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徐霞 庹必陽,2,3 韓 朗 龍 森
(1.貴州大學礦業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2.貴州省非金屬礦產資源綜合利用重點實驗室,貴州 貴陽 550025;3.喀斯特地區優勢礦產資源高效利用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貴州 貴陽 550025)
重金屬污染威脅人類的健康。采礦、有色、冶金和化工等行業所排放的污水中常含有Pb2+、Cd2+、Cu2+等重金屬離子。人體攝入過量的Cu2+等重金屬離子會中毒,引發貧血、骨質疏松及冠心病等疾病[1]。因此,加強對污水中重金屬離子的處理刻不容緩。
按照重金屬離子的去除方式不同,可將重金屬廢水的處理方法分為2大類:其一,將溶解態的重金屬離子轉變成不溶的重金屬化合物,這種方法應用較廣,但重金屬回收較復雜,運行費用較高;其二,在不改變廢水中重金屬化學形態的情況下進行濃縮和分離,這一方法易于回收重金屬,但對技術要求較高。總體而言,這2類方法都存在處理效果問題,容易產生二次污染等,特別是在重金屬離子濃度較低時,往往由于操作費用和原材料成本過高而難以實施。
蒙脫石具有較大的比表面積和孔容,其結構單元層為2層硅氧四面體夾帶1層鋁氧八面體,靠共用的氧原子連接,在四面體和八面體內可以發生同晶置換,晶胞內高價硅離子(Si4+)、鋁離子(Al3+)能部分或全部被其他低價陽離子置換,結果使蒙脫石單位晶胞帶負電荷,成為一個大負離子團,其層間的陽離子也可以相互交換。此外,其優異的表面性質能有效吸附廢水中的重金屬離子及有機物。目前,用蒙脫石處理重金屬離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鉛、鉻、鋅等離子的處理上[2-3],對Cu2+處理的研究不多[4],且吸附機理的研究報道較少。
本試驗研究了提純鈉化后的蒙脫石(Na-mnt)吸附Cu2+的影響因素,并從吸附熱力學、動力學等方面探討了對Cu2+吸附的機理,為鈉基蒙脫石吸附Cu2+技術的發展提供理論依據。
原土蒙脫石取自內蒙古赤峰市,其SEM圖片見圖1,提純、鈉化后得到的鈉基蒙脫石(Na-mnt)的XRD圖譜見圖2,SEM圖片見圖3。

圖1 原土蒙脫石的SEM圖片

圖2 Na-mnt的XRD圖譜

圖3 Na-mnt的SEM圖片
從圖1、圖3可以看出,原土蒙脫石表面顆粒呈團狀,緊密包裹在一起且顆粒排列無序;而Na-mnt表面呈棉絮狀,蒙脫石片層之間被剝離開,且存在不同程度的裂痕,表明原土蒙脫石經提純、鈉化后,片層間通道被撐開,比表面積及孔徑增大,為重金屬離子進入層間創造了條件。
將1 g/L的Cu2+標液稀釋成不同濃度的工作液,加入與Cu2+溶液同體積的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鈉溶液(文中所用藥劑均為分析純),用氨水調節混合溶液的pH=9左右,定容100 mL。利用SP-752型紫外分光光度計在450 nm測吸光度[5],繪制標準曲線,得到擬合曲線方程為
A=0.053 21C-0.030 48.
(1)
式中,A代表吸光度;C代表 Cu2+溶液的濃度,mg/L。該擬合方程的R2=0.999 0。
在一系列燒杯中分別加入0.1 g的Na-mnt,再加入50 mL一定濃度、一定pH的Cu2+溶液,在一定溫度的恒溫水浴振蕩器上振蕩吸附一定時間后過濾,取其濾液測量吸光度,并計算Na-mnt對Cu2+的吸附量Qt。
在pH=6的Cu2+溶液中加入Na-mnt,不同溫度下攪拌吸附120 min,試驗結果見圖4。

圖4 Cu2+初始濃度對吸附的影響
從圖4可知,隨著Cu2+初始濃度的提高,Na-mnt對Cu2+的吸附量增大;Cu2+初始值濃度為600 mg/L,293 K、303 K及313 K條件下的平衡吸附量分別為54.28 mg/g、41.12 mg/g和33.98 mg/g,表明吸附溫度升高,吸附量下降。
水體中常見的吸附等溫模型有Freundlich模型和Langmuir模型2種,2種等溫模型的線性方程表達式為[6-7]
Langmuir模型:
Ce/Qe=Ce/Qm+1/(Qmk),
(2)
Freundlich模型:
(3)
式中,Qe為吸附平衡時的吸附量,mg/g;Ce為吸附平衡時溶液的濃度,mg/L;Qm和k為Langmuir模型的特征常數,Qm代表最大吸附量,mg/g;k與吸附熱相關,L/mg;Kf為Freundlich模型的特征常數——吸附平衡常數;n為Freundlich模型的特征常數,與吸附體系相關,其值決定了等溫線的形狀,當1/n=1時,線性吸附,當1/n>1時,吸附較困難,0.1<1/n<1時,為優惠吸附。
在不同溫度條件下,對Na-mnt吸附Cu2+的數據進行Freundlich和Langmuir模型擬合,結果見圖5,通過擬合方程分別計算出相應的參數值,結果見表1。

圖5 Na-mnt對Cu2+吸附的Langmuir和Freundlich模型

T/KLangmuir模型擬合方程Qm/(mg/g)k/(L/mg)R2RLFreundlich模型1/nKfR2293y=001526x+132965655300110991002~031054303890891303y=001702x+33996587500050985003~016063915520963313y=001951x+547491512800030982003~017071004880970
注:RL為無量綱平衡參數分離系數。
從表1可知,Freundlich模型擬合計算得到的 1/n值介于0.1和1之間,表明Na-mnt對Cu2+的吸附過程易發生,但Langmuir模型擬合相關系數R2高于Freundlich模型,因此Na-mnt對Cu2+的吸附更符合Langmuir模型,進一步可推測Na-mnt對Cu2+的吸附可能是單分子層吸附[8]。基于RL可預測吸附劑與吸附質之間的結合作用力,還可表征Langmuir模型等溫線基本特征,表達式為[9]
(4)
式中,C0是不同溫度下Cu2+溶液的初始濃度,mg/L;b是Langmuir模型的吸附方程常數。其中,RL=1,吸附呈線性;RL=0或RL>1,吸附不可逆,0 在pH=6、濃度為100mg/L的Cu2+溶液中加入Na-mnt,不同溫度下攪拌吸附120min,試驗結果見圖6。 圖6 溫度對Cu2+吸附的影響 從圖6可知,吸附量隨著溫度的升高而下降,表明該吸附過程屬于放熱反應,升高溫度,吸附平衡逆向移動,出現解吸現象,導致在高溫下吸附量下降。 通過熱力學參數焓變ΔH(kJ/mol)、熵變ΔS(J/(mol·K))及吸附自由能ΔG(kJ/mol)可以更好地理解溫度對Na-mnt吸附Cu2+的影響,進而推測出Na-mnt對Cu2+吸附的主要作用力及吸附機理。通過吸附熱力學參數計算方程[10]計算出結果見表2。 表2 Na-mnt吸附Cu2+的熱力學參數 從表2可知,不同溫度條件下的吸附自由能ΔG>0,表明在該試驗條件下Na-mnt對Cu2+的吸附是一個非自發的吸附過程,溫度越高,ΔG越大,說明吸附過程的阻力越大,越不利于吸附的進行。ΔH= -58.96 kJ/mol<0,表明該吸附過程是一個放熱過程,吸附過程中的主要作用力是化學鍵力。ΔS=2.96 J/(mol·K)>0,表明Na-mnt對Cu2+的吸附是一個熵增的過程,且在此吸附過程中可能存在溶劑分子的解析作用[11]。 在pH=6、濃度為100 mg/L的Cu2+溶液中加入Na-mnt,不同溫度下攪拌吸附一定時間,試驗結果見圖7。 圖7 吸附時間對Na-mnt吸附Cu2+的影響 從圖7可見,在吸附的初始階段,吸附速率較快,表明開始階段吸附劑表面具有較多的吸附活性位點,隨著時間的延長,吸附逐漸趨于平衡,293 K、303 K及313 K條件下的最大吸附量分別為13.82 mg/g、8.01 mg/g、5.74 mg/g,吸附平衡時間為120 min。溫度升高,吸附量減少,因此,該吸附過程為放熱反應,升溫不利于吸附平衡正向移動,與動力學研究和熱力學研究結果相符。 為了更好地理解Na-mnt對Cu2+的吸附過程,對試驗數據進行擬一級動力學和擬二級動力學方程擬合分析,擬一級動力學和擬二級動力學線性表達為[12-13] 擬一級動力學方程: (5) 擬二級動力學方程: (6) 式中,Qe為吸附平衡時的吸附量,mg/g;Qt為吸附t時間的吸附量,mg/g;k1為擬一級吸附平衡速率常數,g·min/mg;k2為擬二級吸附平衡速率常數,g·min/mg。數據擬合結果見圖8和表3。 圖8 Na-mnt對Cu2+吸附的擬一級和擬二級動力學曲線 表3 Na-mnt對Cu2+吸附的擬一級和擬二級動力學參數 從表3可知,擬二級動力學方程對Na-mnt吸附Cu2+試驗的數據擬合效果較好,且在不同溫度條件下擬合值Qe與試驗值均相近,表明采用擬二級動力學模型對Na-mnt吸附Cu2+的描述更合適。 在濃度為100 mg/L的Cu2+溶液中加入Na-mnt,不同溫度下攪拌吸附90 min,試驗結果見圖9。 圖9 pH值對Na-mnt吸附Cu2+的影響 從圖9可知,Cu2+溶液的初始pH值對Na-mnt吸附Cu2+的影響很大。在溶液pH值小于6時,Na-mnt對Cu2+的吸附量隨著pH值的增大而增加,這是由于在較強的酸性環境下,溶液中存在著大量的H+,與Cu2+發生了競爭吸附;溶液pH值大于6時,Na-mnt對Cu2+的吸附隨著pH值的增大而下降,這是由于在堿性環境下,溶液中過量的OH-與Cu2+反應生成Cu(OH)2,導致Na-mnt對Cu2+的吸附量減少。因此,弱酸性環境有利于Na-mnt對Cu2+的吸附。 (1)XRD和SEM分析表明,Na-mnt具有較大的比表面積及孔徑,有利于對銅離子的吸附。 (2)Na-mnt對Cu2+的吸附過程遵循擬二級動力學模型。 [1] 孟圓圓,魏 鳳,祁海平.痕量銅離子的測定進展[J].廣州化工,2015(12):15-16. Meng Yuanyuan,Wei Feng,Qi Haiping.Review of determination for trace copper ion[J].Guangzhou Chemical Industry,2015(12):15-16. [2] Mong S Q,Hou W G.Adsorption behavior of Pb(Ⅱ) on montmorillonite[J].Colloids and Surfaces A:Physicochemical and Engineering Aspects,2008(1):92-97. [3] Wu P,Zhang Q,Dai Y,et al.Adsorption of Cu(II),Cd(Ⅱ) and Cr(Ⅲ) ions from aqueous solutions on humic acid modified Ca-montmorillonite[J].Geoderma,2011(3/4):215-219. [4] 羅志剛,楊卓鴻,盧其明,等.鈉基膨潤土的制備及對Cu(II)的吸附特性研究[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2014(3):47-51. Luo Zhigang,Yang Zhuohong,Lu Qiming et al.Studies on the preparation of sodium bentonite and adsorption characteristics to Cu(Ⅱ)[J].Journal of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2014(3):47-51. [5] 韓 朗,庹必陽.鋯柱撐蒙脫石對銅離子的吸附效果[J].金屬礦山,2017(5):177-180. Han Lang,Tuo Biyang.Study on adsorption of copper ions by zirconium pillared montmorillonite[J].Metal Mine,2017(5):177-180. [6] 韓 朗,庹必陽,楊 慧,等.鋯柱撐蒙脫石對黃藥的吸附機理[J].硅酸鹽學報, 2017(5):729-736. Han Lang,Tuo Biyang,Yang Hui et al.Adsorption mechanism of xanthate by zirconium pillared montmorillonite[J].Journal of the Chinese Ceramic Society,2017(5):729-736. [7] Wang Y,He J,Liu C,et al.Thermodynamics versus kinetics in nanosynthesis[J].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2015(7):2022-2051. [8] 王月紅,郭立穩,劉永新,等.煤層中CO吸附模型[J].河北聯合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3):1-4. Wang Yuehong,Guo Liwen,Liu Yongxin,et al.CO adsorption model in coal seam[J].Journal of Hebei Union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06(3):1-4. [9] Ni Z M,Xia S J,Wang L G,et al.Treatment of methyl orange by calcined layered double hydroxides in aqueous solution:adsorption property and kinetic studies[J].Journal of Colloid & Interface Science,2007(2):284-291. [10] Hosseinbaki M,Shemirani F,Khani R,et al.Applicability of diclofenac-montmorillonite as a selective sorbent for adsorption of palladium(II);kinetic and thermodynamic studies[J].Analytical Methods,2014(6):1875-1883. [11] 韓 朗,庹必陽.活性炭負載鋯柱撐蒙脫石對丁基黃藥的吸附性能[J].金屬礦山,2017(3):172-177. Han Lang,Tuo Biyang.Adsorption performance of butyl xanthate with activated carbon supported zirconium pillared montmorillonite[J].Metal Mine,2017(3):172-177. [12] Fan H,Zhou L,Jiang X,et al.Adsorption of Cu2+and methylene blue on dodecyl sulfobetaine surfactant-modified montmorillonite[J].Applied Clay Science,2014,95:150-158. [13] Kalantari K,Ahmad M B,Fard Masoumi H R,et al.Rapid and high capacity adsorption of heavy metals by Fe3O4/montmorillonite nanocomposite using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Preparation,characterization,optimization,equilibrium isotherms,and adsorption kinetics study[J].Journal of the Taiwan Institute of Chemical Engineers,2015,49:192-198.3.2 溫度對吸附效果的影響


3.3 吸附時間對吸附效果的影響



3.4 初始pH值對吸附效果的影響

4 結 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