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惠 珺
(聊城市城市規劃技術服務中心,山東 聊城 252000)
隨著城鎮一體化發展進程的加快,城市內大量的構筑物和硬質地面,城市綠化面積的逐漸減少,無疑使城市生態環境受到了嚴峻的挑戰。海綿城市理念的運用使得城市內水資源的最大化利用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因此值得推廣應用。海綿城市是一種形象化的表述,國際通用術語為“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指的是城市像海綿一樣,降雨時能夠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滲透、凈化”徑流雨水,補充地下水、調節水循環,干旱缺水時有條件將蓄存的水“釋放”出來并加以利用,從而讓水在城市中的遷移活動更加“自然”。在城市濱水景觀帶的設計中,充分利用海綿城市理念,對濱水區域的生態廊道重構,確保城市水循環系統能得到有效改善,進而在城市發展迅速的同時能充分保障城市的水生態環境。
在運用海綿城市理念進行濱水景觀設計的過程中,首先應充分體現生態性原則。即在濱水景觀設計過程中要保持其開放性以及重復循環實用性,使水資源能得到合理分配和使用,有效保障城市濱水景觀建設的動態延展性。同時,就海綿城市的建設以及城市濱水區域自身的特點來看,只有充分體現生態性才能實現兩者的有機結合。故應盡可能保護城市環境,降低人為因素對城市環境的影響,以便海綿城市理念的運用能充分體現生態性原則。
海綿城市理念在濱水景觀設計中的運用還應充分體現協調性原則。濱水景觀作為連接城市與水域的重要媒介,是城市公共綠地建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在設計過程中必須充分考慮防洪問題,以免在強降雨天氣濱水區域受到影響。運用海綿城市理念進行濱水景觀設計要處理好防洪問題,就必須注重點、線、面的結合,注重濱水區域和城市以及水源環境之間的協調性,確保濱水景觀系統的完整性。這樣在強降雨天氣時整個景觀系統就能同時發揮作用,及時排水,避免洪澇。
海綿城市理念在濱水景觀設計中的運用還應遵循系統性原則。海綿城市的建設是一項工作量大、耗時長、內容繁多的工程,而且濱水景觀設計也具備多樣性特征,因此,在運用海綿城市理念的過程中必須縱觀全局,做好系統性規劃。具體而言,需要平衡好城市各個區域的用地需求,協調好各個濱水區域中娛樂場所、運輸碼頭等的設計需求,緊密結合城市發展實際情況,針對城市綠化面積逐漸減少的情況,加大植物景觀設計力度,并嚴格遵循生態系統的構建需求以及綠植和周邊環境的關系。只有做好系統性規劃,才能確保海綿城市理念得到充分運用。
城市濱水景觀設計中道路景觀設計占據重要地位,約為整個城市面積的10%~25%[1],因此,在道路景觀的設計中海綿城市理念的運用十分重要。城市景觀道路在海綿城市理念的方式設計的通用做法是:首先在道路定位層上鋪設透水基層,主要以砂礫、碎石為主,起到滲水、過濾、凈水的作用;接著利用網格鋪設的模式架設導水性能良好的PP塑料管道,為存水和排水做好準備;最后鋪設透水面層,主要材質有透水磚、透水混凝土和透水瀝青等,如此,就能有效促進空氣和雨水在道路下土層中的循環,保證土層里微生物正常生長,再借助微生物實現對污染物的分解以及對水資源的凈化。透水性鋪裝主要運用在人行道、景觀廣場等負荷壓力不大的景觀性道路設計中,透水性鋪裝的面積不僅能美化環境,還能達到保濕、抗滑、降噪等作用。
在城市濱水景觀設計中,生態廊道是隔離以及聯系濱水空間里的各個生態斑塊,設計不一樣的生態廊道能促使不同生態系統實現有效結合,繼而創造規模更大、更加多樣化的生態環境體系,為循環利用水資源以及生物的遷徙提供更多便捷。生態廊道景觀的構建就是一種很好的利用海綿城市理念的方式,把沿河徑流、低洼地以及水塘規劃到生態廊道范圍內,并歸入整個凈化系統以及雨洪調蓄中,可以有效緩解城市內部的洪澇風險,并且還能給河道景觀提供用水,打造分級雨洪凈化濕地;另外,在修建河道自然駁岸的過程中,重點恢復河道的自凈能力以及生態狀況,讓整個河道重新恢復生命力;緊密結合城市河道內圍林地空間的現狀,積極向周邊的良好城市環境靠攏,創建一片“城市海綿綠肺”,使得河道水質環境得到有效改善[2];城市濱水景觀將城市里休閑游憩的空間與河道生態環境的空間緊密結合起來,創建連續不簡單的慢性網絡,同時積極改造斷面形式,給城市和水資源創造更多的“親密接觸”。將河道周圍土地的開發與河道整治工作緊密結合,逐步引導城市內部更新,強化城市活力,推動城市良好環境和城市生態環境兩者同步發展。
在城市濱水景觀設計中增強植物配置的多樣性更能體現出濱水景觀設計的海綿城市理念。充分考慮區域季節性降雨特點,優先利用植物性能和合理搭配,增強水源涵蓄能力。結合城市濱水區域的地質、水質、環境等因素,選擇最合適生長的綠化樹種,并且在搭配植物組團的時候不僅要確保美觀,還要嚴格遵循植物的自然生長規律。合理安排地被植物、灌木植物、喬木植物等的組合比例,濱水區域的水位高,因此種植的植物必須要具備良好耐澇性,以便在強降雨的時候能夠及時收集雨水,同時還要具備良好的滲透性能,避免造成積水,植物的根系還要足夠發達,在遇到水量大的時候能夠發揮引水下地、緩解內澇的作用[3]。綜合而言,濱水區域的生態環境相對來說更加敏感脆弱,在配置植物的時候盡可能多選擇植物種類,在搭配時也要科學合理,既要保障濱水景觀的美觀性,又要充分發揮植物“生態平衡使者”的作用,不斷提高城市的環境水平。
在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的今天,打造綠色、生態城市,為居民創造安全、舒適、健康的生活環境越來越重要。海綿城市理念對城市濱水景觀設計具有極強的指導意義,也為提高城市環境質量提供了新思路。在充分調研和借鑒國內外先進海綿城市規劃建設經驗的基礎上,堅持邊實踐、邊完善,以慢排緩釋和源頭分散式控制為主要規劃設計理念,充分融合了海綿城市“滲、滯、蓄、凈、用、排”六字理念,將海綿城市理念融入到城市濱水景觀設計中,能有效提高城市的美觀性,還能改善城市環境質量和水質量,讓城市的建設更加綠色環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