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俊強
【主題導語】
規則意識,是指是發自內心的、以規則為自己行動準繩的意識。規則意識的淡漠或者說缺失,是阻礙社會文明進步的硬傷,將直接影響每個人的生活。從孔子時的“從心不逾矩”到后來“無規矩不成方圓”,再到今日對規則意識的強調,建立廣泛的規則意識從來都沒有被忽視過。但是,面對人性先天的逐利沖動,建立全民規則意識需要長期的社會培養和全方位的訓練。
規則意識當成為現代文明的通行證,每個人都將置身其中,成為規則意識的操練者、受益者。
【選文一】
堅守原則的梅貽琦
唐寶民
梅貽琦先生是國內外享有極高知名度的學者、杰出教育家,他做過17年清華大學校長,可謂權高位重,但他從不濫用自己手中的權力,在一些原則性的問題上毫不含糊,表現出了極強的規則意識。
清華當時有一個規定,就是如果某個學生部分學分不及格,那么就得退學。有一年,一個四年級學生選修了十二個學分,竟然有六個學分不及格,按照規定,他應該接受退學的處分,但他想通融一下、保留學籍,就跟班主任軟磨硬泡,班主任當然做不了主,他就找到主管部門,主管部門也做不了主,他就直接去找校長梅貽琦,梅貽琦平素給人的感覺十分謙和、好說話,他想好好和梅校長說一下,梅校長應該能答應留下他的。他進去的時候,梅貽琦正忙著寫材料,他站在那里先是檢討一番,然后就求梅校長網開一面,梅貽琦一直沒有抬頭,聽他講完了,對他說:“你自己把十二用二除一下,看看你有多少分不及格了。”那位學生碰了一鼻子灰,只好悻悻離去,接受了退學的處分。
梅貽琦不但對別的學生堅持原則,就是對待自己的親屬,也絲毫不客氣。他的侄子梅祖武曾經報考清華大學,但成績不夠,梅貽琦沒有動用自己的權力為侄子走后門,侄子無奈地去了北洋大學;幾年后,他的小女兒梅祖芬也報考清華大學,成績同樣不合格,梅貽琦依然堅持原則,梅祖芬去了燕京大學。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后,北大、清華、南開三所大學遷到長沙,組成長沙臨時大學,次年又南遷至昆明,組成西南聯合大學。當時的云南省政府主席是龍云,作為權高位重的封疆大吏,龍云對西南聯大在人力、物力、財力等各方面給予了很大支持,作為校長的梅貽琦很感激。龍云的孩子當時報考了聯大附中,但沒有考上,他就想找梅貽琦走走后門,讓梅貽琦關照一下破格錄取。有一天,他特地登門拜訪梅貽琦,請求梅貽琦對孩子給予關照。梅貽琦沒有馬上表態,而是留龍云在家里吃飯,并請聯大教務長潘光旦作陪。在酒席上,梅貽琦請潘光旦派老師晚上為龍主席的孩子輔導功課,以便孩子明年再考,并言明老師的家教費由龍云出。龍云一看梅貽琦這樣堅持原則,也不好再說什么,就爽快地答應了。
1962年5月19日,梅貽琦在臺灣去世,人們把他安葬在他親手創辦的臺灣新竹清華大學,他的墓地被稱為梅園,墓地周圍的樹木被稱為梅林,每年的5月19日,人們都不約而同地來到這里紀念他,表達對一代杰出教育家的追思和敬仰。
(選自《政府法制》2017年第26期)
【解 讀】
在清華的歷任校長中,梅貽琦是最受尊敬的一位。清華學生經常驅逐校長,但梅貽琦從來沒被驅逐過,而且學生經常在集會上高喊“擁護梅校長”的口號。之所以能構建如此完美的人格平臺,是由于他擁有著崇高的人格操守,而不徇私情、堅持原則的規則意識,則是其人格操守的一種體現。
【選文二】
這些規矩受用終生
程 剛
朋友供職于一家國際大公司,去年被派到瑞典。上個月他回來探親,給我講了幾個瑞典的小事兒,深深地觸動了我。
朋友去瑞典后三個月,妻子和兒子也隨他來到了瑞典。一天,他正在家里給客戶發郵件脫不開身,便讓兒子去給他買煙。可沒想到,本來樓下就有便利店,兒子去了半天才回來,而且兩手空空。朋友很詫異,以為孩子語言不太好沒有買到,便問是怎么回事兒。孩子有些委屈地對他說:“我跑了幾家便利店,都不賣給我!”朋友問為什么,孩子對他說:“每家的店員都拉著我到門外看一個廣告牌,上面寫著煙草禁售未成年人。”“那你沒有和他們解釋是買給我的嗎?”朋友問。孩子說他再三和他們解釋,這是買給爸爸的,可是店員一直搖頭說不行,就是不同意賣,一連去了幾家,都是這個情況。朋友講完這個故事,有些無奈地笑了,說別看這是一個小國,但這些人都有些性格。
另一個故事也耐人尋味。有一個周末,他領著孩子出去玩。可天公不作美,突然下起了大雨。他們正準備穿行人行道到馬路對面,那里有快餐店,一來可以躲雨,二來可以吃一些東西。雖然是紅燈,但此時道上并沒有車輛,他們便準備快速跑過去。可朋友環顧四周卻發現,這個寂靜的道路上,竟然沒有一個人亂穿行,因為雨下得急,所有人都沒帶雨傘,都淋著雨,凍的有些發抖,可他們都安靜地站在馬路兩邊等著變燈。這一刻,他急忙拉住孩子,靜靜地等著紅燈閃過去。然后,隨著人群一起過馬路。
聽著朋友的講述,在領略瑞典人的性格的同時,突然心中升騰起一種敬佩。其實,每一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優點,都有許多好的習慣與生活方式。
(選自《花開不敗》2018年2期)
【解 讀】
兩個故事都折射出那里的人對規則的敬畏,不是死板,而是對承諾的一種堅守。有些時候,生活就需要一些堅守,堅守心靈的安靜,堅守靈魂的高貴與真誠,堅守生命中對自己的好。
【選文三】
敬 畏 規 則
喬凱凱
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則視頻:一輛電動車闖紅燈被直行的汽車撞到,交警判了電動車全責。然后,電動車司機問交警:“汽車一點責任都沒有嗎?”交警回答:“正常直行通過路口的車子,你為什么一定要給它定個責任呢?因為它是機動車?”“我是說他(汽車司機)起到了緊急剎車的作用了嗎?”電動車司機追問。交警反問道:“你為什么要把自己的安全掌握在別人手里呢?你為什么不等綠燈了再過呢?”電動車司機不甘心地繼續說:“咱們從受傷的角度……”“不從這個角度討論。不是說你受傷了你的責任就輕,我們只針對事實來說話。”交警最后說。
這段視頻得到了很多網友的點贊和轉發,大家都稱贊交警的做法正直、公平。
為什么網友們的反應如此熱烈?我想可能是因為交警的話代表了很多人的心聲。確實,在我們身邊有很多類似電動車司機的行為——明明自己違背了規則,卻總想著逃避責任,甚至寄希望他人來為自己的不遵守規則讓位。這對遵守規則的人來說是一種極大的不公平,對規則本身來說更是一種蔑視和破壞。
我有一個朋友,是在一次工作合作中認識的。那時候,他的公司想要與我們公司合作,因為合作有一定的風險性,我們老板考慮再三后還是沒有拍板。一次宴請結束后,我乘他的順風車回家,當時已經很晚了,路上車也不多,他不緊不慢地開著車,感覺很穩。開到一個路口時,綠燈剛好變成了黃燈,已經開過停車線的他卻停了下來。
“怎么不走了,我們剛好可以過去的。”我疑惑地問。
他開玩笑似地說:“紅燈停、綠燈行,黃燈亮時等一等嘛。”
我跟著笑了笑,又說:“現在車少,而且是黃燈,即使有車過來說不定也會停下。我們完全可以過去的。”
他卻突然認真起來,看著我說:“當然,我們很可能順利過去,但前提是其他車遵守規則。那樣,我們的安全就由別人決定了。如果我們像現在這樣遵守規則、停下來等,那我們就是絕對安全的。所以我覺得,把安全掌控在自己手里比較好。”
他的話讓我很震驚,卻又忍不住連連點頭。一直以來,我和很多人一樣,都存在一種僥幸心理,其實也是內心里對規則不夠敬畏。但與此同時,其實我們已經脫離了對自身安危的控制。后來,我把這件事告訴了老板,老板當即決定與對方合作,他說:“如此敬畏規則的人一定是一個靠譜的合作對象。”
(選自2018年4月19日《羊城晚報》)
【解 讀】
提到對規則的敬畏,很多人容易把它上升到一種特別的高度,但其實從我們自身來說,敬畏規則也是益處頗多。一個對規則保持敬畏的人,一定是一個對自己、對他人都很負責的人,而負責則是一個人立足于社會的重要根基。
[作者通聯:山東萊陽市柏林莊中心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