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好鄰居日記》是多麗絲·萊辛繼《老人與貓》之后,又一次對“老年人”這一群體生活的關注,通過對以赫蒂和莫迪為代表的老人們孤苦無依的生活狀態的描寫,表現了多麗絲·萊辛對人性的哲學思考,即人在年老之后,盡管對很多事情無可奈何、甚至力不從心,但是他們渴望愛與被愛仍然是人性的自然流露。本文擬用文學倫理學的批評方法,從人與人、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三種倫理關系出發,通過文本細讀的方式,探討作品中所展示的倫理道德,即人與人之間的隔閡被愛融化,人通過被愛來重新認識自我,人在社會中將愛傳遞,這是一種愛的回歸,是作者對人性的哲學思考。
關鍵詞:老婦與貓 好鄰居日記 文學倫理學 人與人 人與自我
《老人與貓》是英國女作家多麗絲·萊辛于1967年創作的一部短篇小說。小說講述了赫蒂這位孤寡老人和其收養的貓蒂貝相依為命走完最后時光的故事,控訴了社會的冷漠無情和政府機制的不完善。《好鄰居日記》是多麗絲·萊辛在盛名之下化名為簡·薩默斯創作的,這部作品與《老人與貓》一樣,作者將目光再次放在了“老年人”身上,希望能夠讓人們關注這個群體。《好鄰居日記》的序言里有一種關于作家自我意識的表述,無論作家如何虛構,“我們筆下的人物總是我們的一部分,但是整整一本書又是另外一回事了,那意味著激活居住于我們每人心中各色人物中的一個,強化她或他,讓她或他自由發展”。作家難免會把自己隱藏到小說中,但是簡·薩默斯這個敘事的隱身衣激活了多麗絲·萊辛另外的潛能,而屬于多麗絲·萊辛的部分也昭然若揭無法掩蓋,比如《老人與貓》中強烈的、毫不掩飾的作家意圖。
不難發現,《好鄰居日記》是多麗絲·萊辛繼《老人與貓》之后,又一次對“老年人”這一群體生活的關注,通過對以赫蒂和莫迪為代表的老人們孤苦無依的生活狀態的描寫,表現了多麗絲·萊辛對人性的哲學思考,即人在年老之后,盡管對很多事情無可奈何、甚至力不從心,但是他們渴望愛與被愛仍然是人性的自然流露。本文擬用文學倫理學的批評方法,從人與人、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三種倫理關系出發,通過文本細讀的方式,探討作品中所展示的倫理道德,即人與人之間的隔閡被愛融化,人通過被愛來重新認識自我,人在社會中將愛傳遞,這是一種愛的回歸,是作者對人性的哲學思考。
一.人與人之間:各行其是與緊張的氛圍
在《老人與貓》和《好鄰居日記》中,作者所展現的并不是一種和諧的人際關系,它是一種背道而馳的人際關系,營造的是一種緊張的氛圍。在《老人與貓》中,主人公赫蒂的丈夫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的嚴冬不幸患病逝世,從此她便一直獨居。在赫蒂所生活的世界里,人與人之間是背離的關系,子女們為了“面子”與赫蒂保持距離,害怕赫蒂連累他們,從而選擇“背道而馳”的道路;拆遷的政府官員秉持著“省事”的原則,為了完成拆遷目的,對這位老婦人的生活毫不關心,哪怕她最后老死在快要拆遷的舊房子中,也無人問津。而在《好鄰居日記》中,莫迪與赫蒂有著相似的生存環境。莫迪和赫蒂一樣,她們都面臨著這樣一種窘境,沒有了解她們的人、也沒有人愿意去走進她們的生活,她們似乎會成為人際交往過程中的“累贅”,因為她們沒有工作、沒有家庭、沒有健康的身體,她們需要被照顧、需要愛。
而在展現這種背道而馳的人際關系背后,多麗絲·萊辛并不是為了突出這種背離、反叛,也并不是為了體現世界的分崩離析、人的四分五裂,她所要提出的是一種“愛的回歸,人性的感化”。在《老人與貓》中,貓蒂貝的出現似乎是作者萊辛有意安排在小說中僅有的溫暖。萊辛巧妙地安排貓蒂貝的出現,與赫蒂相呼應,給人一種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滄桑無奈感。蒂貝渾身長滿跳蚤,經常傷痕累累,同渾身污濁不堪、被身邊的人各種嫌棄的赫蒂一樣生活在社會的邊緣。老婦人居無定所的流浪狀態與流浪貓的流浪困境相互映襯,控訴了所謂主流社會對社會邊緣人的排斥。赫蒂這個社會邊緣人竟傾盡全力保護一只下等不體面的貓。在《好鄰居日記》中,主人公簡·薩默斯講述了丈夫和母親相繼去世給她自己帶來的情感的震撼和悔悟。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簡所缺失的來自丈夫和母親那份“愛”被她轉移到了莫迪身上。在同莫迪的交往中,簡克服了厭惡的情緒,從被動轉為主動,最后到了無微不至。實際上,莫迪成為了簡母親的化身。在簡和莫迪不同的相處模式變換之中,莫迪感受到了女兒對母親的愛、朋友對朋友的愛、妹妹對姐姐的愛。總之,蒂貝和簡成為了融化赫蒂和莫迪心靈的火焰,在背道而馳的人際關系中,重新開辟了一條道路。
二.人與自我之間:自我拷問與雕琢的天使
除了人與人之間的緊張關系,多麗絲·萊辛在這兩部作品中還創造了人與自我之間對話的關系,這種對話不是通過萊辛經常采用的“日記”的形式表現出來,它更多地是人物內心的自我拷問,在遇見問題、不斷化解問題的過程中,逐漸雕琢心中的天使。
在《老人與貓》中,當赫蒂的丈夫還在世時,因為赫蒂的吉卜賽血統,除了赫蒂的丈夫,其他的人對赫蒂就是持不理解的偏見態度。她欣然接受自己的吉卜賽身份,高傲而漂亮。她被附近幾條街的人稱為“那個吉卜賽女人”,她并不覺得這是貶低或是鄙夷。她一直有自己的行事風格,不為世俗而改變。在丈夫去世,子女陸續結婚之后,對于像赫蒂這樣已把孩子撫養成人的中年女性來說,消磨時間的方式有很多種,那些人們眼中“喝酒、賭博,再找個丈夫,搞一兩件令人惆悵的風流的事”①是傳統中的絕佳之選。赫蒂行走在人們價值觀之外,被所有人不理解,依然是靠自己的毅力生存。赫蒂在這樣人情冷淡、社會機制不完善的社會,不屈服于政府機器,不放棄自己的自由,選擇在居無定所的流浪中追求尊嚴,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而在《好鄰居日記》中,我們可以將莫迪看成是簡·薩默斯年老之后的樣子。莫迪作為簡需要女兒關愛與回報的晚年母親形象的替代,代表著老齡化社會日益嚴重情況下老年女性的生存現狀。莫迪因為身體的疾病和逐漸增大的年齡,使得她失去了獨立生活自理的能力和正常的經濟來源,甚至也因此失去了社會的尊重和價值認可。萊辛希望通過莫迪這一形象的塑造,來呼吁整個社會關注老年女性的生存狀態,認同她們的情感和對生命尊嚴的需求,幫助她們渡過有尊嚴、有親情、有獨立、有價值的晚年生活。
赫蒂和莫迪的“自我認識”在萊辛筆下是借助人與動物之間、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活動完成地。赫蒂在與貓蒂貝過著相依為命的生活中,她逐漸認識到也許動物會比人更懂得感情的回報、更懂得她這顆孤獨的心,因此即使她表面上對這只貓表現得十分嫌棄,但是她仍然將自己的感情寄托在蒂貝身上。在與蒂貝一次又一次的親昵過程中,赫蒂也在心中不斷地拷問自己,尋找身體和心靈的雙重棲息地。而莫迪則是在與簡的相處過程中,努力的去尋找自我,這種自我突破了身體殘疾的局限,在心靈上達到與簡的默契、與世界的和諧統一。
三.人與社會之間:背道而馳與矛盾的融入
20世紀是動蕩不安的百年,英國在這近百年中更是傷痕累累。這個昔日的大英帝國在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經濟危機之后一蹶不振。戰爭的殘酷、經濟的衰敗使人們的價值觀和世界觀遭到了嚴重的沖擊,更使得人們的生活窘迫不堪。老人赫蒂是在這個混亂社會中最底層人物的一個剪影。當時的社會價值觀念就是“體面”二字,蒂貝含辛茹苦把四個子女撫養長大,步入老年之后卻得不到應有的贍養,就因為赫蒂與社會主流下的“體面”格格不入。又因為赫蒂有一半的吉卜賽血統,吉卜賽在千百年以來就是一個無根流浪的民族,既沒有家園也沒有祖國,是一直被其他民族排斥的外來人,是歐洲土地上永遠的異鄉客。赫蒂在融入社會的過程中,這位可憐的母親、孤寡老人,被子女遺棄、被鄰居嫌棄、被社會忽視,在人心冷漠、政府機制無情的英國社會茍延殘喘。赫蒂只不過是一界婦孺,她與社會的背道而馳,只能靠她自己在矛盾的心理中不斷地去融入社會來解決。
而在《好鄰居日記》中,莫迪似乎已經脫離了社會而成為獨立存在的個體,她不愿意淪落成為社會上其他人的笑柄,也不愿意與社會上的其他成員有著過多的接觸和交流。只是當是逐漸走進她的生活之后,她才慢慢地纏開自己的心扉,在矛盾中嘗試著與人接觸。莫迪雖然年紀大了,身體不好,但是從萊辛的字里行間之中,我們還是能夠感受到她的自尊,感受到她年輕時的能干和堅強。小說中的另一位人物簡·薩默斯可以看成萊辛對老年人進行思考的另一個化身,作為一個同樣能干和倔強的單身女性,簡有可能和莫迪一樣,在年老之后變得與社會中的事物格格不入,在極端矛盾之中尋找自己的定位。
赫蒂和莫迪最終還是離開了人世間,但是故事并沒有結束。在《老人與貓》中,在赫蒂去過世之后,她的伴侶貓蒂貝也失去了自己的家,這只流浪貓與赫蒂一樣在生命最后的時光中,試圖去讓自己活得更加“體面”,但是還是失敗了。而《簡·薩默斯日記》中,莫迪的去世讓簡變得更加堅強,成為了她靈魂的影子和精神上的伴侶。
人與人之間、人與自我之間以及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共同交織在多麗絲·萊辛對生命的哲學思考之中,以赫蒂和莫迪為代表的兩位老年人,體現了萊辛的生命哲學觀。在與動物的互動之中,赫蒂感受到了愛、人間的溫情;在與簡的交往之中,莫迪體會到了愛的相互性;這包涵了赫蒂和莫迪在生命最后的時光中,對親情、友情和愛情的反思,即用愛的回歸是人性最初、也是最后的歸宿,只有心中飽含著愛,生活才能更加美好,人與人之間、人與自我之間、人與社會之間才會營造出更加和諧的氛圍,才會有更加完美的人生。
參考文獻
1.張桂珍.試論多麗絲·萊辛短篇小說《老婦與貓》的象征敘事[J].福建論壇(社會教育版),2011(2):48-50.
2.多麗絲·萊辛.老婦與貓[M].王稼湘,譯.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08.
3.聶珍釗.文學倫理學批評:文學批評方法新探索[J].外國文學研究,2004(5):19-20.
4.郭曼,王麗麗.靈魂的影子——論《簡·薩默斯日記》中的雙人物的特征和功能[J],濟南:山東外語教學,2006年:(4)94.
5.王麗麗.從《簡·薩默斯日記》看多麗絲·萊辛的生命哲學觀[J].當代外國文學,2005(3):35-39.
注 釋
①多麗絲·萊辛.老婦與貓[M].王稼湘,譯.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08:136.
(作者介紹:田玉銘,中南民族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