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揚漢
金秋時節,稻菽飄香。
我們來到懷集縣橋頭鎮,只見石峰秀水間的田野一片金黃,人們忙碌的水稻收割聲與打禾聲交織在村野田間,在藍天白云和落日薄霧的輝映下,秀美的田園風光呈現出一派豐收的景象。
在農村,大多數青壯年人走出山門到發達地區務工掙錢,所以遺下不少良田,時常可見一片荒草萋萋景象。而堅守鄉土的婦孺翁伯,仍是揮鋤挑糞耕種的中堅力量,他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在那片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芳香沃土上辛勤耕作,使一片片、一畦畦的良田沃土散發著誘人的稻香,養育著自己和子孫后人。
橋頭鎮屬喀斯特地貌,以石山眾多而聞名,石灰石資源豐富。這里由于石多水涼,氣溫偏低,因而稻谷的熟期也比平原地區的遲緩。村民為了讓稻谷更飽滿些,產量更高些,往往等到谷粒飽滿的時候才開鐮收割。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在保豐村,這—場景非常寫實而感人。這里,我們見到幾位農家婦女正在彎腰收割稻谷,然后把沉甸甸的稻谷或挑或用斗車運回家脫粒晾曬,見此情景,唐代詩人李紳的《憫農》詩句自然“脫口而出”,令人感慨。“線條”清晰的稻田,忙碌的身影,金黃的稻穗,是大自然對人們勞動付出后的回報。
為了能盡收美景,我們登臨高處,放眼遠眺,只見連片的稻菽盡顯金黃,在石峰河畔的映照下,相映成趣,風光無限。近處,農夫趕著耕牛,農婦挑著糞桶,從田間小道緩緩走來,他們或是歸途,或是趕往田地,終日奔波勞碌。一山—水,一人一物,在夕陽霞光的輝映下,構成一幅秀美的田園山水勞動畫圖。
石峰林立、山清水秀、河湖宛麗、風景旖旎、旅游資源豐富是對橋頭鎮的最好描述。燕巖、世外桃源等景區聞名遐邇,在這樣一個環境幽雅的自然生態旅游勝地,不少文人墨客遠道而來踏足觀賞美麗風景,并在春秋兩季“最美橋頭時光”里揮毫抒情,或舉起“長槍短炮”把最美的田園風光留在永恒的“時間膠片”上。
橋頭的春天,煙雨朦朧,云霧飄渺,像是披掛在石山峰林的神秘面紗,鄉間小道上,人們戴著笠帽,披著雨衣,吆喝著耕牛,搶耕搶插的情景讓人陶醉,映入眼簾的都是秀美圖畫。而到秋天,橋頭石山下的稻菽盡顯金黃本色,村寨農舍炊煙裊裊,景美醉人。入夜時分,清涼中可見山月清輝樹影斑駁,與山風一道“淺嘗”山間秋月的滋味,清凈而透徹心底。“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宛如身處美麗的人間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