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三益
為了探訪一段血性歷史,受老同學之邀,我與一個掩藏在崇山峻嶺深處,有著傳奇色彩的小山村,也是老同學的家鄉一一桐梓洋邂逅了。
從豐順地圖上看,隸屬于北斗鎮桐新村的桐梓洋,坐落在豐順、五華、興寧三縣交界處。其所在區域,標著“桐梓洋”三個字。
當車子沿著狹小彎曲的盤山公路在崇山峻嶺中一路盤旋,到達深山中的桐梓洋時,眼前的景象讓我怦然心動。這是一座四面青山環繞的小山村,山坡上綠樹成蔭,茶園翠綠。南面的轎頂山海拔1100米,“轎頂”高聳入云,“轎下”天池明凈如鏡。村中十來戶人家,房屋緊依在山邊,中間形成一個小盆地,是可供耕種的田園。秀麗,靜謐,仿如世外桃源。誰能想象,就是在這個寧靜的仙境般的小山村,半個多世紀之前,曾發生過一場驚天動地的血與肉的博弈,書寫了一段紅色傳奇。記得大約經過六七次的進出,我終于觸摸到那段歷史的大體輪廓。
時光穿越到土地革命時期。據桐新村老人回憶以及有關史料記載,1928年春,古大存化名張炳,以打石和燒炭為名,來到桐梓洋這個三縣交界也是“三不管”的地方,發動和組織農民,秘密成立貧農自救會,進而組織農民武裝赤衛隊,創建革命根據地。1929年,古大存把桐梓洋和附近幾個村,以及五華的油梧壩村,聯合起來成立桐新鄉蘇維埃政府,隸屬五華第九區(實際就是八鄉區),鄉政府就設在桐梓洋,先后由當地農民黃仿廷、薛為鳳等擔任主席,“泥腿子”破天荒地掌管了紅色鄉村政權大印。古大存用星星炭火,點燃起桐梓洋武裝斗爭的火焰。一場國民黨軍隊的圍剿和農民武裝的反圍剿的紅白搏殺在這里展開。桐新農民武裝在古大存的領導下,以客家人與生俱來敢打敢拼的精神,與國民黨武裝展開浴血奮戰,聲名遠播。
根據地剛建立之初,國民黨地方武裝聯防隊糾集兩百多人便前來進犯。一場戰斗在桐梓洋東面一道關口黃蜂溜打響。在黃蜂溜的伯公坳,兩扇懸崖夾峙一條湍急溪流,構成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隘口。阻擊來犯之敵的,只有十二名持土槍農民赤衛隊員,憑借險峻隘口,竟然把進攻的兩百多的敵人打得丟盔棄甲,落荒而逃。后來敵人糾合了六百多人,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打了進來。桐梓洋農民敢打敢拼的精神,可見一斑。1931年4月,在桐梓洋保衛戰中,為掩護群眾安全撤退,鄉蘇維埃主席薛為鳳懷揣鄉政府大印,手持雙槍,只身引開國民黨兵,最后壯烈犧牲,堪稱孤膽英雄……一系列戰斗事跡,可歌可泣!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934年5月古大存派出駐扎在桐梓洋的紅軍和游擊隊員八人,組成伏擊小分隊,在兵營山打了一場漂亮的伏擊戰,一舉擊斃當時的國民黨縣長林彬,震動了東江。當時正圍剿大南山革命根據地的國民黨正規部隊以為紅軍主力在豐順,急急忙忙趕到豐順來找紅軍主力“決戰”,解了大南山根據地之圍。
到了1935年,在國民黨的反動軍隊重兵“圍剿”下,大南山、八鄉山根據地落入敵手,古大存帶領十八名骨干轉到桐梓洋大山中堅持斗爭。當時敵人重兵壓境,形勢極其嚴峻,古大存又患頸癰,疼痛難忍,同志們都心情沉重,為革命的前途擔心。面對困境,古大存鼓勵大家說,困難是暫時的,只要我們團結一致,就能夠戰勝困難,革命總會成功的。古大存對黨和革命事業無限忠誠的精神感染了戰士們,增強了大家革命到底的信念。古大存對革命事業充滿必勝的信心,還可以從他回敬敵人的勸降而作的—首詩得到印證:
幼習兵戎未習詩,諸君何必強留題;
江南美味你先食,塞北寒風我自知。
解帶結韁牽戰馬,扯袍割袖補征旗;
雄師百萬臨城下,且看先生拱手時。
身處艱難萬險中的古大存,依舊笑吟浪漫的情懷,抒發必勝的信念,“且看先生拱手時”,那是何等的豪邁!
經受血與火的考驗,患難見忠貞,古大存和游擊隊女戰士曾史文在桐梓洋大山中結成革命的終身伴侶,青山為證,這對革命伴侶為桐梓洋留下一段佳話。到了1935年底,為了尋找黨組織,古大存決定撤離桐梓洋。他率領18名戰士,從桐梓洋根據地出發,經過北斗、留隍、黃金等地,輾轉到了大埔、閩西南一帶,踏上新和征程。東江的革命火種在古大存的領導下,保留了下來,在新的征程上,燃燒成熊熊烈火。
如今,桐梓洋山里還存留紅軍駐扎的營地、練兵場、戰壕等遺址,有古大存住過的山洞,還有鄉蘇維埃政府遺址等等。半個多世紀過去了,戰火早已熄滅,硝煙也已散盡。然而,青山依舊在,雨后復斜陽。轎頂山挺拔入云,仿佛是一尊氣宇軒昂的英雄塑像,高昂著堅貞不屈的頭顱;那座高高的觀音髻山,像圓錐般直刺蒼穹,是那么銳利,或許是因為當年古大存在山中的八仙洞住過,厲兵秣馬,伺機出擊;還有那座叫獅頭崠的山峰,山勢巍峨,獅頭高昂,仰天長嘯,就因古大存曾在那里叱咤風云……
時光的流逝沖不走難忘的思念,歲月的交替磨不去歷史的記憶。撥開桐梓洋群山莽蒼的綠色,紅軍戰斗過的遺址依然歷歷在目,曾經的崢嶸歲月一一在眼前浮現。桐梓洋那段可歌可泣的歷史,將永遠銘刻在人們心中!這份彌足珍貴的紅色資源,值得桐新的革命后代倍加珍惜,認真保護和開發利用,讓先輩的革命精神在桐新后代中永遠傳承。同樣,這片孕育了紅色傳奇的綠色資源,也應該好好珍惜和保護。當時正是得益于桐梓洋山高林密形成的綠色屏障,紅色根據地才得以生存和發展。如今,綠色資源也是老區綠色崛起的根基。有著豐富資源的桐新老區,像一塊未經雕琢的璞玉,發展的前景無法估量!
桐梓洋,等待你去觀瞻和探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