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仁周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作為國民經濟重要的基礎產業,我國鋼鐵工業擁有全球最全、最完整的產業體系和最新、最先進的技術裝備。2018年是貫徹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施“十三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鋼鐵工業要認真貫徹黨的十九大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率先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為國民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做出貢獻。
多年來,產能嚴重過剩是導致鋼鐵行業利潤大幅下滑,企業普遍經營困難的重要原因,是制約鋼鐵行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突出矛盾。黨的十八大以來,鋼鐵行業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大力氣去產能,化解產能過剩取得重大進展,2016年和2017年分別完成了6500萬噸和5000萬噸的去產能任務,特別是2017年上半年全面出清1.4億噸“地條鋼”,極大地改善了鋼鐵行業供求關系,產能利用率明顯提高,行業效益顯著好轉,市場秩序得到規范,很大程度上扭轉了“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廢鋼資源得到有效利用,出口秩序明顯改善,鋼鐵行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一些由于各種原因長期虧損的鋼鐵企業也實現了扭虧為盈。2017年1月-10月份,全國生鐵、粗鋼和鋼材(含重復材)產量分別增長2.73%、6.14%和1.11%,鋼協會員企業銷售利潤率為4.41%。
保持和擴大當前鋼鐵行業的良好發展態勢,必須堅持去產能,特別是要做到四個“防止”。一要防止“地條鋼”死灰復燃。要切實加強對已拆除設備的“地條鋼”企業的監管;設立舉報平臺,加強監督;明確地方相關部門責任,強化追責。二要防止“僵尸企業”僵而不死。要將處置“僵尸企業”作為化解過剩產能的“牛鼻子”,實施分類處置,通過兼并重組、破產重整、市場出清等方式加快“僵尸企業”整體退出。三要防止新建項目擴大產能。所有新建項目都要實施產能置換,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環境敏感地區按不低于1∶1.25的比例實施減量置換。四要防止不符合相關規定的、不達標的企業違規生產。要通過綜合施策,確保全面完成“十三五”期間化解鋼鐵行業過剩產能任務,促進鋼鐵行業供求關系根本好轉,為實現高質量發展創造條件。
在去產能工作中,要堅持依法依規,實現兩個具有重大意義的轉變。一是實現工作方式由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向綜合運用法律法規、經濟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轉變,建立市場化、法治化、常態化的工作推進機制。二是實現違規產能界定標準由主要依靠裝備規模、工藝技術標準,向能耗、環保、質量、安全、技術等綜合標準轉變。要嚴格執法,違法必究,對違規產能劃定紅線,倒逼不符合法律法規和產業政策以及相關標準要求的產能退出,引導鋼鐵企業向環境保護要發展空間,向能源節約要發展效益,向質量品牌要發展市場,向安全生產要發展保障,向工藝技術要發展基礎,促進鋼鐵行業走上健康可持續發展道路。要通過完善獎勵政策,暢通退出渠道,引導企業通過主動壓減、兼并重組、轉型轉產、國際產能合作等方式退出部分產能。同時,要落實各項職工安置政策和社會保障措施,做好企業職工安置工作,妥善處置去產能涉及的金融債權債務問題,防止社會不穩定因素的出現和債務風險的發生,確保去產能工作有序推進。
21世紀前15年,隨著產能的持續擴張,鋼鐵行業資產負債率逐步提高。據有關機構提供的數據,2002年大中型鋼鐵企業平均資產負債率超過50%,2001年-2007年多數年份維持在60%以下,2008年突破60%后逐年上升,2015年超過70%,2016年有所下降,2017年3月達近兩年來的高點。鋼鐵行業資產負債率之高,為工業領域其他行業所罕見。2017年7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負債率55.8%,分行業看,41個大類行業中有8個行業負債率高于60%,其中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負債率最高,達65.87%。2016年大中型鋼鐵企業噸鋼財務費用約為141元。資產負債率過高,導致鋼鐵企業債務負擔不斷加重,鋼鐵行業債務規模擴大過快。在國際經濟環境更趨復雜、我國經濟下行壓力仍然較大的背景下,鋼鐵企業高負債率不僅加劇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而且一定程度上導致債務風險上升,是行業轉向高質量發展需要解決的突出問題。
2016年以來,鋼鐵行業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市場化、法治化方式去杠桿。截至2017年7月,中鋼、寶武集團武鋼、馬鋼、安鋼、南鋼、酒鋼、鞍鋼、河鋼、山鋼、太鋼等10家鋼鐵企業已與金融機構簽訂了債轉股框架協議,總金額約1500億元,其中,中鋼、寶武集團武鋼等企業正式實施債轉股。采取這些措施后,鋼企去杠桿取得了一定效果。截至2017年10月末,鋼鐵企業資產負債率為68.75%,環比下降0.34個百分點,同比下降0.71個百分點,比2015年最高點71.04%下降2.29個百分點,比年初70.06%下降1.31個百分點,比年內最高點下降1.5個百分點。應當看到,鋼鐵行業去杠桿取得的效果是初步的,負債率高的問題只是得到一定程度緩解,當前鋼鐵行業資產負債率仍處于相當高的水平。尤其需要引起重視的是,與其他行業相比,鋼鐵行業去杠桿難度更大。一是鋼鐵行業是典型的重資產行業,又面臨去產能的緊迫任務,面對的情況更為復雜。二是鋼鐵行業國有企業比重較大,肩負著促進經濟增長、職工安置、維護穩定等重任,還要防止造成國有資產流失。三是鋼鐵行業資產負債率明顯高于其他行業,去杠桿的任務更為艱巨。解決鋼鐵行業杠桿率高的問題,必須按照《國務院關于積極穩妥降低企業杠桿率的意見》(國發〔2016〕54號)的部署,結合鋼鐵行業實際,標本兼治、綜合施策。在有序開展市場化銀行債權轉股權的同時,還要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強化自我約束;多措并舉,盤活鋼鐵企業存量資產;推動企業開展債務清理和債務整合;積極發展股權融資,提高直接融資比重;依法依規實施企業破產。
合理的產業組織結構,是實現我國鋼鐵產業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重要條件。近年來,國家在出臺的優化產業組織結構相關文件中,把推進鋼鐵行業企業兼并重組作為重要內容。2010年8月28日印發的《國務院關于促進企業兼并重組的意見》(國發〔2010〕27號)提出,以鋼鐵、水泥、電解鋁等行業為重點,推動優勢企業實施強強聯合、跨地區兼并重組、境外并購和投資合作,提高產業集中度。2011年12月國務院印發的《工業轉型升級規劃(2011年-2015年)》(國發〔2011〕47號)提出,鋼鐵行業前10名的產業集中度由2010年的48.6%提高到2015年的60%。2016年2月印發的《國務院關于鋼鐵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國發〔2016〕6號)提出,鼓勵有條件的鋼鐵企業實施跨行業、跨地區、跨所有制減量化兼并重組。國務院有關部門在稅收、金融、土地使用、職工安置、行政審批等方面出臺了相關配套政策,支持企業兼并重組。
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我國鋼鐵企業兼并重組進展遲緩,產業集中度相當低。2013年,我國粗鋼產量排名前10位的鋼企產量占全國總量的比重為39.4%,比2012年下降6.5個百分點,比2010年下降9.2個百分點;排名前30位的鋼企占比為55.1%,下降5.9個百分點;排名前50位的鋼企占65.3%,下降4.6個百分點。2015年,鋼鐵行業粗鋼產量排名前10位的鋼企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34.2%,比2014年下降2.4個百分點,比2010年下降14.4個百分點。2016年,鋼鐵行業兼并重組取得積極進展,特別是寶鋼、武鋼重組成立寶武集團,扭轉了我國鋼鐵行業產業集中度連年下降的局面,排名前10位的鋼企粗鋼產量占全國的比重上升為35.9%,比2015年增加了1.7個百分點;排名前4位的鋼企粗鋼產量占比上升為21.7%,增加3.1個百分點。但是,我國鋼鐵行業產業集中度低的問題尚未得到根本改變,由此產生的低水平重復研發、無序競爭、企業效益不高、對外議價能力弱等問題仍然相當突出,嚴重制約著鋼鐵產業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
解決我國鋼鐵行業產業集中度低的問題,從根本上講要靠改革。首先,要深入推進國有鋼鐵企業產權多元化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完善國有企業兼并重組考核評價體系,引導國有企業在兼并重組中發揮表率作用;加快推進審批制度改革,系統梳理企業兼并重組涉及的審批事項,縮小審批范圍,簡化審批程序,對市場機制能有效調節的事項,取消相關審批;清理市場分割、地區封鎖等限制,促進產權順暢流轉,形成有利于企業兼并重組的體制機制。其次,要改善金融服務,引導商業銀行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積極穩妥開展并購貸款業務,推動商業銀行對兼并重組企業實行綜合授信,改善對企業兼并重組的信貸服務;完善企業所得稅、土地增值稅政策;落實兼并重組企業所得稅特殊性稅務處理政策,放寬收購股權(資產)占被收購企業全部股權(資產)的比例限制,擴大特殊性稅務處理政策適用范圍。同時,還要加強產業政策引導,進一步完善企業兼并重組公共服務。
產品和服務質量是企業的生命,也是實現鋼鐵行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和關鍵環節。經過長期不懈努力,我國鋼鐵產品質量總體水平穩步提升,產品品種不斷豐富,服務水平不斷提高。以百萬千瓦級核電用鋼、超超臨界火電機組用鋼、高磁感取向硅鋼、第三代高強汽車板、高性能海洋平臺用鋼等為代表的高端裝備用鋼實現產業化。質量達國外先進實物質量水平的鋼材產品有497項,占全部品種的40%。鋼鐵行業質量建設取得的這些成就,有力支撐了下游用鋼行業和經濟社會發展。但我們也要看到,我國鋼鐵行業一些品種穩定性和可靠性仍有待提高,一些中高端產品和服務的有效供給還不足,高端產品國際市場占有率低,缺少享譽國際市場的品牌。
面對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和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的新需求,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的新要求,建設質量強國的新任務,綠色發展和建設美麗中國的新使命和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新形勢,以及我國鋼鐵工業在產品質量和服務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我國鋼鐵工業必須把提高供給質量作為主攻方向,不斷提升產品和服務質量,顯著增強我國鋼鐵工業質量優勢,鼓勵企業發展先進裝備制造業用鋼,特別是高質量(優特鋼)、低成本、綠色化(生態)基礎件用鋼,形成高性能、功能化、差別化的先進基礎材料供給能力;支持企業加強全面質量管理,推廣應用先進質量管理方法,追求卓越,提高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質量控制水平,切實提高產品實物質量穩定性、可靠性和耐久性;抓緊制定并修訂一批行業急需的現有標準和新產品標準,發揮標準對提高質量的指導和規范作用;嚴格產品質量執法,嚴厲查處質量違法行為;加快推進質量誠信體系建設,完善質量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制度;開展質量標桿活動,加強與國際優質產品的質量比對,支持企業瞄準先進標桿實施技術改造;加強鋼鐵行業品牌建設,推動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提升中國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也是實現我國鋼鐵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十二五”以來,我國鋼鐵產業技術水平和裝備水平不斷提高;高效低成本冶煉技術、新一代控軋控冷技術、一貫制生產管理技術等一批關鍵共性技術廣泛應用,新一代可循環鋼鐵流程在新建成企業中得到應用;企業主體裝備總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但是,我國鋼鐵行業仍然存在著研究開發投入不足、自主創新水平不高等突出問題,尚未跨越消化吸收、模仿創新老模式。2015年,我國鋼鐵企業研發投入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僅有1%左右,沒有達到“十二五”規劃提出的“1.5%以上”的目標,遠低于發達國家2.5%以上的水平。創新資源配置不合理,產學研用協同創新不足,創新對發展的引領能力不強,種種問題,都嚴重制約著鋼鐵產業發展質量和效益的提高。
接下來,我們要按照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要求,發揮我國的制度優勢,集中力量,瞄準世界科技和鋼鐵產業發展前沿,強化基礎研究,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強化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在鋼鐵領域建設國家級行業創新平臺,提高原始創新、自主集成創新能力,開展行業基礎和關鍵共性技術產業化創新;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徹底改變鋼鐵行業創新載體分散,資金、設備、人才等創新資源配置不合理的問題,發揮我國鋼鐵產業基礎雄厚所蘊藏的巨大創新潛力,建立健全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落實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政策,支持企業增加研發投入;研究通過保險補償等機制支持新材料首批次應用,鼓勵研究開發以基礎零部件用鋼、高性能海工用鋼等為代表的先進鋼鐵材料;充分利用我國鋼鐵產業鏈完整的優勢,圍繞低能耗冶煉,節能高效軋制,全流程質量檢測、預報和診斷,鋼鐵流程智能控制等技術升級需求,充分整合現有科技資源,突破關鍵共性技術和前沿引領技術,為實現我國鋼鐵工業由大到強的歷史性跨越提供戰略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