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馮珊珊
關于近期異常火爆的區塊鏈,江湖稱“幣圈一日,人間十年”,據說主流創投機構正跑步入場,那么究竟誰在創、如何創,誰在投、怎么投?

毋庸置疑,區塊鏈已經成為2018年創投圈第一個“風口”。
早在十年前,一個化名為“中本聰”的神秘人士在論壇中發表了一篇論文《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首次提出了區塊鏈的概念。
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區塊鏈能賦予一切價值以流動性。這個特征使區塊鏈具備了顛覆這個時代的勢能。在區塊鏈場景里,所有的資產都變成幣,所有的交易都變成幣跟幣之間的交易,人類的交易行為都在鏈上。這種交易方式是點對點的,不需要借助傳統的中心化機構,資產交易所構建成本趨于零,而且無阻礙。
比特幣區塊鏈,正是目前最大也是最成功的區塊鏈應用。2017年年末,比特幣價格瞬間飆升到接近2萬美元,這個價格是2017年年初的將近20倍。瘋狂的行情讓區塊鏈技術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
在國外,有人用“塊來瘋(blocksanity)”來形容在國外的區塊鏈公司股票。比如美股市場,沉寂多年的膠卷制造商柯達宣布發布柯達幣以來,股價大漲超過百分之兩百;中概股迅雷、第九城市、人人網、中網在線等也因為涉及區塊鏈業務而大漲。
許多知名的大公司看到了區塊鏈技術的發展趨勢與巨大潛力,紛紛打算做相應的布局與轉型。IBM、阿里云、騰訊云等等也都推出了區塊鏈平臺。臉書(Facebook)CEO扎克伯格明確表態2018年他的重要任務就是把加密貨幣的新技術結合到公司的社交產品上去。
“為什么會有這種現象?因為區塊鏈公司股票供不應求,像當年互聯網公司股票一樣。”在北京天德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蔡維德看來,“當下和1995年那個時候是同樣的情形。區塊鏈不是泡沫,而是新時代的來臨。現在還只是開始,區塊鏈的發展速度會比互聯網還快。”
“比特幣現在互聯網上的定位就是數字黃金,就是某種未來的數字財富。實際上第一個應用也就是比特幣,這個是事實。說不好聽,現在區塊鏈之所以這么熱,很大程度上跟比特幣的價格是有直接關系的。”華為中央研究院區塊鏈顧問韓鋒認為,比特幣就是未來的黃金,黃金變成了商業領域炫富的符號,比特幣成為了互聯網信譽資源,意義等同于黃金。
“我覺得中國現在最需要的就是一個變現未來的金融工具。未來的區塊鏈與大數據,是一個絕佳的手段,關乎到每個人的財富。”韓鋒認為,區塊鏈要真有用首先是改變人類的財富觀。第一代財富是農業時代的財富觀。第二代財富觀是工業制造業“現在時”的財富觀。第三代財富觀的本質是財富的未來時,不是現代時、變現未來。
“區塊鏈做到了——第一給大數據確權,第二轉移合規,因此比特幣是互聯網的黃金。數字一旦被確權,一旦被轉移合規,一樣有資產屬性,一樣可以變現未來。”
黑馬基金胡翔認為,區塊鏈技術最重要的應用首先是加密貨幣,現在大家對加密貨幣非常之興奮,很大程度上是認為加密貨幣,包括比特幣是財富的逐漸數字化,這個數字化會形成財富的再分配與再流動,讓一些相對邊緣的人能夠通過這種方式重新去分配財富。
但加密貨幣的未來究竟會怎樣還需要我們做更多的思考。理論上比特幣只有2100萬個總量,叫總量恒定,隨著持有的人越來越多,價格會不斷的上升,就是通縮的一種狀態。問題是加密貨幣作為一種技術和解決方案,總會有新的技術解決方案,所以不停的會有競爭幣和山寨幣出來。當然這里面還有分叉,所以比特幣總量只有2100萬個,但出現了一個比特幣現金,這就新生一條鏈,出現了替代效應。通過發行各種幣,增加了加密貨幣的供應,那會不會導致通脹的問題?通脹說的就是一個幣會越來越不值錢。
“現在我們不會再用一萬個比特幣去買披薩了,甚至你也不會用比特幣去買披薩了。它像黃金一樣成為儲值的功能。貨幣我們是要流通的,是要去用的,如果你不能去購物的話,它的貨幣功能就喪失了,因為他的波動性太大。原來是一萬個比特幣換一個披薩,現在是一萬個披薩換一個比特幣。”
胡翔認為,“定價取決于共識,我們希望越來越多的人在用,越來越多的人覺得它有價值,他的價格就會上去。但是共識是很脆弱的。就跟以前荷蘭的郁金香,大家都覺得它有價值,所以它就上漲。但是一旦大家覺得這個東西其實根本沒有價值,價格就轟然倒塌。”
“就今天的波動來講,比特幣已經失去成為貨幣的資格,比特幣是需要穩定性的。只要一個幣瘋狂的跌就無法成為真正流通的東西,比特幣的價值沒有人能控制到,最終可能是悲劇。但是以什么樣的悲劇結束,不知道。”鷹派學院創始人麥客認為,目前比特幣的收藏價值實際上大于它的實際價值。本質上我們可以講所有的貨幣它的屬性可以被倒買倒賣的話,它的流通價值是很弱的。銀行結算多快,在一個地方一結算就完成了,但是要用比特幣和今天的數字貨幣的技術的話,實際上這個過程可能還很漫長。等到所有的數字貨幣能夠支撐天貓的交易的話恐怕還需要三到五年。
職業鏈創始人張議云直言,比特幣本身就是一個故事,故事就是創業者的核心競爭力。“1802年1美元與2017年的1美元,如果我們200年前持有1美元,購買率到2017年是0.05美元,但是我們買黃金,到2017年是3.12美元,如果我們買美股,到2017年1030000美元,很多人都不太愿意相信炒股能賺錢,我們對投資的理解我們炒的不是股票,是行業對這個的認知。”
“比特幣的漲幅原理,只要全球范圍內出現戰爭、災難、饑荒、瘟疫,比特幣都會增長。所以理論上全球出現這些災難性的事件甚至金融危機比特幣就一定會漲,我們的投資理念非常簡單,我們買的不是股票,而是對行業的認知的變現。”
“區塊鏈是21世紀的房地產,買幣就是買房,2017年1月份假如把全球市值前20的幣,花朵20萬每個都買一萬,2018年1月所持有的貨幣價值已經超過2000萬。”
麥客表示,全球大約40%的比特幣掌握在為數不多的人手中,短期之內你說比特幣完全崩盤的可能性有多大,很多比特幣掌握在富人的手里,只要他們不拋幣,數據就會持續往上漲,所以比特幣是一種信仰,而不完全是一種實用的東西。
北京天德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蔡維德介紹,區塊鏈技術在現階段有三個應用方向:第一個是數字貨幣,也即公有鏈;第二個是金融市場,也即企業版區塊鏈;第三個是物聯網區塊鏈。這三個方向區塊鏈設計不一樣,商業場景都很大。
“以前,很多投資人認為,區塊鏈領域有價值的是應用,底層技術沒有價值。現在正好相反,區塊鏈的底層技術公司是最有價值的。因為區塊鏈的應用場景基本上都是公開的,任何人都可以做。上面比資源,下面比技術。”
在蔡維德看來,區塊鏈技術比想象的難。許多人拿了區塊鏈代碼,想要創新,做了幾年卻沒有做出來。一代區塊鏈的技術研發周期一般兩三年就必須結束,如果兩三年做不出來,那可能十年也做不出來。
實際上,區塊鏈作為一種新興技術,潛力固然巨大,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其一是效率低。數據寫入區塊鏈,最少要等待十分鐘,所有節點都同步數據,則需要更多的時間。拿比特幣舉例,當前產生的交易有效性受網絡傳輸影響,比特幣交易每次的確認時間大約10分鐘,6次確認的話需要一個小時。因此區塊鏈的交易數據是有延遲性的。
其二是能耗問題。區塊的生成需要礦工進行無數無意義的計算,這是非常耗費能源的。英國一家電力信息網POWER-COMPARE提供的預測數據顯示,按照目前比特幣挖礦、交易耗電量的增長速度,至2020年比特幣耗電量將會與目前全球用電量持平。
好活創始人朱江的建議:第一,一定要想清楚我們為什么要用這個區塊鏈。因為其實不用區塊鏈,現在所有的這些應用也是可以跑通的,而且體驗也不一定會有多差。
第二,在技術平臺上,我們選擇公有鏈、聯盟鏈還是私有的?這個在技術架構上一定要選好。現在很多的企業都是用聯盟鏈,有個問題就是,技術平臺的持續服務能力非常關鍵,一旦服務器宕了、停了,整個應用就癱了。
而且要考慮到,如果采用區塊鏈技術以后,產品在架構上也要注意(調整)。因為隨著服務節點越來越多以后,寫入或者響應速度可能會慢。所以在客戶端也是一定要注意,由于這事兒會帶來用戶上體驗上一些調整。
最后,用了一段時間的區塊鏈以后,還是要不斷地調整產品當中的一些體驗場景,你要看用了區塊鏈以后到底對你有沒有幫助,對你的客戶的信任的提升到底有沒有幫助。因為現在很多平臺,在系統設計的時候,一般都會有中心化數據存儲的服務器,還有各種內存數據庫,然后再加上這個區塊鏈數據庫以后,就會出現數據存在多個地方,所以一定要注意數據的同步。
邊界智能創始人曹恒認為,區塊鏈技術還在非常早期,開發支持是非常不成熟的,而且區塊鏈的共識效率和集中式系統相比是很低效的,現階段用戶體驗也完全沒法和集中式系統相比。由于以上種種原因,現階段開發區塊鏈項目還是成本很高的。所以不要為了用區塊鏈而區塊鏈。需要看看要解決的問題,是否有集中式系統沒法解決的難點。另外,千萬不要企圖把所有計算都放在鏈上進行,不實際也不對。合理的應用架構應該是支持鏈上鏈下資源互操作。
朱江認為,一個行業或者一個企業應用成功了,主要核心還是因為它的產品、商業模式和用戶體驗成功了。區塊鏈只是幫助他實現的一個技術手段跟工具而已,不應該過分強調區塊鏈技術對商業模式的幫助,是有作用但不是非常核心的。區塊鏈現在開源,誰其實都可以用,很多企業成功不是說因為用了區塊鏈成功了,而是產品本身做得比較好,推廣和運營做得好,區塊鏈只是實現手段之一。
世紀互聯數據中心的創始人、董事長陳升認為,今天市場上充斥著大量的三無項目,無應用場景,無技術團隊,無業務邏輯。到目前為止,所謂幣圈的主流大多數都是在傳統主流經濟中的邊緣人。這些人頭腦靈活、動作敏捷、敢于冒險,搶先一步沖入區塊鏈的新大陸,他們非常了不起,功勞巨大。但是有一點,這些人在傳統的經濟體系里,絕大多數既沒有資金,也沒有資源。隨著萬鏈齊發之勢形成,人才缺口會進一步加大,國內區塊鏈項目的平均質量恐怕還會面臨一波斷崖式下跌。
Unitimes特約作者Haseeb Qureshi在其文章《區塊鏈:一場始料未及的革命(Blockchain:the revolution we’re not ready for)》中指出,“區塊鏈將顛覆整個社會,它將使得僅存在于烏托邦和哲學家白日夢中的治理體系得以實現”。但是,“區塊鏈是22世紀的技術,卻碰巧進入了21世紀初。顯然,我們還沒有準備好。”
陳升認為:“今年圍繞區塊鏈的投資、炒作和投機,會上升到一個令人目瞪口呆的高度,這是意料之中。像區塊鏈和通證經濟這么顛覆性的技術革命和生產關系變革,必然會激發巨大的浪潮,不必諱言,必然會催生巨大的泡沫,而且恐怕不止一次。”
“區塊鏈革命已經到來。這是一場順之者昌,逆之者亡的偉大技術革命。對傳統的顛覆,將比互聯網、移動互聯網來得更加迅猛、徹底。”2018年1月9日,真格基金創始人徐小平在一個微信群中的一段分享引爆了創投圈。另一投資大佬薛蠻子在2017年就投資了20個區塊鏈項目,其中不乏量子鏈,比原鏈,墨鏈等備受矚目的區塊鏈項目。對于當前火爆區塊鏈市場,投資機構卯足了勁跑步入場。
傳統風險投資的方法在這個領域根本行不通。根據黑馬基金胡翔的經驗,第一是流動性問題:我們投一個項目五年退出是很正常的,五年IPO是一個不錯的成績,但是區塊鏈項目通過ICO,一個月或者是兩周就退出了,因為通過發行代幣,直接實現了流通。
第二是投資標的問題:公司都不存在了。我們投資他,不是成為一個股東而是成為一個token持有者,從而投資的方式也要發生變化。
第三是定價問題:以往的估值體系似乎不再適用了,也不再有什么DCF、PE、PS,價值判斷需要去建立新的體系。
第四是ICO問題:在中國是不允許發ICO的,至少目前是不允許的。如果不發token,流動性和激勵機制就沒法保證。如果不發Token,是否還能去投?
“ICO是一種很重要的創新,特別對于做投資的人,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沖擊。但這種創新會被濫用,導致了一堆空氣幣。我們原來在二級市場投資有市盈率,后來有市夢率。在ICO項目里面沒有市夢率,因為很多項目只有空氣,所以也可以飛的很高,支撐很高的市值,成了圈錢的一種工具。所以政府及時的把ICO給停了,還是很有必要的。但ICO被政府禁止以后,大家都跑到海外去了,因為區塊鏈本身是無國界,去中心化的,所以政府有監管的必要,但是怎么監管成為一個非常非常關鍵的問題。”
對于講如何判斷項目,胡翔總結如下:商業,應用區塊鏈的必要性、數據的可獲得性、信任的價值、能否形成網絡。團隊,為財富or為理想?需要帶點理想主義者,并且能把持有的Token主動長期鎖定。
分配,傳統公司的股權要掌握在創始人手里,但在區塊鏈里面需要把幣更盡可能的都發放給社區,讓社區活躍起來,你的平臺才能成長,如果自己中心化持有這個幣,那這個基本上會是死路一條。
“目前來講,區塊鏈對比互聯網,大概還處于撥號上網階段。很多美麗的理想多數受限于算力、容量、成本等問題還沒法實現。區塊鏈的應用從比特幣開始,到優化底層協議構建操作系統,到在‘黃賭毒’領域的先行嘗試,再到最后進入行業應用領域,還會是一個很長的一個過程,所以如果區塊鏈真的是The next big thing,我們根本不用著急,未來的道路還很長。”
從目前看,更多的投資人是以個人的名義在參與投資,還有許多的新進入者,以全新的一套打法和體系來面對區塊鏈世界的投資。
薛蠻子認為,許多保守謹慎的投資者也紛紛試水,用自己資產中的一小部分嘗試購買,這個穩健的試水理財方式,是穩妥的。每個人的財富管理服務從今以后都會有一個新選項:數字貨幣,即在做個人理財時,可以拿出一小部分的資產做數字貨幣的投資。但是,凡是有名利的地方,就必然有災禍,數字貨幣投資也是。
區塊鏈及數字貨幣投資是帶泡沫的啤酒。不嘗泡泡喝不上啤酒,但是泡泡占了百分之九十。真正的啤酒少之又少,現在的項目絕大部份是空氣幣。比當年互聯網初起時的泡沫還大,估值還離譜。
“賠不起的錢不要投,要試水只投全球前三十名的大數字貨幣,這樣血本無歸的機會大大降低。幾分錢的山寨小幣千萬別去碰,不懂行的項目只看幾個熱鬧字眼忽悠眼球的千萬不要踫,沒有靠譜創業經歷靠譜創業團隊的千萬不要碰,沒有靠譜投資人背書的盡量不要踫。”
“盡管有巨大的不確定性與風險,這個區塊鏈產業代表了未來,我們作為投資人,使命就是用自己的血本來博出一個行業的大發展,順便享受投資收益。第一代互聯網革命了人與人的社交功能與搜索,第二代的區塊鏈技術將徹底顛覆人類交易的方式。去中心化分布式的區塊鏈技術將徹底改變現有貨幣交易的模式,它對人類未來的貢獻一定會大大超過當年的互聯網。可以說區塊鏈產業的前途非常光明,但是道路會極為曲折,挑戰也是前所未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