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慧
三門峽市林業工作總站 河南 三門峽 472000
正文:
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野生動物事業得到了飛速發展,社會對野外天鵝的保護越來越重視,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就實際情況來看,我國在野外天鵝的保護中還存在諸多問題,若不及時處理便會使野生動物種類數量減少,致使其面臨滅絕的危險。
河南黃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三門峽段(以下簡稱三門峽黃河濕地保護區)位于河南西部的豫、晉、陜三省交界處,西接陜西省,東與新安縣交界,北與山西省隔河相望,南依三門峽市黃土塬地,涉及靈寶、陜縣、湖濱區、澠池等四個縣(市)區、18個鄉鎮,東西長205公里,跨度50公里,總面積達2.85萬公頃,占整個河南黃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長度的68%、總面積的42%,保護對象是以白天鵝為主的濕地水禽和濕地生態系統,按功能劃分為核心區、緩沖區、實驗區,其中:核心區13532公,緩沖區1527公頃,實驗區13441公頃。三門峽市分布有野生植物1121種、野生動物1066種(其中鳥類279種,國家一級保護鳥類4種、二級保護鳥類30種),三門峽黃河濕地在黃河中游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中居重要位置。
近年來,隨著生態環境的日益改善和保護措施的落實,三門峽的白天鵝數量逐年增加,由最初的幾十只,到幾百只,到幾千只,最高峰時達近萬余只,據國家林業局環志中心最新統計,占我國越冬天鵝的一半以上,三門峽黃河濕地現已成為我國白天鵝最大的越冬棲息地,2010年為我市取得全國首個“中國大天鵝之鄉”稱號,“黃河三門峽·美麗天鵝城”的盛譽已經名揚四海。同時,三門峽黃河濕地管理處充分履行其疫源疫病監測防控職能,在2015年成功防控突如其來的全省首例白天鵝禽流感疫情,在保障我市經濟社會和生態安全中發揮了其有效作用。 2017年,《白天鵝及其棲息地保護條例》經三門峽市七屆人大第二次會議通過;2017年9月29日經省人大第三十一次會議批準,于2017年11月1日起正式實施。這是三門峽市關注野生動物保護、改善生態環境的具體體現。
全市黃河濕地管理部門共在編50人,管理總面積為2.85萬公頃,平均每人570公頃(8550畝),管理任務艱巨。保護區成立以來,省里一直沒有成立管理局,各縣(市、區)管理站直屬當地,人員數量少。三門峽黃河濕地管理處上無對口管理單位,下無直接管理職能,濕地保護工作困難重重。
由于資金、研究機構、人才等多方面的原因,濕地保護的科技支撐力量十分薄弱,特別是缺乏國家層次的重大研究課題和研究成果,濕地植被恢復、鳥類棲息地保護等技術滯后,導致濕地保護管理工作的科技含量很低。沒有體現出科技對濕地保護應有的支撐作用。造成濕地保護方式單一,技術手段落后。
由于歷史原因,在黃河灘涂種植作物已經成為周邊群眾的傳統習慣。黃河濕地保護區劃定后,按照濕地保護相關法律法規政策規定,需要保護濕地原狀,恢復生態系統,禁止人為干擾。但保護區所在地群眾認為,在黃河灘涂地種植作物是他們的主要經濟來源之一,政府如果不讓種植就應給予適當的補償,但我市尚未出臺相應政策和資金安排。由于群眾的基本訴求得不到有效補償,為了增加群眾收入,所在地村便進行轉租、轉包、聯合開發,導致黃河濕地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壞,這也是黃河濕地違法現象發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要確保保護區的“長治久安”,就必須考慮妥善解決好保護區所在地群眾的補償問題。
從實際情況來看,野生天鵝棲息地的喪失及破壞會為其帶來滅絕的風險,在這種情況下不利于天鵝的遷移及擴散,同時使野生天鵝近親繁殖幾率逐漸增加,加快了滅絕速度。在國民經濟飛速發展下,土地開墾、森林砍伐現象逐漸加劇,野生天鵝數量迅速減少。
除此以外,環境的污染問題也會為野生天鵝的生存造成威脅,尤其是內分泌毒性、神經毒性對天鵝的成長起到一定阻礙,當天鵝食用了受污染物便會產生不良反應,甚至死亡。
為了保護野生天鵝更好地成長,我國對野生動物疫病預警體系進行了構建,以此來降低疫病的發生,為天鵝的健康做出有效保障,但由于野生動物疫病預警體系中還存在一系列問題,導致其無法真正發揮作用。與西方國家相比,我國野生動物疫病預警體系基礎薄弱、起步較晚、設施裝備簡單,且工作人員素質水平參差不齊,缺乏豐富的專業知識,致使野生動物異常情況無法及時察覺;其次,監測站點布設缺乏有效完善,我國野生動物分類多樣,且遷徙路線各不相同,致使監測工作存在盲區,這一現狀對天鵝疫病的監測十分不利;另外,監測水平相對較低,盡管我國在野生動物疫病監測方面做出了一定的努力,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在監測工作中無法將研究資料應用其中,且政府部門對監測工作的支持力度相對薄弱,為野生動物疫病監測帶來許多問題。
當前,我市以白天鵝及棲息地保護為引領的黃河濕地保護事業,雖然已取得了顯著成效,但“全面保護黃河濕地”的問題已經突顯。三門峽黃河濕地保護區管理保護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有思想認識上的偏差和不到位,也有歷史遺留問題等諸多因素,但根本原因卻是未建立一整套覆蓋生態資源管護各方面的機制保障,沒有以“最嚴格”的源頭保護制度、損害賠償制度、責任追究制度“倒逼”生態保護的行動自覺。因此,必須建立健全強有力的黃河濕地生態保護制度機制,用制度規范保護工作、維護保護成果。
上述筆者對我國野外天鵝的保護工作進行了研究,從中發現許多問題,為了為野外天鵝提供一個良好的生存環境,相關部門還應發揮自身作用,加強對天鵝的保護,對管理制度積極完善、做好野生天鵝巡護工作、加大野生動物保護宣傳力度、對野生動物相關法律及制度進行完善、做好科研監測工作,詳情如下:
在野生天鵝保護工作中,當地政府部門應發揮自身作用,認真履行各項職責,將野生天鵝保護工作納入到工作議程當中去,為了達到野生天鵝的保護效果,還應對野生動物管理制度有效完善,并確保其有效落實。與此同時各級政府還應按分級管理原則來開展管理工作,為了確保野生天鵝保護工作的有效推行,當地政府部門還應加大經費的投入力度,對基礎設施進行建設,通過科學培訓提高管理人員的素質水平,為野生天鵝保護貢獻一臂之力。
相關管理人員應認真開展巡護工作,增加巡護人員數量,不斷健全天鵝管護責任制,將日報告制度與巡護責任制充分落實,為巡護人員配備望遠鏡、對講機等設備,對天鵝生活習性詳細記錄,并在規定時間要求各個管理站點對天鵝的數量及時匯報。同時扎實做好白天鵝補食工作。在重要地段和路口設立警示標志,將濕地遠程監控系統作用發揮出來,實時監控野生天鵝的情況。發揮野生動物救護站作用,對受傷天鵝及時救治。另外還應組織野生動物疫病防控培訓活動,使其防控技能水平全面提高。
為了提高公眾保護野生天鵝的意識,還應加大宣傳力度,在具體實施中可通過報紙、網絡、電視、廣播等媒體來進行,對宣傳方式不斷創新,以此提高社會公眾保護野生天鵝、拒食野生動物的自覺性。另外可在游客較多的濕地公園青龍湖、蒼龍湖環湖木棧道及青龍壩防浪墻等位置上安裝白天鵝等鳥類科普介紹牌,增加科普性、趣味性、觀賞性。還可通過大型顯示屏來播放相關的宣傳片,以此達到宣傳效果。
針對野生天鵝的生存習性,充分利用天鵝湖濕地公園、黃河公園湖面及沿黃灘涂,在沿黃水域和其周邊合適區域進行地形整理,不斷增加淺灘和灘涂面積,營造濕地水域。同時,栽植菖蒲、蘆葦等天鵝食源性水生植物,有效改善野生天鵝棲息地的生態環境。充分發揮林業部門優勢,申請國家項目資金,實施濕地水禽棲息地恢復、水生植被恢復等項目工程,通過項目的實施,對我市濕地保護與恢復將起到有效的促進作用。
在野生動物保護工作中我國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法律法規,如:199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陸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200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瀕危野生動植物進出口管理條例》,通過相應法律的制定為野生動物的保護提供有效依據。為了防治野生天鵝疫病的發生,我國還制定了《重大動物疫情應急條例》,通過野生動物法律制度的完善可為我國野生天鵝的保護奠定重要基礎。與此同時森林公安部門還應充分發揮自身作用,對管理能力不斷強化,對天鵝棲息地保護創建有效的管理措施,使天鵝棲息環境得到凈化。
野生天鵝疫病監測工作也應加強管理,并將其放到首位,對監測力度逐漸加強,對野生天鵝異常情況密切關注,在這種情況下國家監測站點應充分履行自身職能,確保節假日應急值守制度、野生動物疫病監測信息報告的有效執行,全力做好野生天鵝的保護工作。
在野生動物系統中野生天鵝作為一個稀少的品種,是國家的二級保護動物,我國政府部門應加大對野生天鵝保護工作的管理,將先進的管理理念融入到野生動物管理工作中來,積極完善野生動物法律及制度、加大野生動物保護的宣傳力度、做好野生動物的巡護工作并落實科研監測工作,通過這一系列管理手段可為野生天鵝創建一個良好的生存環境,開啟三門峽市經濟、社會、文化與生態和諧共進的境界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