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筆架山坐落在錦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筆架山風景區內,位于遼寧省西部,面對渤海,毗鄰錦州港。筆架山是道教名山勝地,山有三峰,二低一高,形如筆架。在筆架山的山門,有座紅頂的燈塔,站在上面可看到筆架山的全貌。
筆架山距海岸1620米,這座山與眾不同的地方在于:它看上去是一座孤島,實際上有一條神奇的“天橋”,使它與陸地緊密相連。
這座天橋,隨著潮汐的漲落而時隱時現,堪稱佳景奇觀。每當落潮時,海水便慢慢地向兩邊退去,通道便像一條蜿蜒的蛟龍浮現海中,潮水落盡,“天橋”便完全顯露出來,直通大筆架山。這條三十余米寬、二公里長的“天橋”,可通車馬,故大筆架山俗稱“天橋山”。游人可沿此段沙石路登島上山。每當漲潮,海水又從兩邊向“天橋”夾擊而來,“天橋”在海浪中漸漸變窄,直至完全隱去。在落潮時的“天橋上”還可以在石頭下面看到小螃蟹,非??蓯邸?/p>
地質學家對此“天橋”的形成作了分析,歸納為三種自然條件:第一是海中有島,島的方向正好順著潮漲的方向;第二是半日潮——一天漲兩次潮;第三種是更必要的地理條件,這山的石頭是容易風化的石頭,經過自然的沖刷,潮漲落力量的均衡形成這樣一個“天橋”。
筆架山為道教勝地。山上懸崖峭壁奇秀,自然風光迷人,自下而上建有山門、真人觀、呂祖亭、太陽殿、雷公祠、電母祠、五母宮、方丈院、三清閣等古建筑。最主要建筑是三清閣,它建于清朝末年,因其六層上下為全石仿木制結構,沒有一釘一木而聞名。它高26米,6層石樓由純一色的石墻、石廊、石門、石窗、石龕和石梯組成,就連飛檐挑角、門神壁畫,也全都是用石頭刻成。殿宇、閣樓的位置、布局和裝飾,設計巧,組合精,在對稱中有變化,分散中相連接,堪稱樓閣建筑之上品。尤其是門的石雕,刀工細膩,紋質逼真,開合自如。整個建筑既有傳統的藝術風格,又吸收了西方古建筑之特點。閣內供奉著四十八尊佛像,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其中,在第六層上供奉神話中的開天辟地之神——盤古氏,為天下眾神之首,實為國內罕見。登臨閣頂,舉目四眺,海天一色,風景絕佳。
筆架山、天橋都有許多神奇美好的傳說,教人向善,引人入勝。明末遼西大戰,島上曾為薊遼總都洪承疇囤糧重地,兵敗,為清兵所獲,至今島上尚有蹤跡可尋。
筆架山風景區近年來加大建設力度,先后進行廣場擴建,海濱公園、道路改造和其他基礎設施的建設,同時大范圍的宣傳,提高了景區的知名度。每年接待游客近百萬人,是集游、購、娛、吃、住、行為一體,多功能,高檔次的旅游勝地。
遼寧省屬我國東部溫帶-暖溫帶、濕潤-半濕潤-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冷夏暖,雨量集中,春季短促多風,是東北地區太陽輻射最強、熱量最高、風力最大的地區。每年的7-9月是最佳旅游時間。到達大筆架山海濱后,一定要問清當天的海水潮汐變化時間。一旦漲潮開始,游人就不應再走“天橋”,而應乘船去筆架山,否則潮水上漲很快,若被沒膝甚至齊腰深的海水困在“橋”中心,你會手足無措、驚恐萬分。游筆架山一定要登上最高點三清閣,從閣上觀海景,感覺異常壯美遼闊。
編輯/南山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