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鋒
摘要:生態文明建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本文首先簡要介紹了生態文明建設在當代旅游地理教育中的意義,隨后分析了生態文明建設視角下當代中國旅游地理創新,希望這些觀點能夠有效促進生態文明教學內容體系的完善。
關鍵詞:生態文明建設;中國旅游地理;環境保護
引言:生態文明建設是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基于生態文明建設視角,分析當代中國旅游地理創新,對推進旅游管理人才培養方案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有利于“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理念的深入人心。
一、生態文明建設在當代旅游地理教育中的意義
(一)生態文明建設在中國任重道遠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并且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對生態資源和環境能源依賴性較大,并且由于歷史上粗放式的經濟增長模式,對我國的生態環境造成了極大損害,耕地減少、河水斷流、濕地破壞、深林生態功能退化、野生動物滅跡威脅等生態問題日趨嚴重,盡管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站在戰略和全局的高度,對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一系列的新思想、新論斷和新要求,表明了我們黨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堅定意志和堅強決心,但是要真正實現生態文明中國,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二)中國旅游地理肩負著生態文明專業教育和生態普及教育的雙重使命
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將生態文明建設滲透到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之中,不僅需要各行各業樹立正確的經營理念,壯大節能環保產業、清潔生產產業、清潔能源產業,推進綠色發展,而且需要人民群眾的積極關注和廣泛,貫徹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形成生產系統和生活系統循環鏈接[1]。實踐證明,中國旅游地理教育受眾廣泛,具有較強的層次性、完整性和實踐性,既可以作為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專業的教材,也可以作為旅游從業人員的培訓教材或旅游愛好者的參考資料,有利于旅游地理知識的普及與人民群眾生態文明價值觀的確立。
二、中國旅游地理生態文明建設教學內容體系構建實踐
(一)構建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理論與實踐教學內容系統
中國旅游地理是一門兼具應用性和綜合性的學科課程,涉及多個學科的交叉和整合,是高等院校旅游管理專業的必修課程,基于生態文明視角,創新中國旅游地理教育基本理論和實踐教學內容,能夠有效促進學生專業知識體系的完善。在最新版本中的中國旅游地理教材中,對中國旅游資源、地理環境、生態產品、區域劃分以及中國旅游可持續發展戰略進行了詳細的論述,并分別介紹了中國的八大旅游區及其所屬的34個旅游省的特征及優勢,在教材每個章節都設計了相應的技能訓練,以強化學生的理論知識,促進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的有機結合。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理論與實踐教學內容貫穿與中國旅游地理教育的始終,針對教學大綱和教學任務,將環境調研、旅游環境、評價與規劃等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納入旅游體系之中,突出環境保護與打造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重要意義。與此同時,中國旅游地理還創新性的增加了“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可持續健康發發展等集中體現生態文明建設理念的專題論述,并結合八大旅游分區的旅游資源與環境進行了詳盡的闡述,對生態文明建設理念的深入人心,優化生態安全屏障體系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二)構建生態文明建設倡導者和踐行者典范教學內容體系
中國旅游地理教育的與時俱進的采用了最新的數據資料和旅游研究成果,借助大量與內容契合度極高的實踐案例和人物典范,有利于榜樣作用的發揮,提高旅游管理專業學生的知識技術水平和科學文化素養。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當代的旅游業涉及了交通、游覽、住宿、餐飲、購物、文娛等多項產業,貫徹生態文明建設戰略方針,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要求高,難度大,需要由政府統籌規劃管理,加強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設計和組織領導。一方面,政府要完善生態環境管理制度,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另一方面,政府要敦促相關科研院校,強化學術理論創新,培養優秀的旅游管理人才。因而,在中國旅游地理教育的教材設計中,重點吸納了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倡導者、踐行者及其相關成果,促進到了理論和實踐的緊密結合,有利于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學生的視野和眼界。例如,中國旅游地理教材中精選了“東方明珠電視塔的旅游規模開展”、“湘西州吉首矮寨大懸索橋景觀設計”、“專家談吉林省文化開發”等多項案例,并重點介紹了徐霞客對中國科學地理考察視野的突出貢獻,通過對榜樣人物和突出事件的介紹以提高旅游管理專業的分析和判斷能力,使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學有典型、行有典范。
(三)構建生態文明建設的經典案例體系
案例教學是開放式、互動式的新型教學方式,指通過有系統、有計劃、有目的的創設貼近學生現實生活的教學情境,將學生納入到特定的案例場景之中,促進學生的獨立思考和自主探索,形成反復的互動與交流,是利用討論、爭辯、研討等形式展開學習的教學方法。將案例教學方式應用到中國旅游地理教育之中,組織引導學生對歷史存在的事實案例進行分析、比較、推理、歸納和創新,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批判精神,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而,基于生態文明建設,構建現代旅游管理教學經典案例體系,促進旅游信息、知識、經驗、觀點的碰撞,有利于學生生態文明情感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確立。在中國旅游地理的教材中設計了“走進神秘的茅臺酒祭酒節”、“最后的香格里拉”、江西婺源“山水型”徽式古村鎮典范等豐富多彩的案例,并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增強的學生生態旅游目的地創新的理解和認知,營造了良好的生態文明建設氛圍。除此之外,中國旅游地理還精選了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的諸多案例,例如“云岡石窟遭遇風化危”,通過探究其污染原因和治理對策,抽象出某些一般性的旅游管理結論或旅游管理原理,以達到啟示理論和思維,構建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的目的[2]。
結論:綜上所述,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到中國旅游地理教育之中,有利于旅游管理專業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為構建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培養高精尖人才。
參考文獻:
[1]張小雷,雷軍,段祖亮. 近20年來新疆人文與經濟地理學發展與展望[J]. 經濟地理,2018,38(04):9-18
[2]張江濤. 全域旅游背景下山西旅游地理再解析[J]. 山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8,26(02):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