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麗萍雷奧軍張泉凌麗
1湖南工程學院建筑工程學院
2湖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
隨著互聯網的高速發展,以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和區塊鏈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正在加速全球的智能化變革,也促進了數據中心的大幅增長。據工信部2016年發出的報道,中國數據中心市場規模達到714.5億元,數據中心的耗電量占全社會用電量的1.5%[1],而且全球數據中心的耗電量也達到了1.1~1.5%1.1~1.5%[2]。預計到2020年,數據中心還會繼續增長[3],能耗也會跟著需求大增長。在保證數據機房環境要求的同時,如何降低數據機房制冷系統的能耗問題成為研究熱點。目前數據中心制冷最節能的方式是利用自然冷源制冷。
Facebook設在瑞典呂勒奧城市的數據中心,微軟公司設在愛爾蘭都柏林的數據中心,都是利用全年室外環境溫度低的特點,采用室外空氣自然冷卻,實現了低能耗。我國阿里公司設在杭州千島湖的數據中心[4],采用湖水冷卻空調系統,充分的利用湖水自然冷源,從而大幅度降低數據中心的能耗。新建的云巢數據中心以郴州資興市的東江湖水為自然冷源,實現數據中心的低能耗。本文云巢數據中心為例,研究湖水源自然冷卻系統,采用trnsys軟件對系統進行數值模擬,對冷水機組、冷卻塔、湖水換熱器三種制冷模式,進行方案模擬,獲取最優運行參數。
東江湖最深的水位達到280 m,湖面面積有160 km2,水庫容量達到81.2億m3,根據當地東江站測試的水文資料(測試點位于水下3 m處),全年湖水平均溫度為12.9℃,如圖1所示,其水溫完全可以為數據中心機房提供充分的冷源。

圖1 東江湖年平均水溫
為了優化東江湖數據中心的湖水源冷卻系統,本文采用Trnsys軟件對湖水源自然冷卻系統進行模擬,如圖2所示,該數據中心采用兩種方式進行制冷:一種是采用冷水機組制冷。另一種是采用湖水作為自然冷源,通過板式換熱器與冷凍水回水進行熱交換,達到制冷目的。制冷系統主要有三種運行方式:當換熱器出口水溫(Thx,o)低于冷凍水供水溫度(Tchw,s)時,則采用湖水自然冷卻。當換熱器出口溫度高于冷凍水供水溫度(Tchw,s),而湖水溫度(Tlake)低于機房回水溫度(Trw)時,則湖水源和制冷機組一起運行制冷。當湖水溫度(Tlake)高于機房回水溫度(Trw)時,關閉湖水源,采用冷水機組制冷。


圖2 數據中心冷卻系統圖
根據節能需求,數據中心的冷水機組、冷卻塔、湖水泵、冷凍泵均采用變頻設計。依據室外環境溫度、湖水溫度、機房回風溫度、冷凍水供水溫度、冷凍水供回水溫差等參數,構建負荷和換熱器的出口溫度的能耗模型。
本文以能耗函數為目標函數,建立湖水源自然冷卻系統的目標函數為:
式中:Pchiller表示冷水機組消耗的電能,kWh;Pct表示冷卻塔消耗的電能,kWh;Pcwp表示冷卻水泵消耗的電能,kWh;Pchwp表示冷水泵消耗的電能,kWh;Plwp表示湖水泵消耗的電能,kWh;Pcrah表示CRAH風機消耗的電能,kWh。
為了分析機房送風溫度與冷凍水供水溫度溫差對數據中心能耗影響,設定機房送風溫度與冷凍水溫度溫差在6~10℃,冷卻水供水溫度(Tcw,s)為32℃,機房回風最高溫度為35℃,模擬冷凍水供水溫度(Tchw,s)在12、13、14、15℃時的四種不同工況,如表1所示。

表1 四種不同工況的模擬條件
由圖3可知,數據中心的系統能耗隨溫差的增加呈先減小后增大的趨勢,在溫差為7℃時,系統能耗均達到最小。一方面隨著溫差與機房送風溫度的增加,送回風溫差減小,由于機房的冷負荷不變,導致CRAH風量增加,從而導致CRAH風扇能耗增加。另一方面,機房送風溫度影響冷凍水泵的流量,機房送風溫度增加,冷凍水泵流量則減小,從而冷凍水泵能耗則減小。冷凍水量減小,機房負荷不變,冷凍水供水溫度不變,導致回水溫度增加,從而導致換熱器出口溫度也增加,為了達到供水溫度設定點,機組運行時間增加,最后導致冷卻水系統能耗增加。因系統各設備能耗增減程度不一致,使得總能耗隨著溫差的增加呈先減小后增大。因而,在CRAH換熱能力一定時,存在恒定的溫差使得系統能耗最低,不隨冷凍水供水溫度發生變化。針對該系統,在溫差7℃時,湖水源制冷系統能耗最小。

圖3 不同冷凍水供水溫度下能耗隨溫差的變化
對機房送風溫度(Tsa)在18~24℃的范圍內進行模擬,機房回風最大允許溫度為35℃,冷卻水供水溫度(Tcw,s)設定為32℃,根據機房送風溫度與冷凍水供水溫度溫差的優化分析,設定溫差為7℃,模擬分析以下七種不同工況,如表2所示。

表2 七種不同工況的模擬條件
根據Durand-Estebe的報道[5],系統使用自然冷卻的時間隨機房送風溫度的提高而增加,冷水機組的能耗雖然減少了,但整體能耗不一定減少,影響了服務器運行的穩定性和可靠性。從圖4中可知,湖水源冷卻的運行時間隨著送風溫度的增加先減小后增加,當機房送風的溫度24℃時,可以完全采用湖水冷卻。送風溫度增加后,系統湖水冷卻的時間增加,系統的總能耗并不是一直呈減小趨勢,在機房送風溫度為22℃時反而開始增加。從圖5中也可以看出:冷水機組和冷卻水泵的能耗隨著送風溫度的增加而減少,CRAH風機能耗卻增長很快,導致總能耗表現為先減小后增加的趨勢。

圖4 不同送風狀態點下的運行狀態及全年能耗

圖5 不同送風狀態點下的各設備能耗

圖6 不同送風狀態點下的能耗主要影響參數變化趨勢
當回水溫度高于湖水溫度,且換熱器出口溫度高于冷凍水供水溫度時,系統由湖水源冷卻模式(WSE)更換到部分湖水源冷卻模式(IWSE)。當系統的冷凍水供水溫度隨機房送風溫度增加時,湖水源冷卻模式(WSE)的運行時間也增加,而冷水機組,冷卻塔和冷卻水泵運行時間減少,導致系統的全年總能耗也隨之減小。從圖6可以看出,冷水機組能耗(Pchiller)隨著送風溫度的提高而降低,在機房送風溫度為21℃時,機組能耗減小95.4%。但是這部分減少的能耗逐漸被CRAH風機增加的能耗(Pcrah)抵消了。CRAH的風扇風量隨著送風溫度的提高而增加,從圖5中看出Pcrah的增長幾乎是呈線性增長,而風扇的能耗與風量之間的關系呈非線性變化,在機房送風溫度為21℃時,風扇風量增加19.3%,其能耗卻增加了84.8%,在機房送風溫度為24℃時,風扇已達到極限速度。因此,當冷凍水供水溫度為14℃、機房送風溫度為21℃時,系統能耗最小,運行狀態最優。
當系統運行狀態點(冷凍水供水溫度12℃,送風溫度為18℃)優化至最優狀態點(冷凍水供水溫度14℃,送風溫度21℃)時,系統能耗由3818554 kWh減小至2507569 kWh,可見優化后的湖水源冷卻系統相比于優化前節能34.3%,相比于傳統制冷系統能耗(6223752 kWh)節能59.7%。說明隨著送風溫度的提高,雖然CRAH風扇的能耗增加,但是冷卻水泵和冷水機組的能耗減小,因而總能耗減小。當冷凍水供水溫度為14℃,機房送風溫度為21℃時,可以獲得最低的總能耗。優化溫度設定點后的湖水源自然冷卻系統能耗相比優化前節能34.3%,相比于傳統制冷系統節能59.7%。
圖7為該湖水源自然冷卻系統的最優狀態點時系統的運行情況,該最優狀態點為送風溫度為21℃,冷凍水供水溫度為14℃。從圖7可知,隨著湖水溫度的升高,完全自然冷卻時間減小,部分時間需要開啟機組以滿足所需負荷。根據全年湖水平均溫度約為13℃,全年都可進行湖水冷卻。

圖7 三種模式全年運行時間分配情況
在春季(3月~5月),湖水溫度較高,平均溫度約為13.2℃,該系統78%的時間都在進行完全自然冷卻,其余22%的時間在進行部分自然冷卻。在夏季(6月~8月),湖水溫度在六月份達到最高,而七、八月份湖水溫度較低,81%的時間在進行完全自然冷卻,剩下9%的時間使用部分自然冷卻。秋季(9月~11月),湖水溫度約為12.8℃,滿足換熱器出口溫度低于冷凍水供水溫度14℃,該系統可完全進行自然冷卻。冬季(12月~2月),該系統大部分時間都可進行完全自然冷卻,而部分自然冷卻運行時間占0.5%。
由以上分析可知,冬季比秋季的自然冷源利用率略低,因為在冬季環境溫度很低時,湖水會出現逆溫層的現象,即隨湖水深度的增加,溫度跟著增加。而秋季表面冷卻引起水循環,形成同溫現象,所以湖水溫度較冬季還略低一些,故而冬季使用自然冷卻的時間較秋季要小一些。夏季自然冷源利用率卻比春季還要高一些,這是由于夏季的部分時間湖水會出現正溫層現象,即湖水表面溫度較高,底層溫度較低。而春季湖水表面開始增溫,引起湖水循環,湖水再度形成同溫現象,所以湖水溫度整體較夏季略高一些,故而導致春季完全自然冷卻運行時間較夏季少一些。
本文針對某數據中心制冷系統,采用Trnsys軟件建立制冷系統的仿真平臺,分析其運行特點,考慮到環境因素與制冷系統的換熱特性,分析系統運行參數對各部分能耗的影響,建立能耗目標函數,分析制冷系統總能耗的影響因素,模擬分析制冷系統在不同影響因素下的能耗變化趨勢,從而確定制冷系統的最優送風溫度和冷凍水供水溫度,且對最佳運行狀態點進行能耗分析。
1)隨著機房送風溫度與冷凍水溫度溫差的增加,全年系統能耗呈先減小后增大的趨勢,當冷凍水供水溫度分別在12℃,13℃,14℃和15℃四種不同的工況下,溫差為7℃時能耗最小。當冷凍水供水溫度與送風溫度設定值一定,自然冷卻運行時間隨送風溫度設定值的提高而增加,總能耗呈現先減小后增加的趨勢,這是因為隨送風溫度設定值的提高,CRAH風扇的能耗往往會使得總能耗增益減小甚至呈負值變化。
2)系統運行時,冷凍水供水溫度與機房送風溫度分別為14℃和21℃時,模擬結果表明系統運行狀態最佳,總能耗最低。比實際運行狀態點(冷凍水供水溫度12℃、機房送風溫度18℃)時節能34.3%,相比于傳統制冷系統節能59.7%。
3)當系統在最優狀態(冷凍水供水溫度12℃、機房送風溫度18℃)下運行時,全年都可采用湖水冷源。在春季(3月~5月)78%的時間可以完全利用湖水進行自然冷卻。在夏季(6月~8月)81%的時間在進行完全自然冷卻。在秋、冬季節(9月~2月),該系統幾乎可以完全采用湖水冷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