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交通運輸集團 黃志堅
習近平總書記對供給側改革多次作過重要論述。在2016年1月26日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二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落實好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國有交通運輸企業最基本的職責就是解決好、落實好人民群眾出行問題,建設人民群眾滿意交通。我們必須旗幟鮮明地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狠抓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體現和踐行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把供給側改革作為當前行業發展的首先要務,凝心聚力、真抓實干,更好地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出行需求。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進供給側改革,“不能因為包袱重而等待、困難多而不作為、有風險而躲避、有陣痛而不前”。這“四個不能”深刻闡述了當前經濟新常態下供給側改革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當前中國經濟經過連續30多年的快速發展,積累了龐大的經濟總量,但也積累了各種矛盾問題,并發展到了矛盾集中爆發期。而矛盾的積累往往是因為發展過程中存在種種短板,出現了結構性問題。
以泉州市道路客運行業為例,道路運輸業是改革開放以后最早向市場化推進的基礎性行業,經過30多年的快速發展,泉州市道路客運行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各種矛盾也集中呈現。2013年,泉州市道路客運量達到1.34億人次,道路客運業達到發展頂峰,但面對高鐵、航空的激烈競爭,道路客運業市場規模快速下行,甚至呈現出斷崖式下行的大趨勢,道路運輸客運發展進入了新常態。習近平總書記曾對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給出一針見血的判斷:“結構性問題最突出,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那么道路客運的結構性問題突出表現在哪幾方面呢?
筆者認為,道路客運的結構性問題主要表現為行業服務供給單一與旅客需求多樣化之間的矛盾,具體表現為“三個轉變”。一是出行需求發生轉變。道路客運長期處于供給主導方,滿足于“能走即可”的旅客需求,缺少對旅客結構變化以及旅客需求變化的調查,特別對手機互聯網時代的旅客需求認知滯后、行動遲緩。二是出行目的發生轉變。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演變,道路旅客群體結構正在發生變化,將以商務或旅游出行為主,過去以外來務工人員探親出行為主要旅客群體的地位逐漸弱化,而道路客運業仍停留在以往的服務模式。三是出行場景發生轉變。手機互聯網時代是需求個性化、網絡化的時代,旅客需求不再只是滿足于定點、定線、定時的傳統出行,出行便捷、高效和舒適等個性化要求突出,網約車、順風車等新興出行服務模式興起,道路客運傳統的出行服務模式單一,無法滿足“最后一公里”出行需求。
隨著經濟社會的形勢變化,要求道路客運服務更加多元、更加精準、更加智慧,以滿足出行需求的變化,因此,道路客運行業必須改革,而重點就在供給側,這是大勢所趨。
供給側改革改什么?習近平總書記說得很明確,就是改結構。供給側改革怎么改?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牢固樹立創新發展理念,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眾所周知,道路運輸業關系千家萬戶出行,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道路運輸供給側改革涉及面廣,影響深遠,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打贏道路客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場硬仗,必須牢固樹立“四個意識”,運用戰略思維和辯證思維,突出問題導向,理清重點和難點,按照“情況要摸清、目的要明確、任務要具體、責任要落實、措施要有力”的五大工作方向推進。當前,泉州市道路客運企業供給側結構性從社區公交、定制客運兩方面吹響了戰斗號角,開啟改革攻堅戰。
(1)社區公交掃除公交服務盲區。城市公交是滿足人民群眾基本出行需求的社會公益性事業,與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從供給側的角度觀察,泉州市公交服務還存在明顯短板,主要表現在老城區的公交服務存在盲區,老城區城市支路、背街小巷多,路幅窄小,普通公交車無法通達,致使老城區居民出行不便。2016年上半年,經實地勘察調研,研究討論對策,多部門協商,最終打破重重困難開通了“社區巴士”微公交線路。社區巴士具有路程短、站點少、速度快、流向自由、可達性好、客流相對集中明確等特點,猶如城市交通的毛細血管,有效補充了城市公共交通體系。我司采用“塊、線”結合模式運營社區巴士一年多來,單車月最高客流量達4000余人次,月均客運量突破14萬人次,實現駕駛員零差評,社區巴士被市民親切地稱呼為“小白”,公交供給側改革取得了可喜成績。
(2)定制客運激發企業發展活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關鍵是要解決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問題,核心就是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自2010年4月泉州開通動車以來,道路客運受到劇烈沖擊,旅客運輸量逐年下降,部分平行客運線路甚至停止經營。經過分析,我司圍繞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制定了道路客運與鐵路客運差異化發展的適度競爭戰略,并在2016年突破當前政策環境,試點更加符合旅客出行需求的定制客運服務,通過打破“定點、定線、定時、定班、定車”等限定,提供覆蓋出行盲區、減少旅客換乘、避免迂回出行的更高效的客運服務,以達到滿足需求側旅客個性化需求的目的。從目前我司3條試點線路運行情況來看,定制客運得到廣大群眾的贊譽,特別是為通勤族、學生族和異地就醫人群解決了“最后一公里”問題,并形成新的“常客”群體,取得較好的改革效果。
社區巴士、定制客運兩種運輸服務模式是道路運輸業踐行“四個意識”,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具體實踐。這兩種服務模式是新需求催生出來的供給側改革產物,是一種新的供給,同時這種新的供給又創造了新的需求,在這種良性互動中,我們看到了道路客運轉型發展的一個新方向。
2016年1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時強調,只有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自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才能使我們黨更加團結統一、堅強有力,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這一深刻論述,不僅為各級黨組織全面從嚴治黨指明了方向,而且為黨員干部修身做人、謀事創業提供了重要遵循。抓道路客運供給側改革、謀道路客運事業發展,必須始終堅持和踐行“四個意識”。
(1)抓改革謀發展,必須牢固樹立政治意識。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事關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是重大的政治任務。道路客運經濟是中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國有交通運輸企業黨員干部必須站在政治高度,牢固樹立政治意識,自覺堅持、緊緊依靠黨的領導,踏實推進結構性改革。歷史和現實告訴我們,改革推進之時,容易出現各種噪音雜音。牢固樹立政治意識,就是要認清國有交通運輸企業黨員干部肩負的政治使命,既要勇于自我革新、該改的堅決改,又要保持政治清醒、不能變的絕不變,做到立場特別堅定、旗幟特別鮮明,做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又更好發揮企業職能作用。
(2)抓改革謀發展,必須牢固樹立大局意識。國有交通運輸企業職工必須始終站在黨和國家大局的高度想問題、看問題,認識大局、把握大局、服從大局,深刻領會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精神實質,自覺貫徹到工作中去。當前經濟下行壓力仍然較大,經濟發展長期積累下來的各種矛盾和問題突出,供給側改革是黨中央審時度勢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道路客運行業必須緊緊圍繞這一大局,不斷提高凝聚力戰斗力,在供給側改革第一線建功立業,做好打攻堅戰、持久戰的準備,實現傳統道路運輸業向現代道路運輸業的重大轉變。
(3)抓改革謀發展,必須牢固樹立核心意識。改革是一場深刻的革命,需要解放思想觀念、沖破體制束縛,必須要有一個堅強的領導核心來推動。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實踐充分證明,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是黨和國家事業順利推進的根本保證。推進道路客運供給側改革必須強化核心意識,更加自覺地維護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的權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與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只要是中央指明的供給側改革方向,就要矢志不渝地前行,只要是中央提出的改革目標和任務,就要認認真真見行動、不折不扣抓落實。
(4)抓改革謀發展,必須牢固樹立看齊意識。看齊是集體行動的力量源泉,國有交通運輸企業職工必須自覺向黨中央看齊、向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看齊,自覺貫徹黨的目標、實施黨的主張、踐行黨的宗旨。供給側改革是關系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健康前行的大事,順利推進的關鍵就是要增強看齊意識,道路運輸行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性產業,更要堅定不移地向黨中央看齊,堅定不移地向習近平總書記看齊。同時,我們也要認識到,道路客運供給側改革是破解行業長期以來積累的矛盾問題,實現傳統道路運輸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歷史機遇。我們要搶抓機遇,在思想理論上向習總書記看齊,自覺用習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指導改革實踐;要在改革的決心上看齊,堅持推進結構性改革,做到抓鐵有痕、踏石留印、蹄急而步穩。每一名國有交通運輸企業高級管理人員都要自覺做改革的促進派,當改革的實干家。
推進供給側改革是大勢所趨、形勢使然,是道路運輸行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的根本之道。思想是行動的先導,信念是成功的基石,國有交通運輸企業職工必須不斷增強“四個意識”,不斷踐行“四個意識”,不畏艱難,不忘初衷,努力建設人民群眾滿意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