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德市扶貧辦
英德市九龍鎮河頭村的貧困戶老人吳德玉,做夢也沒有想到自己生活了一輩子的家鄉有一日會變成風景秀美、游人如織的旅游景區。“以前這里全部都是荒山,”吳德玉老人感慨的講起了前幾年村里的景象,“現在不同啦,旅游小鎮搞起來之后生活就大變樣啦!”老人眉開眼笑道。
2016年4月,英德市國業旅游開發有限公司在九龍鎮建設九龍小鎮國際生態農業度假區,打造中國美麗鄉村、國家級農業公園。當地村民通過以土地入股“九龍小鎮”旅游項目,除分享土地固定分紅外,還通過企業用工、停車場收費、土特產店鋪經營等與企業合作共建共贏共享。到目前為止,九龍小鎮的建設與運營已解決當地村民就業170人,人均年收入超過3萬元,周邊合作的五個村委有貧困戶88戶,已有40多戶已實現脫貧。2017年,結合精準扶貧工作,國業旅游開發公司又和九龍鎮十條村的分散貧困戶簽訂了,入股協議,預計人均增收2500多元。如今的九龍鎮呈現了不—樣的新氣象,讓九龍的798戶貧困戶看見了脫貧增收的希望。
2017年4月,英德市啟動了“百企扶百村”精準扶貧行動,動員、組織民營企業和商(協)會以簽約結對、村企共建為主要形式,參與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三年攻堅戰,甄選出有資質、有規模、帶動能力強、種植經驗好、經濟效益佳的企業對分散貧困人口所在村進行結對幫扶,幫助貧困戶加快脫貧進程。英德市國業旅游開發有限公司就是“百企”之中的一員。截止目前,英德市共有121家企業結對幫扶了155條分散貧困戶所在村,其中不乏如英德市文德實業發展有限公司、英德市權祥涼茶有限公司、英德積慶里茶葉有限公司、廣東德高信種植有限公司等有優秀資質的品牌企業參與。
因地制宜、分類指導,英德市引導民營企業扶貧資源精準有效地配置到村到戶,按企業自身優勢,結合各村資源,以不同模式幫扶分散貧困戶。
挖掘特色項目,形成投資扶貧
“百企幫扶百村貧困戶入股明細表”——剛到英德市洽洗鎮白米莊村村口,幾塊巨幅的公益廣告牌引人注目。廣告牌右上角的標志,很多廣東人都不會陌生:一個胡子花白的老人和蒼勁有力的三個大字——徐其修。
“總要在家鄉多做點貢獻嘛,祖上都說:懸壺濟世,造福人民!”徐其修涼茶第五代傳人徐星祥如是說道。2016年,白米莊村就引進廣東徐其修旅游發展有限公司發展旅游項目,以5000畝土地和山林入股,實現農村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貧困戶變股東的資產收益“三變”模式。
像徐其修公司通過發展鄉村旅游,吸納貧困戶入股,帶動貧困村經濟發展、促進貧困人口就業的模式,在英德市并不罕見。英德市旅游資源豐富,結合各地條件,引導民營企業通過投資興辦項目,開發結對村的資源,是企業幫扶分散貧困人口的主要方式之一。如波羅鎮全鎮的分散貧困戶,在考察過英德市熱門旅游景區“九州驛站”的基礎上,選擇入股到英德市九州驛站度假營地有限公司的孔屋分驛站旅游項目中,發展旅游促扶貧。此外洽洗鎮三村入股安美生態農業園、望埠鎮全鎮統籌投資英德市溶洞溫泉度假村項目等,都體現出“旅游+投資+扶貧”這一以旅游為特色、以入股投資收益為支撐的扶貧項目模式,形成投資扶貧,帶動貧困戶通過利益聯結機制實現股本增收。
發展傳統產業,推動農業扶貧
英德市西牛鎮小灣村與英德聯合前進食品貿易有限公司日前正式簽署了西牛鎮韭菜扶貧產業種植基地項目合作協議,目標建成“韭菜產業種植基地+蔬菜交易中心+農副產品加工+農業觀光旅游”的“特色產業綜合田園體”,覆蓋小灣、花田、花塘等村貧困戶。
大灣鎮中步村采用“公司+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與英德農家人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合作,在村里建一個大棚蔬菜基地。項目總預算投入約60萬元,由村里成立的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日常管理。收益分配則按照純收益“農民帶頭人(12%)+經濟合作社(18%)+貧困戶(70%)”比例實施。
英德積極尋求與農業產業化企業的合作,通過“公司+基地+專業合作社+農戶”等方式,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和特色種養殖業,吸納貧困戶入股,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提高貧困群眾的生產組織化水平的同時,也促進了貧困戶的脫貧步伐。現英德的農業產業扶貧項目約有500個,推動農業扶貧,是傳統農業與新形式的結合,也是發展傳統農業、促進脫貧增收的重要舉措。
順應市場需求,促進就業扶貧
英德市引導民營企業采取多種形式,順應市場需求,通過本企業或上下游企業為結對村提供就業崗位,組織定期、不定期用工需求較大的民營企業到貧困勞動力較多的村現場招聘,對有轉移就業意愿的貧困勞動力安排到民營企業就業,促進就業扶貧。據統計,2017年上半年英德市轉移就業人數1725人,人均增收3811元;投入技能培訓經費24.25萬元,培訓貧困人口3558人。
自白沙鎮與粵之綠食品有限公司簽訂“百企扶百村”協議以來,為引導貧困戶盡快實現就業脫貧,白沙鎮自今年初,就深入開展了貧困戶就業意向調研和宣傳,并與本地用工企業深入對接,積極提供一些工作崗位給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
聯動企業關系,達成商貿扶貧
英德紅茶馳名中外,歷史文化悠久,在英德市特色產業中占重要地位,也在扶貧產業項目中起重要推動作用。英德市茶葉企業多,作為幫扶企業在“百企扶百村”行動中積極參與。結合精準扶貧工作,各企業通過聯動企業間的合作關系,以代銷、電商平臺、農企直通車等形式,幫助結對村對接外部市場,達成商貿扶貧的形式,帶動貧困戶增收。
英德市英州紅茶業有限公司,2015年9月在英德市石灰鋪鎮美村成立了英德市農產品電子商務試驗基地,解決了勤豐村貧困戶10戶共10人就近就業,年收入達到人平均28800元以上。此外,茶葉的種植加工銷售一條線的建設,也解決了美村及周圍輻射村莊的180多戶茶葉種植戶的就業難題,提高了人民收入。
把扶貧從“輸血”到“造血”轉化,產業在這其中不可或缺,而企業就是帶動的齒輪。英德市“百企扶百村”行動覆蓋了全市的分散貧困人口,在企業幫扶的帶動下,為產業扶貧找到更多的路徑和方法,為英德市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踏上新臺階。
四會市貧困戶今年底有望全部脫貧
趙根樹
四會市創新思路、多措并舉,扎實推進精準扶貧工作,取得較好效果。
該市以農業龍頭企業、農業園區帶動貧困戶增收為主。黃田鎮引進的壯禾水牛奶乳業有限公司項目參與精準扶貧,建成的兩個水奶牛養殖基地和1個水牛奶加工廠,安排貧困戶就業、入股、種牧草、代養幼牛等,幫助貧困戶增收致富。下茆鎮萬綠海旅游扶貧項目,以安排就業、土地入股和提供技術、資金、化肥、種苗等扶持貧困戶種植蔬菜包回收等形式扶持貧困戶脫貧致富。石狗鎮在精準扶貧中,蘭花產業項目優先安排20名貧困戶務工,有25戶貧困戶參與土地入股,部分貧困戶在蘭花協會技術指導下自種蘭花。目前該鎮蘭花種植已達3000畝。威整奇石河風景旅游區扶貧項目優先安排貧困戶30人務工,人均月工資達2500多元。
從2016年4月起,該市組織99個市直單位結對幫扶貧困戶。到今年5月底止,已落實幫扶項目共129個,幫扶單位投入資金454.5萬元,省、市財政配套貧困戶資金人均2萬元已下撥95953萬元,幫扶單位陸續與貧困戶協議商定擴大產業發展項目。
今年底,該市農村有勞動能力的138P貧困戶513A有望全部脫貧。
鶴山市就業扶貧見成效
何翔 史前進
為實現“就業一人,脫貧一戶”之目標,鶴山市大力推進技能培訓,使貧困家庭的成員掌握一技之長,順利融入社會。僅去年至今,全市已有110多人找到心儀的工作,月人均收入3000多元。對這些年齡偏大,文化偏低的貧困人員,無疑是雪中送炭的脫貧良方,他們向脫貧致富路子邁出—大步。
技能培訓,包括學習駕駛叉車、五金電器、點心制作、理發美容、電腦操作以及家政服務等熱門專業。學期有長有短,時間靈活,白天晚上均可。宅梧鎮村民梁有成,一家幾口生活拮據,自參加樹入職校短期的糕點制作培訓后,掌握一門中式點心制作技能,經學校推薦到市區一家面包店當上一名中式面點師,初期月入3500元,年終還有獎勵,連同家中的種養收入,日子過得很滋潤。同是宅梧鎮的中年婦女張桂珍,經過家政培訓,到廣州紅海人力資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江門分公司當了一名育嬰員,月工資3000元,有了這筆剛性收入,全家生活大為改善。
目前,鶴山市有樹人、生力華、新民等幾家民辦正規的職業技能培訓學校,經推薦入學的學員,其學雜費全免,由市財政統籌解決,使貧困學生安心學習,掌握專業技能,迅速融入社會。
仁化新農村“減法"規劃讓村民看得懂
李佳 譚玉玲
日前,仁化縣33個省定貧困村創建社會主義新農村示范村整治創建規劃在全市率先出爐,其采取“減法”方式編制的規劃讓村民看得懂易實施,獲得省住建廳肯定,并作為典型案例在近日梅州市蕉嶺縣舉行的廣東省2277個省定貧困村創建社會主義新農村示范村規劃編制會期間展示推介。
該縣高度重視省定貧困村創建社會主義新農村示范村整治創建規劃編制工作,于今年7月,邀請了廣東工業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湖南大學設計研究有限公司、中國城市發展研究院有限公司南方分公司等11家編制單位同步開展編制工作。
據了解,“減法”規劃是該縣省定貧困村創建社會主義新農村示范村整治創建規劃編制的--~亮點。與傳統厚重的規劃方案不同,該縣每個印刷成冊的省定貧困村創建社會主義新農村示范村整治創建規劃只有20頁左右的A3紙。方案內容以“航拍實景作分析”“一圖一表來表達”“村規民約來落實”,做到“接地氣、合實際”,讓村民“看得懂、易實施、見效快”。目前,該縣33個省定貧困村按照規劃,正加快進行“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
郁南·上億元精準扶貧項目投產
羅榮南 鄭永鋒
9月20日,郁南縣寶珠老區鎮大用蛋鵪鶉標準化養殖小區首批25萬只鵪鶉雛苗正式投入養殖。
據了解,今年5月,佛山市扶貧辦與郁南縣扶貧辦共同引進江門市新會區順誠家禽養殖有限公司在郁南縣成立廣東順誠畜牧有限公司,公司總投資人民幣約1.18億元,在寶珠鎮龐寨村和都城鎮工業園區設立公司總部,在寶珠鎮、建城鎮、桂圩鎮、通門鎮、南江口鎮等5個鎮建設若干個養殖小區。小區共建設158個鵪鶉棚,年飼養量達到600萬只以上蛋鵪鶉,年總產值約3億元,能為社會提供直接就業崗位500個,參加養殖的養戶每年可增收約5N元。
項目以“公司+養殖小區+金融+能人+貧困戶”的經營模式,以“整村推進、整鎮推進、區域發展”為抓手,以“金融+薪金+分紅”為手段,到目前止,項目已投入建設資金1192.4666萬元,養殖投入1146萬元,預計年收益434.27萬元,預計貧困戶年人均增收3228.78元;此次首批投入的25萬只鵪鶉雛苗預計35天后可以產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