力強、科技含量高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現已帶動600余戶農戶從事食用菌種植及相關產業,長期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300余人,解決臨時就業300余人,通過示范帶動每年可為當地增收800余萬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