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立芳
(辛集市原種場 河北 辛集 052360)
小麥創高產,選擇優良品種是關鍵。選擇適宜本地氣候特點和生產條件,選擇抗病、抗倒性好,抗旱節水,適應性廣的高產、穩產、優質品種,特別要大力推廣中早熟的優良小麥品種。根據這些原則及省農業部門確定的小麥良種補貼推介品種,選用適宜的品種。
做好種子篩選工作,去掉癟粒、碎粒和雜質,選擇精選包衣種子,為預防土傳、種傳病害及地下害蟲,可以使用殺蟲劑、殺菌劑及生長調節物質包衣的種子。未包衣種子應拌種,防治地下害蟲和小麥紋枯病、根腐病和黑穗病,用50%辛硫磷乳油100 ml+2%立克秀(戊唑醇)150 g,兌水2~3 kg,拌麥種50 kg;或用3%敵萎丹250~300 ml+2.5%適樂時100~200 ml兌水500 ml拌種50 kg。
一般年份,無論夏季降雨多少,經過玉米收獲、滅茬、整地等環節以后,墑情可能不夠。因此,要改變部分地區因伏期雨水多而盲目搶墑播種,而后澆“蒙頭水”或“滿月水”的習慣。或采取在玉米收獲前10~15 d洇地的方法,保證足墑播種。底墑充足不僅可以保證苗全、苗勻、苗壯,而且通過推遲春一水使小麥苗期適度水分脅迫,促使小麥根系下扎,深層根系數量增加,有利于小麥充分利用地下深層水,實現節水高產并重的目標。然而,2017年是個例外,9月份河北省中南部降水量不及往年的10%~20%,但是,10月7~10日連續降雨,是近幾十年來沒有遇到的,實屬罕見,土壤“喝飽了”,收割玉米都進不了地,致使小麥播種期推遲1周。總之,小麥播種前是否需要澆水,要看土壤墑情再做決定。

河北省小麥取得畝產600 kg的高產田,有機質含量應在17~24 g/kg,氮磷鉀養分需求較高。氮磷鉀通過施用化肥可以提高,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的方法:一是有機肥,二是秸稈還田。因此,小麥、玉米兩季秸稈還田是保持農田可持續增產的必由之路。近兩年,有的農戶圖省事,直接賣青儲飼料,把玉米秸稈都收走了,這樣做不利于培肥地力,要通過適宜農機具配套,提高秸稈粉碎還田質量。在機械收獲玉米的同時或收獲后,在田間將秸稈粉碎2遍,務必打碎打爛,以提高播種質量,加快秸稈的發酵速度。
要根據不同區域的測土結果和養分狀況,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控制施肥量。在不能實施配方施肥時,施用量可根據吸收量確定。畝產500~600 kg小麥,一般畝底施磷酸二銨15~20 kg,尿素8~10 kg,鉀肥5 kg,提倡增施有機肥。
近3年內深耕或深松過的,可旋耕2~3遍,使深度達到15 cm以上,確保旋耕質量。深耕或旋耕后要及時耙耱或鎮壓,避免跑墑。要掌握好耙耢時機,避免形成坷垃,做到上虛下實,土地細平。必須確保整地質量,以防影響播種質量,造成缺苗斷壟。
只有適期播種,才能形成壯苗,以保證冬前穩健生長和安全越冬。冬性品種在日平均氣溫16℃~18℃,半冬性品種在日平均氣溫14℃~16℃為適宜播種期。在一般年份,河北省南部麥區播期應掌握在10月8~18日,中部麥區掌握在10月5~12日,北部麥區掌握在10月1~8日,冀東麥區適當提前。
要分批次準確測定種子發芽率,根據品種特性、發芽率、播種期和地力等條件合理確定播種量。要充分考慮不同品種的休眠期。發芽率的測定時間,在可能的范圍內越晚越好。在適宜播期范圍內,冀中南掌握畝基本苗20萬~25萬,冀東和北部麥區掌握在25萬~30萬。對于因前茬成熟晚,難以實現適時播種的區域,要貫徹播期播量相配套技術,每晚播1 d每畝增加1萬基本苗,但最多不超過每畝35萬基本苗。采用符合前述標準的種子,在適宜播種期開始的前5 d內,冀中南每畝播種量12~14 kg,冀東和北部13~15 kg。以后每推遲播種1 d,每畝播種量增加0.5 kg,但最多不超過每畝17.5 kg。種子質量(特別是發芽率)低于前述標準的,應適當增加播種量。
大力推廣種植形式為12~15 cm等行距全密種植形式,等行全密種植技術可有效地利用土地資源、光熱資源,減輕缺苗斷壟的影響,改善群個體結構,增加群體穗數,實現增產。另外注意播種機速度不能太快,勻速慢行,播種深度掌握在3~5 cm,早播宜深,晚播宜淺。通過精細播種,減少缺苗斷壟和“撮子苗”現象。
播后鎮壓可以有效地碾碎坷垃、踏實土壤、增強種子與土壤的接觸度,提高出苗率,起到既抗旱又抗寒的作用,減輕旱害和凍害的影響。播種后要根據墑情適時鎮壓,提墑保墑。鎮壓的時間,晴天中午播種,墑情稍差的,要馬上鎮壓;墑情好的稍后鎮壓。墑情特別充足的,可在出苗前甚至出苗后適時鎮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