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秀 麗
(廣東財經大學審計處,廣東 廣州 510320)
習近平在2014年5月考察河南的行程中首次提及“新常態”的概念。中國經濟新常態是黨中央對我國經濟發展階段的重大戰略判斷。經濟“新常態”使中國政治生活、社會建設、文化發展進入新階段。面對“新常態”帶來的新挑戰、新機遇,審計也要順應大趨勢,總結反思制約工作開展的凸出問題,尋求適應審計發展新常態。
2014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了審計監督為黨和國家八大監督體系之一,同時,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審計工作的意見》,表明審計工作步入新常態。2015年1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完善審計制度若干重大問題的框架意見》及《關于實行審計全覆蓋的實施意見》等相關配套文件。2016年2月及5月,審計署分別印發《關于適應新常態踐行新理念更好地履行審計監督職責的意見》和《“十三五”國家審計工作發展規劃》。2016年12月,教育部印發《教育部關于加強直屬高校建設工程管理審計的意見》。2017年10月,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要健全黨和國家監督體系,改革審計管理體制。國家層面一系列制度的出臺,對審計工作賦予了新定位,提出了高要求。
黨和政府的決策體現了對審計工作的高度重視,審計地位提升到新高度。內部審計在大時代背景下也呈現出職責定位更高,審計范圍更廣,風險更大的新特點。做好新常態下高校工程審計工作,當下最緊迫的任務就是要從宏觀上界定好工程審計范圍,并著重于風險控制,確保審計依據合法有效、審計質量真實可靠。
3.1.1審計范圍風險
工程審計范圍選擇的合適與否直接影響到審計工作開展的實質性效果。通過調研及工作交流發現,審計人員普遍面臨這樣的問題,領導或是業務部門基于各種原因對審計工作范圍和職責進行有意或無意的干涉,審計人員卻沒有有力的政策依據進行回絕。特別是一些部門習慣于就具體業務問題請審計發表意見,審計被動參與了決策,造成審計越位風險,最后事情沒做成,審計還會淪為業務部門不作為甚至推責任的擋箭牌。而有些環節領導和業務部門想越過審計,獨立性受限的內審部門也束手無策,又造成了審計缺位風險[1,2]。
3.1.2解決辦法
1)高校內審的上級領導部門,以內部審計行業規范的角度,對高校工程審計的原則、范圍等制定出具有可操作性且帶有強制性法律保障的制度辦法,使高校領導、內審人員及業務部門都對工程審計范圍有清晰的認識和定位。
2)高校結合自身實際,完善審計制度,通過制度明確審計范圍。新常態下強調依法審計,內審部門更應借此契機,細心研讀各類上級文件,吸取兄弟院校做法,結合本單位歷年審計工作的實際情況,大膽開創新思路,擬定出一套具有針對性的審計辦法,用制度明確審計部門在學校管理工作中應履行的職責,不受牽制于領導和業務部門的需求,實現審計到位而不越位,盡職而不代替。
3)建設管理部門加強對建設工程各環節的嚴格管理控制。調研發現有些高校前期建設程序沒有履行,但后續建設審批程序卻依然可以照常實施。例如沒有批復設計概算,但后續的施工報建可以正常進行;沒有完成立項,卻仍可以通過主管部門的交易平臺進行施工招標。對于這類問題,即便納入關注范圍,但建設管理部門工作沒做到位,對于內部審計來說也束手無策。建設管理部門若能嚴格執行建設流程和制度要求,內審人員在審計范圍的選取上也就沒那么被動和為難。
3.2.1審計定性判斷的標準、依據風險
工程審計依據涉及范圍非常廣,包括國家法律法規、政策條例、規章制度;地方政府及上級主管部門頒布的標準文件、指示文件或是下達的通知;行業協會的基本準則、技術標準等[3]。這些專業性很強的政策文件,通常會被及時分發到房地產、施工、監理等業務單位,高校經常成為政策信息傳達的真空地帶。但審計依據是審計人員進行客觀判斷的重要基礎和保障,審計人員發表審計意見或是提出審計問題時,要拿出有效制度依據來支撐,因此往往審計人員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政策依據的搜集上,審計依據問題已嚴重制約了審計工作效率和審計質量。
3.2.2解決措施
1)建立工程政策之窗,或是通過微信等平臺建立公眾號,將政策信息及時發布于平臺之上,并按基建工程的實施階段將政策文件進行合理歸類,確保審計人員快速及時掌握最新政策信息。同時作為對“十三五”國家審計工作發展規劃中關于推動制度創新要求的一種響應,在政策平臺上開通信息反饋渠道。實踐是檢驗制度實用性的最好方法。各類政策、法規在實施中難免會有缺陷,通過信息反饋渠道的開通,建立建議反饋機制,業務人員將一些不合時宜、制約發展的制度內容反饋出來,從而推動制度及時清理和完善,進一步保證政策制度的合理性。
2)建立行業專家庫,將工程以及高校工程審計領域經驗豐富的專家納入到一個系統,成立專家顧問平臺,使專家們的豐富閱歷與經驗為同行業、同領域所共享。特別是審計工作的這種特殊性,審計人員自身不是萬能的,有些政府法規解讀起來又有一定的歧義,有了專家庫平臺,形成后備智囊團,對于爭議性的審計問題,審計人員可以適時有途徑去征求專家的建議,大大提高審計效率。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置身時代大潮流,內部審計工作正面臨許多新情況,特別是工程類項目,作為高校的高風險領域,工程審計人員更要認清形勢,從宏觀大局上把握好審計工作的重點問題,認真分析審計范圍和審計依據風險,并提出一些切實有效的改進措施,以期更好地發揮審計“保駕護航”的作用。
[1] 李國成.高校建設工程審計之“困”及解決途徑[J].工程管理學報,2013(2):40-43.
[2] 徐光英.對高校基建工程審計監督工作一些問題的探討[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3(3):36-38.
[3] 張祖飛.高校基建修繕項目全過程跟蹤審計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