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 秀 根
(馬鞍山市建筑管理處,安徽 馬鞍山 243000)
建筑工程質量保險是防范工程質量風險、降低工程建設成本的有效手段,但由于建筑工程保險機制仍不完善,保險業與建筑業沒有能夠實現深度融合,全面實施工程質量保險還任重道遠。
2016年5月,我市開始試點用工程質量保險替代質保金。在試點起步階段,優先選擇在竣工工程中嘗試用質量保險替代質保金,為保證試點有效性,確定試點工程項目樣本數額20個。剛開始,由于企業不甚了解,購買保險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高,經過宣傳解釋以及保險公司的專業化、社會化服務,企業逐漸了解并主動購買保險,出現工程發包人、承包人爭相投保的現象。特別是資金壓力大、有經濟糾紛的企業和質量常見問題較多的工程,購買質量保險積極性更高。有的工程甚至已繳納了質保金還要求購買保險來置換出質保金。受樣本數額的限制,購買保險的工程需要經批準后再向保險公司申請,市質量監督機構根據企業質量信譽、日常質量監督情況,向保險公司推薦施工質量好的工程。
截至目前已試點18個項目,總建筑面積74萬m2,其中住房56萬m2,工業用房8.5萬m2,商業寫字樓9.5萬m2,保險工程總造價10.7億元,繳納保險費608萬元,置換保證金5 372萬元。參保工程接報修183筆,現均已結案,結案金額132.7萬元,結案率達到100%。
1)保險承保的范圍全面覆蓋建設工程質量保修的全部內容。承保起始時間:主體結構承保5年,其他質量缺陷保險時間與保修時間一致。
2)賠付方案:主體結構質量缺陷賠付承保價值的10%(承保賠付金額僅主體部分是質保金的3倍多),或累計不超過300萬元;其他質量缺陷賠付,每項累計不超過100萬元。維修超出部分仍由施工總承包企業負責。承保無等待期,免賠額為0。
3)保費為工程決算價(質保金計算價)的0.8%以下,視工程質量可向下浮動。
1)實行保險與質保金雙軌運行模式。建設工程竣工后,無論是建設工程發包人、承包人都可選擇質保金或保險方式,落實建設工程質量保修責任。選擇保險方式的,無需交納質保金到市財政部門。投保人可以是工程發包人,也可以是承包人。投保人是發包人時,可留置承包人3%的質保金;投保人是承包人時,發包人應全額結算工程款。
2)投保、承保自主選擇。工程發包人、承包人擬投保的,應向保險公司申請,由保險公司開展質量風險評估。工程項目符合風險控制要求的,雙方開展承保內容、保險費率協商,達成一致的,簽訂保險合同,出具保單。雙方地位平等,自主決策。
3)工程在辦理竣工驗收備案時,管理部門對質量保修落實情況進行核查,工程投保的,則免收質量保證金,未投保的,則按規定繳納3%的質保金至國庫集中支付中心托管。
建設工程質量保險、保修對保險公司而言是一個全新的領域,鑒于工程質量保險的專業性和及時性要求,保險公司本著“客戶至上、服務至上”的原則,制定項目專屬理賠方案。
1)查勘服務時效。
接到報案后,保險公司在30 min內與索賠人取得聯系,24 h內進行現場查勘。
2)案件處理方式。
a.對于損失金額在萬元以下的案件,保險公司自行進行現場查勘。
b.案件損失在1萬元以上的,保險公司將在3 d內委托有資質的第三方機構進行現場查勘。
c.損失金額由雙方協商確定,協商不成的,由雙方確認的第三方機構評估確定(目前僅有1筆案件聘請第三方機構評估并結案,占總賠案0.5%)。
d.通過多維度進行處理。對于客戶自行維修或通過物業維修的案件,雙方簽訂賠償協議后,保險公司支付賠款;對于采用委托維修的案件,由保險公司組織或委托專業維修隊伍進行維修。
3)案件賠付時效。
a.一般案件賠付時效保證。對于賠償金額在人民幣叁仟元以下的,在雙方達成賠償協議后1個工作日內完成支付(免發票);對于賠償金額在人民幣叁拾萬元(含)以下的,在雙方達成賠償協議后的7個工作日內完成支付;對于賠償金額在人民幣叁拾萬元以上的,在雙方達成賠償協議后的10個工作日內完成支付。
b.特殊案件賠付時效保證。
因住宅工程質量問題導致斷電、斷水、水管爆裂(漏水)等嚴重影響日常生活的報案事故或其他需要急修、搶修的突發情況,保險公司應啟動應急處理機制,第一時間提供維修方案,并委托第三方工程公司或物業公司先搶修后查勘,待事態相對穩定后,再啟動正常理賠程序。
1)建設方和施工方滿意。一是企業在竣工備案前需按工程價的3%交納質保金,而交納的保費僅為質保金的1/4,解決了企業的資金壓力,為企業減負,降低了企業成本(資金成本和維修成本)。二是企業通過購買保險有效規避質保金被查封、劃轉的風險,同時也避免了因質保金查封、劃轉影響質量保修。三是解決了企業經營不善破產后的質量保修。使參保企業真正得到了實惠,因此企業參與積極性較高。
2)百姓滿意。由于保險公司保修服務專業、規范,制定了專屬理賠方案,縮短了質量問題的維修時間,解決了百姓的實際困難,保障了業主應有權利。
3)險企滿意。保險公司通過試點工作,提升了知名度,擴大了社會影響,推廣了新的產品,增加了業務收入。
4)政府滿意。由于引入保險公司的商業化運作模式,發揮了保險的社會治理功能,解決了以往行政手段無法解決的問題,節約了行政成本,提高了行政效率,化解了社會矛盾。
由于試點是在竣工工程中開展的,保險公司并沒有從工程前期、施工全過程中進行質量風險管控,因而很難判定竣工工程的質量,保險風險較大。同時,缺少相應的配套政策,對已保工程出現較大質量問題和賠付后,無法對質量較差工程的企業進行追索和約束,使得保險對質量管理作用還有待于提高和挖掘。為此,建議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全面推行工程質量第三方管控。在現有質量管理體系不變的情況下,全面引入第三方質量風險管理方式,所有工程開工到竣工驗收,由保險公司聘請的第三方質量風險機構,根據保險內容和風控規范,對工程從圖審、施工到竣工的全過程開展質量風險評估,對出現的質量問題提出整改建議,交由工程發包人、承包人、政府管理機構、保險公司使用。工程竣工后,保險公司根據風險機構出具的質量風險評估報告開展承保業務。
二是采取政府購買服務方式解決第三方風險控制費用,扶持建設工程質量保險的推廣。據初步測算,第三方風控費用大約為工程總造價的0.2%,此費用應由保險公司承擔,加入到保費上,則費率提高到1%,因不是所有工程都可達到保險標準,則實際費率將達到1.2%~1.5%。在推廣質量保險中,當保費費率為1%以上,則利益驅動動因減少,質量優的工程投保的積極性大為降低。為解決上述問題,采取政府購買服務方式,由政府出資支付保險公司應支付的風控費用,使保費降低,推動質量保險發展。
三是制度創新,建立質量管理“市場+信用+保險”新模式,發揮保險參與社會管理的功能。首先,在政府財政投資、國有企業投資的建設工程中強制推行工程質量保險,即工程招投時,投標人必須具備保險公司愿意承保的資格,方可參加投標。保險公司為防范質量風險,會對施工企業的質量管理能力、信用等各方面進行考察,選擇實力強、信譽優、管理好的施工企業作為投保對象推薦給工程發包人,同時被推薦的施工企業與保險公司就工程質量管理、違約責任等簽訂相關協議;由于保險公司對工程質量承擔經濟賠付風險,視工程質量為企業生命,在施工中更加關注工程質量,保險公司聘請第三方風險機構對施工的全過程開展質量風險評估,對甲、乙雙方提出質量管理要求,一旦違反強制性規定,則通過政府行政管理、雙方的合同約定進行干涉、追索,對投資方的違規行為要求政府部門進行干涉、查處,對施工方的違規行為要求整改,并依約索賠。工程竣工后,保險公司視保修情況給予該公司保險風險評價,并視風險程度給予保費上的調整,風險特別大的則列入“黑名單”不再承保,施工企業因無法承保而失去建筑市場,從而形成“市場+信用+保險”的管理新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