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鈺豪 洪海安
摘要:本文通過對陜西省延安市梁家河村的深入考察,從綜合治理,農村合作醫療和基礎建設三個方面來進行分析,從而對延安乃至整個陜北的新農村建設有一個較為清晰全面的認識,并通過分析這三方面的內容,進而指出當前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攻堅階段的一些差距和問題。并據此提出一些建議和意見。
關鍵詞:梁家河村 新農村建設
梁家河村,位于陜西省延安市延川縣文安驛鎮,是延安市委,市政府確定的“新農村建設試點村”。從地理條件上看,梁家河村地形上屬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平均海拔850米,屬于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多雷雨,年均降水量不足500毫米,水土流失較為嚴重。但梁家河村在十余年的高速發展后,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基礎設施建設得到了極速進化,整個村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變。以至于在2017年度“尋找中國最美鄉村”推介活動上,梁家河村獲得了“中國最美鄉村”的美譽。可以說,梁家河村的變化,是陜北乃至中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個縮影,更是一個象征。今年暑假,我隨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三下鄉”調研團赴延安調研,期間深入梁家河村展開田野調查。
一、梁家河村社會治理的情況。
第一,在綜合治理方面:我們在與梁家河行政村警務室的警官的訪談中了解到了一些基本情況:梁家河村有1140余口人,但值得注意的是這里沒有年輕人與老年人比例失調的情況,主要原因是在這里工作和家庭取得了平衡。關于村子的警務情況,警官說到,日常村里有8位警官,每天1~2人執勤,在配合兩位武警,組成了本村的警務工作主干,村子里治安秩序良好。他強調,梁家河村的人數呈潮汐式變化,每天的人流量在上午十點與下午三點是高峰,每天下午六點之后進入平穩期,村民回到自己位于鎮上的新家,而留宿游客則選擇本村人自己經營的農家樂。第二在農村醫療合作方面,在梁家河村中心地帶,有一座環抱式建筑,院子前的活動區域集合了籃球場、羽毛球場等設施,后面是村衛生院。隨后,我們與醫生進行了交流。這位醫生把我們帶到了醫藥室,在這里日常藥一應俱全,可滿足本村村民醫療保障。醫生介紹到,衛生院為村民提供24小時服務,如有村民要緊急救助,則啟動醫療預案,在一小時內把患者送到縣醫院,兩小時到延安市的醫院。隨后,他在檔案室向我們介紹到,所有符合條件的老人都會建立醫療檔案,衛生院會組織醫生進行檢查。我們隨手翻開一份檔案,老人的情況一目了然。在我們與醫生交流時,老人對我們說,他現在80多歲,有低保和醫保,村里有專人來定期為他解決問題,在用藥方面,自己幾乎不花錢。第三,在基礎設施建設上,在梁家河村考察,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覆蓋全村的硬化道路,而且在路邊的溝槽內有下水管道的鋪設,由于有新改建的水利設施,從而在雨季不用受原來河水暴漲的困擾。除了交通方面,梁家河村文化建設也令人贊嘆,大部分家庭保存了窯洞這一陜北特色,而且由政府集資與村民支持的知青舊居、村史館、圖書館等設施都投入使用。豐富了村民的文化需求。由此可見,在陜北這并不富裕的農村,新農村建設的風氣在這里已因地制宜的日趨成熟,在這背后有很多東西是值得研究的。
二、調查中出現的問題和建議
首先,綜合治理上的考量,中國是世界上治安條件最好的國家之一,它即得益于國家強有力的領導,更得益于中國地方管理機制。但農村仍是我國社會綜合治理體系中的薄弱環節。黨曾反復強調:“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是中國社會的‘安全網和‘穩定器”;“建設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是解決城鄉分割與社會公平的重大舉措”;“建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是對農民的必要補償”。此外,中央政府更是明確主體分工和功能分化完成,抽出專門力量輔助各項資源去優先服務村社會綜合治理體系的建設,這就有利于國情去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綜治體系。其次,農村醫療合作上,黨在十八大后極為注重的方向就是農村醫療合作的發展,這也是在我國新形勢下正在探索的新型農村保障體系,它體現了黨對農村醫療衛生工作的重視。而且從我們實地調查情況來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實施是政府為農民辦的好事,總體上得到了農民群眾的認同。需要注意的是,在頂層設計上實現新型合作醫療資金的足額有效供給,建立科學合理穩定可靠的籌資機制,是農村醫療保障制度的重心之一。最后,基礎設施建設的考量,中央關于新農村建設中指出:“‘按照城鄉統籌發展的要求,逐步加大公共財政對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的投入,探索建立與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與其他保障相配套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因為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是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內容,也是建立惠及十幾億人口的全面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合理的組織體系和機制是落實制度安排的重要前提和基礎。從發展趨勢上看,政府對這回保障的管理是走向專業化,集中化,社會化,但社會保障管理體制是否越集中越好,都要因地制宜的確定和檢驗。
首先,在貧困戶的處理上有大的提升空間;在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總目標下,剩余的未脫貧家庭是我國脫貧的“硬骨頭”。這部分人群更需要特殊的照顧。在這一過程中,政府要擔負起“唱主角”的角色。其次,基礎設施體系的薄弱環節,政府應承擔主體責任,但是具體實施的過程,要充分考慮具體情況,可以仿照鐵路領域開展的民間集資,充分運用本地資源對基礎設施進行建設,這會收到很好的的結果。也可使基礎設施建設更加貼合實際和最大限度滿足本地區居民,從而避免大的浪費和虧損。此外,在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不能影響農民對國家的認同。在2018年的‘一號文件中,特意提出:“激發貧困人口內生動力,把扶貧同扶志、扶智結合起來,把救急紓困和內生脫貧起來”。中國現在三分之二左右的人是農民,他們對于國家的認同,是社會穩定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最后,在社會治理的問題上,要有明確的財政保障。這在農村的治理上有關鍵性的作用,基礎設施的建設過程是漫長的。也可以說,社會治理的過程其實質就是社會保障資金不斷投入的過程。同時,要更加關注醫療機構的服務能力和服務形式對合作醫療制度有較大影響的事實,以求在體制機制上尋求更大的突破。
三、結語
當前,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在鄉村最為突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必然追求,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正如習近平同志所說:“梁家河村發生的變化,正是中國農村現代化發展的縮影”。對于梁家河村的考察,使我們對農村有了一個較為透徹的認識。尤其是對村莊的綜合治理,農村醫療和基礎建設等農村建設的硬指標有了深入了解。
中共中央,國務院在2016年的“一號文件”中明確提出,‘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依托農村綠水青山,田園風光,鄉土文化等資源,大力發展休閑度假、旅游風光、養生養老、創意農業、農耕體驗、鄉村手工藝等,使之成為繁榮農村、富裕農民的新興支柱產業。以梁家河村為代表,周圍村莊都依靠地理位置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大力發展以庭院經濟為主的第三產業。比如梁家河村就著重發展以“知青舊居”為核心的服務業,把這些舊居重新修繕,做大做強,成為全國著名的紅色景點和教育基地;還有村莊發展太陽能光伏產業……這都是擺脫農村單一發展農家樂的具體例證。習近平同志在這里曾說過:“陜西是根,延安是魂,延川是我的第二故鄉”。在全國都在為2020年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偉大跨越之際,在扶貧攻堅戰到達決勝之時。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之下,銳意進取。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偉大實現而努力奮斗!
注釋:
1.本部分內容,來自于《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2018年暑期社會實踐調查報告》
2.李君如,吳焰.《建設中國特色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第4頁[M],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8
3.“堅持和完善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和國家的重大決策部署,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提高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重大意義的認識。真正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在優先位置,把黨管農村工作的要求落到實處。”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2018.1.2)
4.韓建民,韓旭峰.《西部農村貧困與反貧困路徑選擇》第66頁[M],中國農業出版社
5.“推動城鄉協調發展,提高新農村建設水平,首先要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把國家財政支持基礎設施建設重點農村,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農村基礎設施,實現城鄉差距顯著縮小;其次,提高農村公共服務水平,把社會事業發展的重點放在農村和接納農村轉移人口較多的城鎮,加快推動城鎮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村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2015.12.31)
6.喬玉輝,齊顧波.《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多元化道路》第72頁[M],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
7.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2018.1.2)
8.李君如,吳焰.《建設中國特色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第57頁[M],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8
9.“大力推進農村扶貧開發,增加農民收入,必須農村平困人口脫貧致富步伐,以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為重點,加大投入和工作為力度,加快片區規劃實施,打好扶貧開發攻堅戰。”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2014.12.31)
10.李君如,吳焰.《建設中國特色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第291頁[M],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8
1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2018.1.2)
12.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2015.12.31)
作者簡介:郭鈺豪,山西長治人,歷史學碩士,現在就讀于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指導教師:洪海安,女,安徽廬江人,歷史學博士,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團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