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月濤
(文安縣畜牧獸醫局 河北 文安 065800)
異食癖不是一種獨立的疾病,特征是到處舔食通常認為無營養價值而不該采食的異物。對于牛來說,發病率不高,一般養殖場(戶)重視度不高,一旦發病,防治措施不得當,死亡率較高,對養殖戶造成較大經濟損失。筆者通過一例牛異食癖病例進而分析了該病發病原因及防治方法。
筆者所在地區一家存欄1 200余頭西門塔爾牛的規模養殖場發生一例牛異食癖病例。
飼喂工人發現一頭3個月大的小牛舔食自身皮膚,并逐漸追逐舔食其他牛只身上、尾巴上的牛毛。因小牛身體健康,采食飲水等日常行為正常,獸醫并未采取措施。10 d后,出現土黃色粥樣腹瀉,采食減少,被毛粗亂無光,逐漸消瘦貧血,發燒41℃~42℃,對癥治療可退燒,一兩天后又反復,呈現稽留熱。15 d后,開始出現黑色血便,獸醫診斷胃部或小腸前部出血,對癥進行治療,效果不佳。23 d后,停止采食,只飲水。27 d后,倒地不起,呼吸困難,2 d后治療無效衰竭死亡。
腹膜發黃,腹腔充水,小腸充血嚴重,大腸充氣,皺胃外觀無異常,打開后取出7個飼草、牛毛混合的鴨蛋大小的硬球。
通過臨床癥狀及解剖分析,獸醫診斷本病例牛是由體外寄生蟲引發的異食癖。牛場牛群飼養密度大,牛舍及牛體衛生條件差,空氣濕度大,有利于體外寄生蟲的生長和繁殖,可促進其傳播感染。發病時,病牛經常舔吮患部,逐漸形成食毛癖,久而久之,在胃內形成毛球,影響食欲和消化機能,最終衰竭死亡。
4.1 營養性因素。營養性因素是引起異食癖的主要原因。礦物質、維生素缺乏,鈣磷比例失調都可引起牛的異食癖。現代畜牧業養殖大部分為密集型養殖,飼養過程中經常用大量的精料與少量粗纖維飼料進行搭配以達到短期育肥的目的,該方法極易導致牛體內營養代謝失調,誘發異食癖。
4.2 疾病性因素。一般疾病本身不會引起異食癖,但可產生應激或誘導作用。最易感該病的是犢牛,如患有軟骨病、營養不良、產后缺鈣等,容易導致牛異食癖的發生;體內外遭受寄生蟲感染,包括螨蟲、牛虱、球蟲等均可引起各種嚴重的繼發或并發感染,最終誘發異食癖。
4.3 飼養管理因素。管理不當,環境不良,牛群飼養密度過大,個體之間互相接觸和頂撞,爭奪飼料、水和休息位置,互相攻擊爭斗,易誘發惡癖。高溫高濕、風不暢、采光不良、過度擁擠、悶熱和蚊蠅肆虐等,再加上牛舍內有害氣體的刺激易使牛煩躁不安而引起異食現象。
4.4 其他因素。某些長期被虐待的牛、流產的孕牛及不良成長環境中的犢牛,因心理創傷而引發異食癖。
異食癖多為慢性經過,病程長短不一,有的甚至達1~2年。從臨床癥狀雖然容易診斷,但確定病因較難,應從飼養管理、飼料營養等多方面綜合調查分析,找出病因,才能有效防治。
5.1 預防本病首先要加強飼養管理,給予全價飼料,尤其應注意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的含量和比例;同時,供給充足飲水,保持舍內通風、采光合理,搞好環境衛生,定期驅除體內外寄生蟲,減少應激反應發生。
5.2 治療應對癥用藥。如鈷缺乏時可內服氯化鈷,牛每次20~40 mg,每日1次。另外,在冬春季節多喂青草、青干草,補充谷芽、麥芽、酵母等含維生素高的飼料,并保證日糧中色氨酸的有效供給,對防止本病均有好的預防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