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公共交通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第二客運分公司 王南輝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國有企業改革座談會上作重要指示強調,國有企業是壯大國家綜合實力、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必須理直氣壯做強做優做大。“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在國務院出臺的《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中也有明確表述。那么,作為公益性定位的公共交通國有企業應如何“做強做優做大”?如何從技術信息專業方面為“做強做優做大”保駕護航?
我認為,公共交通企業“做強做優做大”,一方面要乘客滿意、政府放心,全面提升人民福祉,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要瘦身健體提質增效,淘汰落后和不利于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部分,提高公交出行效率和競爭力。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國有企業要提高國有資本配置效率。如果說國企改革是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任務,那么國企改革的核心就是從根本上和整體上提高國有資本的配置效率。未來判斷國企改革是否成功的標準應當是,是否實現了產能過剩的有效化解、過高杠桿的明顯抑制、經營效益的持續改善以及國有資本配置效率的顯著提高。
針對這一問題,北京公交集團公司明確提出“提質增效”和“降本增效”的工作方向。作為技術專業管理者,必須從技術信息角度抓好“節能降耗”,實現國有資本使用效率最大化。
乘客日益提升服務標準以及運營車輛老舊,運營生產成本不斷提高,要求我們必須抓好節能降耗工作。但節能不能以損失乘客利益為代價,因此,節能問題必須上升到技術管理高度,深入挖潛,分析、查找節能突破口,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能耗管控水平。此外,在行車機油、防凍液管理上也不容忽視,通過規范管理從源頭上節約,如對領取、保管、使用各環節的監管,實施既符合車輛技術使用標準又杜絕浪費的精細化管理,對機油、防凍液消耗異常車輛及時整治、修復。
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考察時十分關注首都大氣污染等問題,要求首都城市建設要將其作為突破口,不斷提高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務供給水平。
維護首都的綠色發展是我們公交企業的使命,集團公司《“十三五”發展規劃綱要》中明確指出,“十三五”期間集團公司要推進能源轉型,筑牢綠色發展基礎。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大力發展清潔能源和新能源公交車,注重節約和集約利用土地,充分整合和利用既有資源,積極應用綠色交通技術,推進綠色科技公交建設。
盡管新能源車輛不斷上馬,但面對老舊車輛的尾氣排放問題,我們要進一步加強對全體管理人員、駕駛員的教育,落實運營車輛尾氣排放相關各級人員責任。尾氣排放不合格車輛要及時報修,問題未解決不得上路運營。配有SCR后處理裝置的柴油車,要保持尿素口清潔,溶液存量符合標準,杜絕尿素罐空罐現象,杜絕尾氣排放不達標車輛上路。對因管理不到位造成車輛尿素罐空罐、口蓋丟失、罐口結晶、環保局入戶檢查不積極配合、尾氣排放超標被新聞媒體曝光負有責任的將進行責任追究。
集團公司《“十三五”發展規劃綱要》中提到,要加快車輛更新及配套設施建設。運營車輛更新以新能源車和清潔能源車為主,歐VI階段超低排放柴油車為輔,適度調整車型車種結構,加快充電樁等配套設施建設。
按照分公司整體工作安排,確保涉及技術專業各項工作在車隊的配合下穩步推進,逐項落實。隨著純電動車輛不斷投入使用,技術專業人員在學習新知識、鉆研新技術、掌握所轄車型的同時,要加強對駕駛員進行電動車輛使用培訓教育,管理好、使用好、維護好新車型。
集團公司《“十三五”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指出,堅持安全穩定,和諧共贏發展。
從技術工作角度講,首先要保證車輛安全,維護車輛安全即是保護好國有資產,同時,也避免不穩定因素滋生。因此,保證車質車安應當作為技術管理人員的首要任務擺在突出位置,要抓好駕駛員的安全意識,堅決做到不開“帶病車”上路,不野蠻駕駛,不違規操作。此外,也要從實操層面繼續抓好駕駛員“五好操作”,消滅車輛安全隱患。
隨著車輛置換的快速推進,培訓駕駛員駕駛新型車輛的規范操作也是技術工作課題。只有規范操作才能保證車質車安。因此,要高度重視車輛置換前的培訓教育,經過培訓的駕駛員必須熟練掌握車輛操作技術規范,正確使用車輛設施(各種儀表與控制開關)和電子設施;中途發生故障能正確處置,遇突發事件能緊急疏散乘客。
此外,還要做好各項信息保障工作,使車輛能夠全面納入監控范圍內,最大限度地保證車輛安全。
通過提高國企的自主創新能力來提升核心競爭力。面對風起云涌的世界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國有企業應當弘揚企業家精神和工匠精神,不斷從供給層面為全社會提供更多更好的新技術、新產品與新服務,提高主業的核心競爭力,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
集團公司的創新尤其體現在信息化發展方面。根據集團2016-2020年信息化規劃,確立以支撐并驅動企業深化改革和發展為方向,廣泛應用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和移動互聯技術,全面提升信息平臺承載能力和業務應用水平,將信息技術與企業生產、經營和管理深度融合,建設高效協同的業務應用系統,實現信息服務按需獲取、數據資源充分共享、數據資產深度應用,推動公司管理模式、業務模式創新,“讓更多的人享受更好的公共出行服務”。
信息化創新帶來技術進步,例如實現了利用信息技術為頂層設計決策提供依據,通過公交云平臺及大數據平臺對內外部數據的挖掘分析,科學制定政策及標準。信息化服務運營一線生產,LED顯屏發車系統和語音發車系統,智能調度發車系統全面覆蓋,大大提高了運營發車的效率。室內發車信息的顯示實現智能化管理。移動辦公,將隨時隨地辦公變成了可能,壓縮了溝通成本。車載GPS監控系統的應用,確保車輛監控準確,增加有效運營里程,減少滿載率。車載視頻監控系統的應用,為分公司高可視化管理現代公交企業提供依據,在關鍵時刻調取錄像進行取證,為企業減少損失。場站內設置網絡型酒精測試儀、員工查詢機、發車信息顯示屏、視頻監控、語音對講、刷卡器等信息設備,實現員工自助式酒測、簽到、日叮囑、走車、簽退的全過程信息化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精準度。創新帶來進步,提升了公交企業核心競爭力。
堅持黨的領導,是深化國企改革必須堅守的政治方向和原則。
集團公司《“十三五”發展規劃綱要》強調,加強黨的領導,要充分發揮國有企業黨建優勢和集團黨委政治核心作用、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建立和完善黨管干部、黨管人才原則與市場化配置人才相結合的機制。加強領導班子自身建設,進一步健全黨建工作機制,落實黨組織參與企業重大問題決策制度,保障企業黨組織政治核心作用。
我認為,沒有黨的領導,改革會迷失方向,改革的動力會逐漸枯竭,只有堅持黨的領導,才能將企業“做強做優做大”,才能使企業長青。
堅持黨的領導不動搖,確保改革的方向不偏離,改革的每一項重要舉措得到貫徹,改革的動力源源不斷,推動企業在改革之路奮進前行。特別要強化黨的意識,每一名黨員,特別是每一名黨員干部,都要始終把黨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牢記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產黨員,第一職責是為黨工作,做到忠誠于組織,任何時候都與黨同心同德;時刻想到自己是國有企業黨員領導干部,是黨在國有企業的代表,要把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黨的建設要求、黨員義務責任體現和貫徹到自己的工作中,技術專業要把黨的領導滲透到技術管理中,加強黨對技術工作的監管,保障公交企業改革發展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