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京辰 ,王 均,趙 榮,宋振濤,蕉智偉 ,黎明明
(1.貴州省地礦局一一三地質大隊,貴州 六盤水 553000;2.核工業航測遙感中心,河北 石家莊 050000;3.中國地質大學長城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0)
鬼洞口子銅礦區位于盤縣縣城北約40千米,行政區劃上屬貴州省盤縣斷江鎮管轄(圖1)。大地構造位置位于揚子準地臺黔北臺隆六盤水斷陷普安旋扭構造變形區,并發育于彌勒-師宗斷裂帶內,屬于滇黔桂金三角區范圍。根據相關報道,其中黔西南地區的微細浸染型金礦資源量已達到317噸,占貴州金礦資源量的94.35%,為貴州最重要的金礦資源產地,也是中國重要的金礦產地之一。
礦區內出露地層主要為石炭系下統擺佐組(C1b)、石炭系上統黃龍組(C2h)、二疊系中統茅口組(P2m)、二疊系上統峨眉山玄武巖組(P3β),現分別敘述如下(見圖2)。
(1)石炭系下統擺佐組(C1b):僅分布于礦區南東角吊腳梁子-河溝頭一帶。巖性為灰—深灰色中厚層至厚層狀白云巖、白云質灰巖及灰巖,下部顏色加深,并以白云巖為主、時夾灰巖,含腕足類化石,厚度大于50米。
(2)石炭系上統黃龍組(C2h):僅分布于礦區北東角花林樹一帶,與擺佐組(C1b)白云巖分界主要以大套灰巖出現,巖性為淺灰-灰色中厚層至厚層狀灰巖、白云質灰巖及白云巖,局部夾深灰色燧石結核,含蜓、珊瑚及腕足類化石,厚度大于70米,與下伏地層擺佐組呈整合接觸。
(3)二疊系中統茅口組(P2m):大面積分布于礦區中西部地區,巖性為灰-深灰色中厚層狀泥晶灰巖夾白云質灰巖,含燧石團塊及條帶,厚度40—130米。其中,在銅山梁子剝土工程GBT2的茅口組灰巖層間破碎帶中,發現有角礫巖化、硅化、褐鐵礦化,以及砷、銻、金礦化,經采樣分析,Sb品 位 為693×10-6,As品 位233×10-6,Au的 品 位 為0.01×10-6。
(4)峨眉山玄武巖組(P3β):礦區內廣泛出露,巖性為暗綠色、灰黑色塊狀拉斑玄武巖,共分三段,基本為陸相噴發,是銅礦產出的主要層位,與下伏地層茅口組呈假整合接觸。其中銅礦產于峨眉山玄武巖組含炭質、有機質凝灰巖中,特別是節理、裂隙較為發育的區域。
第一段(P3β1):青灰色塊狀玄武巖,底部為以灰白色-灰黃色為主的雜色玄武巖、凝灰質玄武巖,局部富集透鏡狀、似層狀褐紅色菱鐵礦,中上部見少量氣孔,氣孔中充填物以沸石、綠泥石、瀝青質為主,零星有自然銅呈杏仁狀、粒狀分布在氣孔中,厚76米。
第二段(P3β2):下部為紫紅色凝灰巖;中部青灰至黃綠色塊狀、氣孔狀凝灰質玄武巖、玄武巖,局部氣孔構造發育;上部紫紅色凝灰巖,風化后呈黃色,水平層理發育,厚28米。
第三段(P3β3):下部青灰色塊狀玄武巖、杏仁狀玄武巖,上部紫色凝灰巖,厚度大于22米。
礦區內構造發育,以北北東—南南西向斷層組成了該區的基本構造格架,其次發育有北西向次級斷裂。其中,北北東—南南西向斷層為F1、F2斷層。

圖1 鬼洞口子銅礦勘查區交通位置圖

圖2 貴州省鬼洞口子銅礦區地質略圖
F1斷層:分布于礦區東部,呈北北東—南南西向展布,傾向南東,傾角65°~80°,區內長5.80 千米,破碎帶寬5m~15m,見硅化、方解石化、褐鐵礦化等蝕變現象。斷層上盤為石炭系擺佐組、黃龍組地層;斷層下盤為二疊系茅口組、峨眉山玄武巖組地層,為逆斷層。
F2斷層:分布于礦區西部,呈北北東—南南西向展布,傾向南東,傾角80°,區內長約4 千米,破碎帶寬2m~10m,見硅化、方解石化等蝕變現象,斷層西盤(下盤)為二疊系茅口組地層;東盤(上盤)為二疊系茅口組、峨眉山玄武巖組地層,為正斷層。
礦區內節理、裂隙發育,其走向多以NNE、NW向為主,各個方向的節理和裂隙相互制約,相互切割,與斷層的展布方向基本一致。在追索相關斷層的結果顯示中,尚未發現具有工業意義的金礦化蝕變體。
礦區構造蝕變體(SBT)賦存于茅口組(P2m)與峨眉山玄武巖組一段(P3β1)之間,礦化蝕變一般為硅化、褐鐵礦化。分布于巖峰洞-下金瓜地、河溝頭-銅山梁子一帶,長度5km~6km,厚度0.2m~1.0m不等。從下到上依次為:①黃褐-褐紅色碎裂硅化灰巖,具角礫狀結構,角礫成分為灰巖,膠結物為泥質及鈣質,角礫大小不等,呈棱角狀。②灰-灰褐色硅化灰巖,常見褐鐵礦化,蝕變較嚴重;③紫紅色硅化角礫巖,角礫成分為灰巖,呈次棱角狀,裂隙發育,常見褐鐵礦化;④紫紅色角礫狀凝灰巖,鐵質浸染現象強烈,局部具硅化;⑤斑雜色凝灰巖,風化程度高,粘土化較嚴重。礦區內構造蝕變體普遍有As、Sb異常,As品位一般大于100ppm,最高為0.17%;Sb品位一般大于120 ppm,最高為0.43%。其它地層普遍As、Sb異常顯示較低,As品位一般小于100ppm,最高為293ppm;Sb品位一般小于150ppm,最高為308ppm。 而Au的平均品位僅為0.03×10-6,最高僅為0.08×10-6,礦區內尚未發現具有工業價值的金礦化蝕變體。
(1)通過對礦區進行地質填圖、手持式分析儀測試、槽探揭露控制、老硐調查清理、工程編錄、礦化點調查、采樣測試和區域考查等工作,發現控金構造發育較少;勘查區內構造蝕變體(SBT)厚度較薄,蝕變不夠強烈,礦化程度不高且不連續。因此,在該礦區的第一賦礦空間(即:茅口組(P2m)與峨眉山玄武巖組一段(P3β1)之間的構造蝕變體(SBT),以及峨眉山玄武巖組(P3β))尋找金礦的前景不佳。
(2)根據銅山梁子剝土工程GBT2的茅口組灰巖層間破碎帶中,存在砷、銻、金礦化顯示。因此,在該礦區深部的第二賦礦空間(即:茅口組(P2m)與峨眉山玄武巖組一段(P3β1)之間的構造蝕變體(SBT)之下的地層)具有尋找金礦的遠景。
本文通過對鬼洞口子地區地層、構造、構造蝕變體(SBT)特征的分析,認為鬼洞口子地區的第一賦礦空間尋找金礦的前景不佳;而根據在第二賦礦空間存在砷、銻、金礦化顯示,認為深部具有尋找金礦的前景。
[1]劉建中,夏勇,陶琰等.《貴州西南部SBT與金銻礦成礦找礦》[J]貴州地質2014,31(4):267-271
[2]王均,陳俊,陳星等.《探討貴州省晴隆大廠礦集區第二賦礦空間的存在性》[J]中國金屬通報2016, No97411: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