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乙霏 王文婷
1東北農業大學水利與土木工程學院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30
2焦作市抗旱防汛通訊站 河南 焦作 454150
正文:
普濟河位于焦作市城區西部,屬海河流域衛河水系大沙河二級支流,新河一級支流,發源于焦作市北部山區,自北向南經王禇鄉向東南入新河,流域總面積32.5km2。普濟河在新店村南與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總干渠相交,上游分東、西兩支,東支為影視溝,西支為塔掌溝,其中影視溝為主溝;自出山口后入城區,于豐收路南匯入新河,該河道屬城區防洪河道,近十幾年來未進行過系統治理。現狀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現狀河道斷面小,防洪能力不足。根據河道實測資料,現狀情況下解放路以北屬山區河道,過流能力大1270m3/s,解放路以下至入新河口屬城區段,現狀行洪能力僅有70m3/s~160m3/s。不能滿足焦作市城區防洪規劃普濟河50年一遇設計洪峰流量550m3/s要求。
(2)現有河道河線與城市規劃不一致。普濟河原為城郊河道,由于焦作市城市化進程的發展,已成為城區河道,但現有河道河線與焦作市城市總體規劃不一致,其下游河道線路需調整,滿足城市總體規劃要求。
(3)現有河道水生態環境惡劣。由于普濟河多年未進行綜合治理,造成兩岸生產生活污水亂排亂放和大量建筑生活垃圾傾倒河中,導致河道行洪斷面縮窄,水環境狀況較差,河道水質絕大多數屬于V類,部分河道甚至為劣V類。
(1)是確保焦作市城市防洪安全的需要
普濟河城區段現狀防洪能力不足10年一遇,不能滿足焦作市城區50年一遇防洪要求,該流域出山口以下因城市化后流域下墊面發生變化,改變了原來的產流條件,徑流量增加,加劇了洪澇災害的發生。因此提高普濟河防洪標準,是保障焦作市城市經濟發展和兩岸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需要。
(2)是確保南水北調中線總干渠焦作市城區段安全的需要
南水北調中線總干渠橫穿焦作市中心城區,給焦作市帶來水源保障、經濟和社會
巨大效益的同時,由于總干渠是以高填方形式從城區穿過,也加重了焦作市保護南水北調中線總干渠工程安全的任務,因此實施普濟河綜合治理,可消除或減輕南水北調中線總干渠的安全隱患,保障下游供水安全。
(3)是創建焦作市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的需要
普濟河城區段為季節性河道,主要水源為降水,受兩岸生產生活污水無序排放影響,現狀水生態環境惡劣,難以滿足水功能區劃和河流生態所需要的水質標準,隨著城市生活水平的提高,對水生態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實施普濟河水生態綜合治理,全面提升河道水環境質量,營造親水空間,為創建焦作市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奠定基礎。
根據焦作市城市總體規劃,本次治理范圍北起新月鐵路橋,南至新河入河口,共計長3.08km,治理標準為50年一遇設計標準。
工程設計主要包括河道防護工程、擋水建筑物、景觀工程、生態修復四部分內容。
(1)河道防護工程設計
依據《南水北調防洪處理工程普濟河初步設計報告》,治理工程分北、中、南三段,其中:北段范圍自南水北調總干渠北側截洪溝至黑河,長2.31km,河道斷面采用上緩下陡復式斷面,主槽設計底寬20m,設計槽深4.35m,采用12°傾角(坡比1:0.2126)的近矩形斷面,主槽基本滿足防洪設計水位不出槽,兩側堤防原則上僅需滿足超高要求,堤防內外邊坡坡比均為1:2.5,堤頂寬6m,堤防與主槽之間設3.04m寬平臺,設計堤距37m,護岸采用自嵌式擋墻護岸、混凝土護底。
中段范圍自黑河至新河,設計以調節湖形式連接北、南兩段,協調水面,長0.94km;按平底開挖河道溝形,底寬20~50m、邊坡1:2.5控制,局部漸變調整與上下游平順連接,控制湖底高程不高于93.2m。
南段范圍自新河至大沙河,河道斷面采用土質梯形斷面,主槽兩側邊坡坡比1:2.5,設計河底寬50m,設計堤距86.25m,堤頂寬6m,堤防內外邊坡坡比均為1:2.5。
(2)擋水建筑物設計
為營造普濟河生態景觀水面,設2座液壓壩,分別為豐收路液壓壩和人民路液壓壩其中:豐收路液壓壩位于豐收路橋下游30處,人民路液壓壩位于人民路路橋下游20處,兩座液壓壩結構及布置形式一樣,均為1孔,總寬18m,壩高2m,長60 m,由進口鋪蓋段、壩室段、消力池段和海漫段組成。其中進口鋪蓋段長20m,分漸變和連接兩段,每段長10m,鋪蓋采用C25鋼筋混凝土,厚0.5m,邊墻采用C25鋼筋混凝土扶壁式擋墻;壩室段長8m.,為開敞式底板寬頂堰結構,壩室1孔,寬18m,基礎及兩側擋土墻采用C25鋼筋混凝土結構,工作閘門采用鋼閘門,右岸設控制啟閉房;消力池段長12 m,采用挖深式結構,池深0.65 m,護底采用C25鋼筋混凝土,厚0.5m,兩側擋土墻采用C25鋼筋混凝土懸臂式擋土墻,底板設排水孔,直徑φ7.0 cm,梅花型布置,間距1.5m;海漫長20m,包括漿砌石連接段及扭曲漸變段,護底采用M7.5漿砌石結構。
(3)濱水景觀工程設計
濱水景觀設計以創建海綿城市建設為理念,鋪裝材料以透水混凝土和透水磚為主。植物配置以多林少草、四季有景為原則。設計面積57.04公頃,主要通過綠化種植、鋪裝廣場、園路、健身跑道、木棧道、景觀燈光、小品及健身設置休設施,結合河道兩側用地性質,設置5個主題園,分別為活力園、親水園、竹賢園、樂活園、蘆荻園,在防洪堤綠地范圍內,重點打造生態型濱水綠地,建設普濟河濱水景觀,
(4)生態修復設計
生態修復主要對河道環境、水質、水體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進行恢復和保持,在河道工程范圍內,設置河道型礫石灘濕地,將礫石灘濕地設置于河道子槽中,設置深度0.70m,礫石床鋪設厚度0.5-0.4m,總面積10015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