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雯穎

摘 要:中國有“瓷器之國”的美稱,瓷器蘊含著中華民族豐富的文化內涵,給人以美的享受,而且也頗受世界各族人民的青睞,在英文中“瓷器”與“中國”用同一單詞(china)來代表。自古以來,瓷器就以其獨特的魅力在中國藝術品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慶陽市博物館收藏有一件元代黑釉剔花梅瓶,紋飾精美,工藝獨特,堪稱精品。
關鍵詞:瓷器;梅瓶;剔花
瓷器的發明源自于陶器,是我國古代先民在長期燒制陶器的過程中逐步摸索發現的。瓷器以瓷石或高嶺土為原料做胎,胎表施釉,經過高溫(1200~1400℃)燒制,器表有光滑的釉面,胎質細膩、堅固且具有不吸水的性質。
大約在公元前16世紀的青銅時代,中國就出現了早期的瓷器。它與東漢以后成熟的瓷器相比,燒成溫度偏低,胎體沒有完全燒結,吸水率和氣孔率都比較高,釉層薄而且容易剝落,也不像習見的瓷器那樣細膩瑩潤,是陶器向瓷器過渡的一種產物。這種硅酸鹽制品與各類陶器相比結構致密,也更加結實耐用,且因器表施釉便于清洗,深受人們的喜愛。
我國的原始瓷約自商代發明以后,直到東漢(25—220)時期才完成了由原始瓷向瓷器的過渡。浙江省上虞縣帳子山窯東漢黑瓷經專家檢測,證明燒制工藝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已可稱為標準的瓷器。瓷器的使用在這個時期也更為普及,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形勢,即南方浙江越窯的青瓷和北方河北刑窯的白瓷。
宋元時期,我國的制瓷業空前發展,形成諸多名窯,器物造型也是豐富多彩,制造工藝頻頻創新。汝窯新創了梅瓶、香爐、方壺等器形;定窯新創覆燒工藝,燒出了造型秀美、胎薄釉潤的白瓷;耀州窯燒制的青花瓷紋飾富麗典雅,且利用胎、釉的特點以刻花、印花、剔花等表現手法裝飾瓷器;龍泉窯以其厚釉失透的工藝美獨樹一幟;鈞窯巧妙地運用窯變創造新工藝發明了斑斕的釉色,取勝于各種紋樣裝飾;磁州窯以白釉黑(褐)花瓷聞名,深受民間市場的追捧;景德鎮窯于北宋中期主要燒造色澤淡雅的青白瓷,至元代創燒的品種有青花和釉里紅等;以燒制黑瓷聞名的建窯,以“油滴”“兔毫”等紋飾著稱。
瓷器發展到明清時期日趨鼎盛,成就了瓷器發展史上的黃金時代。這一時期景德鎮生產的瓷器最為精致,雖然還有很多地方在生產各種不同類型的瓷器,但不論是在質或量上都無法與景德鎮的產品媲美。景德鎮在這個時期基本壟斷了皇家御用瓷制品的供應,也真正代表了該時期瓷器的時代特征。特別是青花釉成了當時各種產品的主流裝飾,與此同時還出現了低溫黃釉、孔雀綠釉、五彩、斗彩、釉上藍彩、金彩、粉彩、琺瑯彩等新品種,而鏤雕、轉頸、轉心的工藝技巧,更是達到了鬼斧神工的境地。至此,瓷器的造型裝飾和燒造技藝已達到最高水平。
梅瓶作為一種儲酒、裝飾等多重用途的器物,是漢族的傳統名瓷。其造型特點不離小口、短頸、豐肩、瘦底、圈足的基本特征,因小口只能插梅枝而得名。近代許之衡的《飲流齋說瓷》一書這樣描述:“梅瓶口細而頸短,肩極寬博,至脛稍狹,抵于足微豐,口徑之小僅與梅之瘦骨相稱,故名梅瓶。”梅瓶不僅作插花裝飾用,在宋代也是一種酒器,上海博物館收藏的一對磁州窯白地黑花梅瓶的瓶身有“清沽美酒”與“醉鄉酒海”的詩句,這便是對梅瓶做儲酒之用的有力證據。
梅瓶始見于唐代,盛行在宋代,宋時也被稱作“經瓶”,作為儲酒之用,當時在大小酒鋪里都能見到。宋代的梅瓶器形清瘦,足長且近于直線,小圓底。元明清時期,隨著景德鎮瓷窯青花瓷的流行,梅瓶也日趨風行。元代梅瓶繼承宋代形制,只是肩部更加豐滿,器形除圓形外,尚有八角形制品。明代開始稱之為“梅瓶”,器形也從宋時的瘦長秀麗變得胖矮豐碩,器物整體重心下移,足部微微外撇,并由儲酒器變為陳設器。清代梅瓶肩豐碩而挺闊,脛部內收,至近底處又微撇。
元代慶陽的制瓷業相當發達,在慶陽市環縣仙城遺址出土的27件瓷器多為黑釉或黑彩為主,風格粗獷,造型美觀。慶陽市博物館收藏的黑釉剔花梅瓶是元代耀州窯黑釉瓷器的代表,雖不及宋代梅瓶挺秀、俏麗,卻給人雄健、敦厚的感覺,1996年被國家文物局鑒定小組定為國家一級文物。黑釉剔花梅瓶出土于慶陽市華池縣懷安鄉坪莊村高橋隊。瓶高39.5厘米,口徑3.5厘米,底徑11厘米,造型為小口圓唇、細頸,肩部上腹較豐滿,中下腹緩慢收束,平底。整體狀顯得略瘦,厚重、結實,灰白胎,胎質略微發白,質地較粗。裝飾共分兩層,用數周弦紋相間:上半部為一周剔花纏枝卷葉紋,下半部為粗略的蓮瓣紋。通體施黑釉但底部有露胎,有幾道十分明顯的流釉。被剔去的部分露黃胎,使整個花紋增強了立體感。此梅瓶凝重端莊,給人以樸實厚重之感,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耀州窯是宋代北方著名的瓷窯之一,窯址位于今陜西省銅川市黃堡鎮,包括陳爐鎮、立地坡、上店、玉華宮及耀縣等窯在內。因銅川舊稱同官,宋時屬耀州,因此稱其為耀州窯。耀州窯始見于宋初陶穀的《清異錄》,北宋中期鼎盛,終于民國。其器形多樣,凡生活中使用的瓶、壺、盤、碗、罐、杯、盞、缽、枕、爐、梅瓶、玉壺春瓶等均有生產。耀州窯紋飾題材豐富,以花卉為主,除有纏枝、折枝牡丹,還有蓮花、菊花等紋樣,以嬰戲紋最具趣味性,有攀在花枝上嬉戲的,有匍匐于花叢中的,有在花枝間蕩秋千的,還有戲水的、奪球的,紋飾富有浪漫色彩,將孩童的可愛表現得淋漓盡致。
剔花是北方流行的一種陶瓷裝飾技法,因為北方燒造的瓷器較南方瓷器胎質稍厚,更適合剔刻工藝。該技法有留花剔地和留地剔花兩種。留花剔地是指在陶胎上敷一層化妝土,然后刻出紋飾,再剔去花紋外的空白,最后上一層透明釉燒成。這種表現方式做出的剔花花紋凸起,具有淺浮雕的效果。留地剔花是在施釉的坯體上剔出紋飾部分,使紋飾露胎,類似于我們常見的陰刻。慶陽市博物館所藏的這件耀州窯黑釉剔花梅瓶是在施釉的胚體上剔除了紋飾外空白的部分。這件器物不論從器形還是裝飾特點上都具有地道的北方特色,其剔花紋飾線條流暢、有力,體現了制瓷工匠們犀利的刀法,同時也展現了元代慶陽先民們嫻熟的制瓷工藝和豐富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