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則思變,差則思勤。暫且不評議是否“窮”與如何“差”,就“思變”和“思勤”而言,任何謀長遠生存和發展的行業,都不會等閑視之。立足處于蓬勃發展期的城軌交通領域,很難說行業窮、環境差,但要講到思變和思勤,我們又有著足夠的底氣。“不窮”而思變,“不差”而思勤,看似矛盾的背后,中國城軌資源人追求的是一股精氣神,是一種責任擔當。
當一條條城軌交通線路在城市中延綿,于物理空間的騰挪轉移中逐漸生根發芽的城軌文化,儼然開花結果,“當我們說起文化”,城軌文化用其飽滿的內涵和豐富的內容,為城市文化注入了新活力。
1984年,北京地鐵在東四十條站、建國門站和西直門站增設了4副壁畫,開創了中國城軌交通公共藝術的先河。作為從業十余年的資深人士,李亞鐵回顧了北京地鐵車站公共藝術作品的發展歷程,由此及彼,憶往昔,望未來,他肯定地表示“未來10年國內城軌公共藝術作品發展趨勢將是百家爭鳴、百花齊放”。
有人說,城軌文化的發軔、成長,是伴隨城軌行業發展的順其自然。可也不能不承認,在城軌文化一步步顯化的過程中,一代代城軌人主動、熱切的推動,才是城軌文化有今日之景象的重要助力。
2016年,廣州地鐵在業內首次嘗鮮,將傳統媒體廣告按線路價值均分為二,開展合作經營。以“自以為非”理念不斷否定和超越自我的廣州地鐵,以創新驅動發展,在2017年取得了經濟、生活效益雙豐收。
新時代有著新氣象,戶外媒體生態也在發生變化,最根本的就在于從地鐵設施、交通工具和媒體的角度,轉變為以用戶為中心的思考模式。從乘客到消費者、用戶的理念轉變,為城軌行業提供了新視角和新方向。
我們探討地鐵語音媒體的發展趨勢,我們跟隨“90”后感悟他們的文化,服務他們的出行……在這一切不斷追求創新和提升自我的背后,根源于中國城軌資源人對于“不窮而思變,不差而思勤”的切身感悟和實踐。
如果非要問為什么,只能說深沉的熱愛,促使著中國城軌資源人不甘于守著這一片沃土“循規蹈矩”,折騰出一股精氣神的外在,映襯著他們對于城軌行業的責任和擔當。
本期雜志選刊了部分鮮活案例,以饗諸位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