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 健,石慧芳
(臨邑縣水務局,山東 臨邑 251500)
臨邑縣位于德州市東南部,屬于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區。全縣總面積1 016 km2,轄8鎮1鄉3個街道辦,2016年常住人口54.5萬。近年來,隨著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水資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已影響和制約了臨邑縣社會經濟的發展。如何解決水資源短缺問題,成為水利工作的當務之急,重中之重。
臨邑縣多年平均地表水資源量為4 458萬m3,地表水可利用量為 1 896萬m3。地下水資源量為16 442.5萬m3,淺層地下水可開采量為11 692萬m3??退Y源主要為引黃水,可引黃河水量8 207萬m3。
臨邑縣可利用的水資源主要有當地水資源、客水資源以及其他水資源。當地水資源主要包括地表水資源和地下水資源,客水資源主要是黃河水,其他水資源主要是污水再生水。
一是當地水資源總量不足,人均、畝均水資源占有量偏低,水資源與人口、耕地資源嚴重失衡。二是水資源時空分布十分不均。降水量、水資源量的年際變化幅度很大,存在著明顯的豐、枯水年交替出現現象。三是黃河水是臨邑縣重要的客水資源,但由于受流域降雨豐枯變化和流域內引黃用水量逐年增加的影響,黃河入境水量逐年下降,可利用量呈減少趨勢。
臨邑縣的水系大體輪廓形成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主要的塘壩、灌區和水工建筑物等初步構成了全縣農田灌溉、防洪除澇的水利建設基本框架。經過多年的運行,出現了河道淤積、堤防破壞、建筑物老化等問題,后期由于資金所限,配套建筑物安排不足,缺少控制建筑物,致使現有水資源大量流失,利用率低下。
隨著深層地下水的開采量急劇增加,臨邑縣漏斗迅速擴展,漏斗中心水位埋深最深已達77.0 m,漏斗區總面積為960 km2,深層地下水已處于嚴重超采的狀態。
過去的污染主要集中在城區和人口密集的地方,而現在一些企業比較集中的地區水污染情況也十分嚴重,另外在農業生產中,由于大量使用農藥和化肥,以及水產養殖等也造成了地表水和淺層地下水不同程度的污染。
一是節水意識和水憂患意識淡薄,對水資源的重要性和依法繳納水資源費的認識不到位,浪費水資源的現象既普遍又嚴重。二是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低,很多企業設備陳舊,工藝落后,耗水量巨大,多數企業是一次性用水,對污水處理回用、中水利用等重要節水措施,還沒有全面開展和推廣。三是農業用水的浪費,臨邑縣灌溉渠系多用土渠,滲漏嚴重,單從灌溉方式看,占絕大多數的是地面灌溉,尤其是大水漫灌。
一是多龍管水的體制仍未改變,嚴重影響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保護,水務一體化管理的實現任重道遠;二是水利投資機制和價格形成機制仍不健全,投入不足,水價偏低;三是水利專業技術人才仍十分缺乏,干部職工整體素質還需不斷提高。四是在執行《水法》《取水許可和水資源費征收管理條例》及省政府出臺的一系列法規和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等方面還需進一步加大力度。五是科技創新能力不足,在水資源的優化配置、動態監測、綜合節水、再生水利用、水環境治理、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等諸多方面急待通過科技創新來實現突破。
臨邑縣大力實施中小河流綜合治理、農田水利改造升級、城鄉供水一體化等一系列大型水利工程,初步形成了較為配套的水網體系,水利工作呈現出大投入、大建設、大發展的良好局面。為了實現雨洪資源利用率高、留水能力強、旱能澆澇能排的全縣渠系目標,臨邑縣將根據全縣水系規劃對灌排渠系、配套建筑物等進行升級改造,進一步加大客水資源及雨洪資源的利用,對全縣水資源進行優化配置。
2016年德州市水利局出臺了《德州市地下水超采區綜合整治實施方案》(德水[2016]10號),隨后,2016年4月6日,臨邑縣人民政府發布《臨邑縣地下水超采區綜合整治實施方案》,計劃于2025年分期分批對全縣122眼深井全部封停。2016年度,臨邑縣深層水壓減超采量為365.767萬m3,封填自備水井29眼,完成當年壓采任務。2017年,壓減超采量任務238.992萬m3;封填自備水井16眼,至2017年8月30日,已完成封井工作9眼,占全年封井任務的60%。已完成壓采163.14萬m3。深層地下水的超采得到有效控制。
結合當前的環保工作及《臨邑縣全面實行河長制實施方案》,臨邑縣全面開展了“清河行動”,聯合公安、環保及有關鄉鎮(街道辦事處),嚴厲打擊涉河涉水違法行為,徹底排查排污水口情況,限期全部封堵拆除完畢,截止2017年8月,已封堵排污口56處,完成封堵任務的68%,有效地制止了排污行為,為水污染防治提供了有利保障。
1)發展工業企業循環用水系統,降低用水定額積極推進企業水資源循環利用和工業廢水處理回用,減少新水取用量,建設節水型示范企業。建立工業園新建工業企業準入制,新建企業節約用水設施要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使用。2)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合理調整農業生產布局、農作物種植結構。新建農業全部實現噴灌、微灌。結合高標準農田建設,積極推廣節水灌溉技術,改變傳統的漫灌習慣,推廣灌區渠系防滲、低壓管道輸水、微灌、噴灌、滴灌等節水灌溉技術。3)推廣市政雜用水等再生水利用,全面推廣道路澆灑、園林綠化及景觀補水等利用再生水,配套出臺促進再生水利用的相關政策和規定。試點推廣新建公共建筑循環水利用技術。
1)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認真貫徹落實《山東省用水總量控制管理辦法》,建立健全水資源開發利用與節約保護的控制指標體系,實行區域用水總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紅線”管理,全面提高水資源管理能力和水平。2)建立投入增長機制,拓寬投資渠道。建立穩定的水資源管理投入機制,保障水資源節約、保護和管理工作經費。重點支持水資源管理系統建設、節水技術推廣與應用示范、水生態修復等項目和工作。完善政府、企業、社會多元化節水投融資機制。3)建立環境生態補償機制。提高區域水資源及生態環境保護水平,探索建立水生態環境保護長效機制。建立跨界水環境補償機制,開展補償試點。深化水權、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制定生態補償機制實施意見,探索建立多元化補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