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然
華通設計顧問工程有限公司 北京 100035
正文:
空間以一種客觀形勢存在,其主要是利用長度、寬度以及大小來表達空間形勢。例如,室內空間、室外空間等。園林是景觀空間中的重要組成元素,給人們提供駐足、停留的空間。景觀空間藝術指的是通過空間環境來展示藝術設計的一種形式,從美學的角度對景觀空間進行設計,確??臻g中的比例、尺度、布局、功能等都符合美學特點,實現景觀空間設計藝術化。
在景觀園林空間設計中地形元素是其中核心元素,與空間藝術設計效果有著直接的關系,目前在進行城市景觀園林設計時,有大部分設計師在進行設計時將地形作為參照物,凸顯出地形在景觀園林設計中的優勢,充分滿足自然發展規律、實現生態健康原則,避免在進行景觀園林建設時給原始地形帶來的破壞,體現出地形元素在空間藝術中的特點。例如,一些坡度較小的地形,其視野相對開闊,所以在進行設計時可以將其設計成開放性區域、廣場或回廊等。一些坡勢較緩的地形可以將其設計為草坪或小憩的場所,為人們創建多元化的視覺感受與感官體驗,為人們在城市中營造靜謐的空間,提升城市居民生活品質。
在進行景觀空間設計時可以將植物作為其中的柔性元素,與城市中的高樓大廈形成鮮明的對比,讓人們享受自然之美。因此在進行景觀園林中空間藝術設計時,設計師應將植物元素與空間景觀進行有效的結合,凸顯植物與空間結合之美。我國地域廣袤,氣候環境多種多樣,因此植物種類也相對較多。目前,在進行城市景觀園林建設時多以喬木、灌木、草本植物、水生植物為主,根據這些植物生長特點進行規劃,可以在不同的季節表現出不同的景觀效果,因此可以看出植物在空間設計中的意義。例如,在設計一些具有紀念性意義的景觀時在選擇植物時可以以松樹、柏樹等植物為主,利用這些植物來營造一個莊嚴的、肅穆的景觀效果。在進行城市道路景觀設計時,應與城市整體建設結合,并突出色彩之美。在利用植物元素進行空間設計時,設計師不能盲目的進行設計,應先對所要使用植物的習性、特點進行充分的了解,打造出色彩感、藝術感強的景觀空間效果。
自古以來水體元素就是園林景觀設計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利用水元素的流動性來展示景觀空間藝術設計的靈動性,因此其在空間藝術設計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園林景觀環境中融入水元素來增添空間的生氣與靈氣,為人們構建起藝術感更強的休閑環境。同時水元素的可塑性非常強,可以在園林景觀中利用不同的建筑形式將其表現出來,進一步突出水體元素的美感。[1]
(1)交通規劃。交通流線設計。此項設計屬于基礎設施,可以在其中添加殘障人士使用的坡道等,并確定街道穿行路線與進入到建筑區域內的路線。自行車停靠場地。在進行設計時可以在不阻礙原有人行道使用的基礎上增加樹池,形成林蔭自行車停車場,并將其進行劃分,為管理提供便利。機動車??繄龅???梢砸月愤吙沼辔恢脼橹?,如場不允許可以將其移走。人行道規劃。其主要作用是明確主干道路導向,建筑出入口交通暢通。無障礙通道設計。采用1:12的坡道,形成無障礙坡道,在不破壞軸線的基礎上為自行車等提供暢通的連接。(2)種植設計。以喬木、灌木為主。喬木具有較好的長勢,為了對其進行保護可以不改變土體的高度,可以將一些長勢不好的植物移走。灌木雖然長勢良好,但是由于沒有對其進行有效的規劃、修建,導致其生長不整齊。由于現有建筑已經形成了很好的圍合感,雜亂的灌木容易讓視線不通透。建議綠籬改為無需修剪的觀賞草。此外,還可以結合一些草本植物,紫荊需要重修建并且疏枝,牡丹保留軸線上的,并且在外圍增加一圈宿根花卉,更多季節有花可賞并且使花池更整潔。同時還可以增加竹元素,在背風向陽的地帶種植竹園,并可以與丁香、天目瓊花等進行結合。避免出現土地裸露的情況,可增加耐陰的地被植物,如常青藤等。不適合種地被的地方用松樹皮覆蓋土壤。人行密集的樹下用碎石覆蓋表層土。可增加沙地柏、常青藤、馬藺等花色,花色選擇清華校色紫色為主,白花植物為輔,粉花、藍花植物點綴。(3)照明設計。功能照明。用庭院燈為場地提供基礎照明。為了節約成本,減少工程量,可以建設庭院燈為場地提供基礎照明。(4)色彩設計,植物色彩。喬木,現有喬木常綠樹偏多,色彩比較單一,可加入元寶楓為秋季色葉??啥喾N植一些色葉樹,使季相變化更豐富。地被,花卉使用校色紫色,點綴白色、粉色,形成色彩亮麗的花園。硬質材料色彩。鋪裝,作為硬質中最大面積的材料,鋪裝需要和周邊環境、建筑、植物形成和諧的關系。采用米黃色系石材能和紅色建筑形成協調的暖色系氛圍。亮色鋪裝讓人感覺輕松愉悅,符合空間的氛圍。
現代社會的發展,開闊了人們的視野,這樣在一定程度上也提升了人們的生活品味,所以各城市也增加了園林景觀的數量,良好的園林景觀設計不僅可以給人們帶來美的體驗還能愉悅身心。所以為了進一步提升園林景觀的檔次,在進行園林景觀建設時應與空間藝術相結合,用藝術語言來表達園林之美。在進具體設計時應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綠色生態的原則,在此基礎上豐富園林景觀的元素,實現園林功能多樣化,安排合理化、結合巧妙化,還原生態環境之美。[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