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不斷推進,對于如何保障職工權益,維護社會穩定,成為了政府、企業和工會需要共同面對的課題。工會組織要結合自身特點,從職工群眾的需求出發,運用獨特的群眾性工作方式,為職工群眾提供多樣化的服務,盡可能地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
關鍵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工會供給;職工訴求
引言
供給側改革是中國政府在綜合判斷國際、國內經濟形勢的基礎上根據國情選擇的創新調控方式。這場改革充分表明政府宏觀調控思路從傳統的重需求管理、重短期刺激向供給與需求“兩手抓”的重大轉變。這種轉變所引發的新情況和新問題給勞動關系也帶來重大挑戰。職工的凝聚力和創造力是工會工作突出群眾性的基礎。面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給職工利益帶來的調整,工會組織要主動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理順關系,及時回應職工訴求,化解勞動關系矛盾隱患,扭轉工會工作供給和職工需求“供需錯位”的失衡局面。
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職工維權工作存在的問題
(一)工會提供服務沒有以職工需求為導向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指出,人類既有生理的需求,也有自我實現的需求。現在職工的需求在升級,如果供給不跟著需求“走”,肯定就要出問題。職工的需求處于工會的支配地位,工會提供什么樣的服務、怎樣提供服務以及什么時候提供服務都應該以職工的需求為導向。但現實中,很多工會開展工作不能從職工的需求出發,導致職工對工會組織“供給”的滿足感不強。
(二)工會組織開展活動不均衡
有的企業或地方基本沒有開展或很少開展工會活動,工會組織形同虛設,工會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有的企業或地方活動開展卻過于頻繁,有些活動甚至是重復性的,比如勞動競賽活動,由于不同層級的工會組織多層面地組織開展,加上競賽形式的單調和欠缺創新,職工對這項活動產生了厭倦的心理,導致不愿意參加。勞動競賽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某些勞動競賽的組織與開展已經背離了幾十年來我們開展這項工作的初衷。
(三)工會組織提供“供給”服務形式單一
有些職工群體還沒有或少有工會組織來為他們提供“供給”,即使有也形式單一。特別是一些企業工會在開展活動時,勞務派遣工基本不能參加工會組織的活動,這說明工會工作確實存在著“盲區”。另外,工會組織為農民工開展活動內容、形式很單一,大多只是停留在“暑期送清涼”的狀態。
(四)職工權益保障效果不明顯且質量不高
建立和諧的勞動關系,一個最重要的方式就是通過制度化的建設,把職工的利益訴求納入到制度軌道,通過制度化的方式去和資方博弈去實現自己的法定權益和合理利益;通過制度化建設,從源頭尋找國家、政府和企業三者之間對勞動關系監管、協調和管理的平衡點。職工非常看重的權益就是經濟權益、政治權益和文化權益,而工會組織對職工權益的保障的質量卻明顯不高。在經濟權益問題上,職工們希望通過工資集體協商加以解決,但是工資集體協商的效果總體上看還不那么明顯;在政治權益問題上,職工們希望通過職工代表大會制度予以改善,但是職代會制度在企業里的實際境遇并不一致;在文化權益問題上,職工們希望通過弘揚“勞動創造世界”及“勞模精神”來實現,但效果并不理想。工會在維護職工權益和服務職工中存在的這些問題,其原因錯綜復雜,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角度分析,工會應杜絕“自我設計、自我封閉、自我運作”的“供給”方式,探索“自下而上,以需定供”的互動式、菜單式服務,推動服務供給與職工需求無縫對接。
二、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思維,找準切入點和著力點,增加工會工作的有效供給
(一)加強思想引領,引導職工正確認識、積極支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只有思想自覺,才會有行動自覺。工會組織要開展多種形式的形勢政策宣傳教育,引導職工正確認識當前經濟發展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特征與要求、現狀與趨勢,深刻認識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的和意義,發揚工人階級識大體、顧大局的優良傳統,引導職工支持改革、參與改革、推進改革。大力宣傳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闡釋好“怎么看”“怎么干”,引導職工積極踐行五大發展理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導職工增強主人翁意識,正確對待利益調整,依法理性表達訴求,自覺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做改革的促進者與中堅力量。
(二)開展心理輔導,引入專業化的隊伍
企業的改革陣痛必然波及職工。部門員工因為收入下降、轉崗、內退產生了一些心理問題,難以適應,更多的員工因企業改革感到前途渺茫,憂心忡忡。職工心理問題已成為了一個普遍問題。工會可以及時地針對這些問題,引入專業化的工作隊伍,如心理咨詢師團隊和社會工作者團隊等,開展員工心理援助(EAP)和相關的社會工作項目,疏導職工心理癥結,化解勞資矛盾隱患,從而達到提高職工工作效率,穩定職工隊伍的目的。
(三)做好就業安置,妥善解決部分職工轉崗分流問題,提升職工適應力
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調整的過程中,在眼下產能過剩的企業里,一些職工會面臨下崗或收入降低的情況,工會在對他們物質幫扶的過程中,應深入實施職工素質建設,鼓勵職工學技術、練本領、創一流,崗位創新、崗位成才,拓寬技術工人職業發展空間;對在淘汰落后產能、經濟結構調整過程中遇上困難的企業職工,工會給予重點幫扶,以就業保崗、培訓提技、創業帶動為手段,多措并舉,提高工會就業服務水平。
結語
在供給側改革的大背景下,去產能必然會涉及到廣大職工的利益調整。在這個過程中,各級工會組織能否發揮好自身的作用,切實保障職工的合法權益,不僅關系到廣大職工的切身利益,而且關系到產業結構調整的順利推進,關系到整個社會的和諧穩定。工會組織應該從職工的需求出發,嚴格按照國家的法律、政策,用多樣化的手段盡可能地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確保職工隊伍的穩定,確保改革特殊時期的平穩過渡。
參考文獻:
[1]胡月曉.中國供給側改革并非供給主義[N].企業家日報,2016-03-11
[2]朱紅.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工會作用研究[J].山東工會論壇,2017(3)
[3]曹光.增加工會工作有效供給勢在必行[N].工人日報,2016-04-05(2)
[4]薛曉霞.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入手彰顯工會的獨特作為[J].天津市工會干部管理學院學報,2017(3)
作者簡介:代婉婷 ,性別:女 ,畢業院校: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學院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單位:貴州開磷建設集團有限公司,論文研究方向:工會工作,國企女職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