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本刊記者 鄭 偉
隨著機器人自動化解決方案的出現,一些領先的財務部門開始重新審視他們的日常工作,并且從零開始重新思考、重新設計流程,并且自動完成許多任務。
企業的運營模式正在發生快速變化,要實現業務支持和價值創造的目標,財務職能也必須發生改變。近幾年,財務功能在效率提升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而且仍然積蓄著巨大機會。一流的財務始終能多為企業節省30-40%的成本,因此,在這方面,大多數企業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數據顯示,即使是已經有了出色表現的那部分企業仍然有機會進一步節約成本、提升效率。比如,用機器人和自動化取代人工可以節約大部分時間,或者減少在返工和糾錯等活動上浪費的時間等。針對財務團隊花費時間最多的四個流程(賬單、管理報告、一般會計工作、預算和預測),都可以通過自動化的實現以及借助更有效的精益工作技術節約35~46%的時間和成本。同樣,得益于以網絡為基礎的數據分析工都將有助于改變財務的運作方式和它所創造的價值。
當然,自動化也不是降低財務成本的唯一途徑。讓團隊在精益的環境下更有效地工作,改變團隊的工作和協作方式,減少甚至消除不必要的活動,借此,那些最優秀的財務團隊能顯著提升工作效率。團隊成員不再受困于處理日常工作任務,只要更有效率,就可以爭取到更多價值創造性的工作。
以英國皇家郵政集團(Royal Mail Group,簡稱RMG)為例,流程標準化的實施為其帶來了巨大回報。ERP和機器人系統拒絕執行不符合流程和多余的步驟,借此,RMG驅動了行為的改變,極大地減少了財務調整異常和清理數據的工作量。因此,即使是手工流程也變得更加高效,減少了返工的工作量,通過自動化也更多的提升了效率,釋放出來的時間可以使財務團隊更加關注價值創造和業務合作。
隨著機器人自動化解決方案的出現,一些領先的財務部門開始重新審視他們的日常工作,并且從零開始重新思考、重新設計流程,并且自動完成許多任務。
一旦從事務性工作和數據收集的負擔中解脫出來,CFO和業務伙伴就可以專注于彌合戰略與執行之間的差距。真正優秀的企業不是通過比競爭對手更好地執行傳統的做法來彰顯自己,而是通過不尋常的舉動,最大化自己的優勢,最大限度地弱化自己的劣勢。他們了解自己最擅長的技能,并利用這些技能來獲得商業上的成功。他們能跨職能工作,在所做的每一件事上推進組織戰略的落地。同樣,他們了解在自己的企業文化中有哪些獨特和強大的品質,并將這些文化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他們還能將非戰略活動和過程的成本降到最低,釋放出更多資源,以便在具有戰略重要性的領域進行投資。此外,他們還能夠在早期成功的基礎之上規劃未來、創造需求,并在行業中發揮引領作用,從而降低了來自外部破壞的風險。
財務可以而且應該在這些活動中發揮關鍵作用。財務可以利用其分析能力確定企業最擅長的領域,并利用這些優勢打造企業的競爭力。首先,財務人員需要與其他職能部門的同事合作,完善和提高企業的差異化能力,并使之最大化。其次,財務人員能夠幫助整個整個組織專注于戰略,并確保每項活動的開展都能使企業不斷接近其目標。第三,財務人員幫助企業監控成本和投資,鼓勵能夠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投資,即便是在經濟低迷時期也要如此。第四,企業要通過發展自身能力,以保持在行業的領先地位,以及及時預測客戶的變化,在此過程中,財務人員要發揮引領作用。最后,財務人員還要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與關鍵客戶建立更緊密的關系,構建商業生態系統,創造需求,而不是簡單地追隨需求。
這些財務能力在商業模式正在快速變化的行業中尤其具有價值。例如,近年來,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徹底顛覆了傳統零售商業模式,從根本上改變了消費者的消費渠道以及對消費渠道的使用方式,同時大大增加了顧客的期望。無論是在網上還是在實體店購物,今天的消費者期待的是一種無縫、一致的消費體驗。這些期待對包括營銷、IT、供應鏈在內的零售業務的多重功能施加了巨大壓力。而財務在感知需求、分配營銷投資、調整供應鏈和認知客戶、產品、品牌和渠道盈利能力方面能夠發揮重要作用。
如果財務部門無法滿足企業關鍵的業務需求,或者更有效、更高效的運營模式無法實現,那么企業就需要進行深層次的、全方位的文化變革,包括對行為、績效指標和激勵方式的改變與調整,以及在財務層面和更大范圍內采用新技術等。
通用電氣的文化改變與商業模式的改變密切相關。該公司正在從重型設備制造商轉型為解決方案提供商,通過數據和分析為其產品增加價值。為實現這一歷史性轉變,財務正在與該公司的數據專業人員開展合作,共同確定、量化和最大化數據的價值。
部分商業化數據資產強調客戶價值主張的重要性。以結果為導向的定價是通用電氣價值主張的一個日益重要的組成部分,其中最終價格要反映解決方案為客戶帶來的積極結果,而財務部門的支持是使這個命題能具有說服力的關鍵因素。在那些結果導向定價交易中,財務團隊密切參與項目現金流的改善、安排融資,并提供改善投資回報的方案。這本身就是一種競爭優勢,幫助通用電氣取得了重大成果。
除了支持財務行為改變,技術還可以從根本上縮短預算周期。每一次傳統的迭代都需要對原來使用的模型進行修正,而這些模型一般都是通過電子郵件發送給企業組織來獲得反饋。這就形成了一個新的流程,涵蓋了協調、溝通,以及對預測進行更新。而協作計劃工具可以從根本上縮短這個過程。
科技與企業文化變革相結合,還能讓企業重新思考財務流程——Sage集團服務中小企業客戶過程中看到了文化變革的可能性。其中一些企業已經參與了Sage CTO Klaus-Michael Vogelberg提出的“社交會計”。例如,當員工將時間和費用報告輸入到一個Sage的會計系統中,系統可以自動獲取報告的會計含義。Klaus-Michael Vogelberg 認為,“如果能利用技術實時捕獲任何交易的會計信息,就徹底改變了會計界。”他堅信,在不久的將來,自動化將使實時會計成為可能,使財務部門從事務性工作中解放出來,從而更好地支持銷售等其他活動。

隨著財務效率的提升,經驗豐富、操作熟練的專業人員能夠從日常事務性工作和收集、協調、驗證數據,以及匯編各種報告的單調工作中解脫出來,這些工作其實并不能直接用來支持企業的決策。然后,這些專業人員就有機會擴展他們的運營經驗,并在整個企業中推動盈利決策的制定、調整和進展。由此,我們可以預計,財務專業人員可以將更多時間和精力投入到數據分析(與數據收集相對)上。然而事實上,在過去幾年里,這一比例并沒有得到提升,即使是最優秀的財務人員也只花了60%的時間進行數據分析,因此,未來極有可能在這方面看到進一步提升。
為了將財務部門從事務性干擾中解放出來,一些優秀的公司投入大量時間和資金來調整ERP系統、提高數據定義的標準化,以及部署能使業務負責人自己生成報告的工具。當然,數據仍然是一項主要挑戰,糾正以及驗證數據還需要花費大部分時間。
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將事務性工作集中起來的計劃本身也有挑戰。
共享服務中心的人才缺口會增加企業成本,降低效率,更不用說還要取得運營部門的信任。本地和區域的運營團隊極有可能不歡迎事務性工作的轉移,從而導致工作的重復。同樣,外包也不是萬靈藥。除非企業在將流程遷移到供應商之前就把流程進行簡化和標準化,否則他們只能剔除那些有缺陷和低效的流程。
多年來,很多企業一直在將事務性工作整合進共享服務中心或將其外包,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企業正在將財務規劃和分析納入卓越中心進行。這些舉措背后的邏輯很簡單,與企業決策者合作最密切的人應該是最有能力的執行者,他們擁有最高的商業智慧,而如果讓他們承擔低風險、枯燥的事務性工作,會適得其反。
許多企業正在對其系統、流程和業務模型等進行多層次轉變。但在所有這些活動和轉變中,人力資本不應該被忽視。這是普華永道美國和英國的員工在組織實踐中聽到的一致信息。他們認為,新一代的工具和系統,以及人本身可以使人力資本對價值創造和戰略成功做出貢獻。
人力資本問題應該是CFO的首先要解決的問題。而事實正是使人力資本與財務相關聯的關鍵。但是,收集這些事實對許多企業來說都是挑戰。CFO需要更好的儀表盤、指標和可視化人力資本數據,這可以幫助他們將人才計劃與更宏觀的商業計劃相整合。但通常人力資本部門在對數據進行基本的區分和處理方面遠遠落后于其他部門。
財務角色和職能運行方式的改變,必須要求團隊內部人才的合理組合。這就給財務領導者提出了一個迫切的問題:未來財務需要具備哪些新技能和能力? 很多財務領導者指出,財務專業人員需要在財務原則和技巧方面打下基礎。但是,如果他們想成為有效的商業伙伴,還需要發展新的技能。由于技術的作用更加突出,財務專業人員需要具備更強的商業意識之外,還要掌握預測分析、數據科學和數據可視化技術。他們需要知道如何在企業組織中嵌入數字化的工作方式。
盡管今天財務有時被認為是頑固的現實主義者,他們不怕說“不”,但未來的財務部門也需要更發達的軟技能。財務專業人員需要具備溝通技巧、合作和挑戰的能力,以及對互動和人際關系的敏感度,這是使財務更有效的首要因素。能否適應市場不斷變化的需要,是對專業人員彈性、容忍度和靈活性的考驗。團隊工作的性質對交流和協作的能力要求更加突出。財務專業人員尤其是在業務合作伙伴級別的人員,必須有應對與業務和業務伙伴進行對話的能力,這些對話有時候可能非常具有挑戰性,要求具有高情商和能力,能夠建設性地與企業的每個部門進行溝通。
財務領導者需要一個敬業的團隊。對于那些需要在壓力和不確定性中發揮作用的領導者來說,這一點尤其重要。在這種情況下,敬業的員工關系重大。在改革中,敬業的員工能夠主動挺身而出,承擔變革中所帶來的繁重任務。他們積極、自愿整理數據、重新設計報告、重新設計流程,以及承擔其他困難但必要的工作。而優秀的領導者就是有能力培養自己的領導能力。隨著現代財務運作模式開始成形,職業發展軌跡開始顯現,財務人員的參與性會隨之增強。
(本文節選編譯自普華永道發布的研究報告:Finance Effectiveness Benchmark Report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