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亞 春
(沁水縣住房保障和城鄉建設管理局,山西 沁水 048200)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新發展理念,進一步指明了新時代鄉村發展方向,確立了全新的城鄉關系,是城鄉發展的重大戰略性轉變。本人結合城鄉規劃工作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開展了相關調研,利用“城鄉融合”這個新的抓手,對鄉村振興工作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近年來,沁水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三農工作,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市農村工作會議精神,按照“一個統領三五支撐”總思路,圍繞“2017年貧困縣摘帽、2018年整體脫貧”既定目標,以農業現代化、美麗鄉村、脫貧增收、公共服務均等化為重點,著力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建設,使農村面貌不斷改善,美麗鄉村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先后獲得“中國美麗鄉村示范縣”“2018年最美百佳小城”等榮譽稱號。
依托總體規劃,結合本地實際,先后編制完成縣域鄉村建設規劃、采煤沉陷區治理規劃、十四個鄉鎮總體規劃,完成端氏、嘉峰、中村、鄭莊等建制鎮控制性詳細規劃和近期建設規劃編制以及152個新農村建設規劃工作,形成了以城鎮總體規劃為龍頭,中心村發展規劃為基礎的規劃體系。
實施鄉村清潔工程,建成垃圾堆放場75個,新建垃圾壓縮中轉站11座,創建省級達標村251個;繼續加大傳統村落保護力度,完成8個行政村實用性規劃;集中打贏農村環境整治攻堅仗,推動了全縣農村環境大改觀大變樣。
大力推進“完善提質、農民安居、環境整治、宜居示范”四大農村人居改善工程,實施18處飲水安全鞏固工程,解決飲水安全問題;全面實施清潔能源供暖和改造,完成煤層氣入戶;完成桃園小區、教育園區保障性住房。
積極推動產城融合發展,以產業帶動人口、三產服務業等要素向城鎮集聚,進一步穩定煤炭基本面,打造煤層氣產業示范基地,加快歷山、柳氏民居、湘峪三都古城等景區建設,大力發展設施蔬菜、花卉苗木、食用菌、肉雞養殖等特色產業。
無論是縣城,還是重點鎮,總體上還是規模小、人口少、功能差,輻射帶動和吸納聚集人口的能力十分有限。根據《山西省新型城鎮化規劃(2015年—2020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鎮化率要達到60%以上,2017年實際城鎮化率僅為42.85%,實現人口向城鎮集中難度較大。
美麗鄉村建設缺少規劃依據和支撐,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刻不容緩,村莊風貌和村民住房風貌比較單調。個別鄉鎮缺乏規劃引領,在建設過程中無規劃、亂規劃、隨意調整規劃的現象突出,城鎮管理權限配置與現實管理需求不相符。
各部門涉農項目安排時序、渠道不同,很多項目難以有效銜接,導致資源、力量難以整合。農村基礎設施依然薄弱,基本公共服務的水平還比較低下,農村的人居環境還需要大力改善,絕大多數鄉鎮沒有垃圾中轉站、污水處理廠,農村環境“臟亂差”問題仍較突出。
對于涉及小城鎮土地保障、財政扶持、戶籍管理、設施配套等政策力度還不夠,在發揮聚焦人口和產業作用方面受到影響,大多數鄉村還沒有支柱產業,尤其是二、三產業發展相對滯后,城鄉一體化發展整體后勁不足。
“三農”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任重道遠,必須要在補齊鄉村建設的“短板”上下功夫。
1)編制鄉村振興規劃。規劃是鄉村建設的藍圖,是農村成長的“坐標”,要突出規劃的引領作用。按照《山西省2016年—2020年鄉村規劃工作方案》要求,結合我縣鄉村發展不平衡的現狀,迅速啟動《全縣鄉村振興規劃》編制工作,搞好規劃調研、資料收集、編制工作。
2)優化城鄉規劃體系。以縣城總體規劃和縣域鄉村規劃為指導,對縣城總體規劃實施情況進行評估,搞好縣城交通、排水等近期規劃設計,加快新一輪小城鎮總體規劃和控制性詳細規劃的修編,補充完善實用性村莊專項規劃,為全縣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服務支撐。
3)加強鄉村風貌管控。嚴格貫徹落實《關于加強村鎮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意見(試行)》,各鄉鎮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村莊、集鎮、建制鎮規劃建設管理工作,深入推進農村建筑風貌整治,以公路沿線、中心村為重點,集中打造一批示范點、示范區。
1)積極培育特色小鎮。緊緊圍繞地域特色、產業特色和文化特色,確定發展定位,明確發展思路,破解“千鎮一面”困境,以打造端氏商貿重鎮、嘉峰工業強鎮、中村旅游名鎮、鄭村幸福小鎮為重點,其他鄉鎮發揮自身優勢,加大教育、醫療、養老等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就地就近實現城鎮化。
2)努力打造美麗鄉村。按照“一城一帶一圈一區”戰略布局,加大撤鄉并村的工作力度,鼓勵向縣城、集鎮和中心村移民,重點建設“一城四鎮”和“30個中心村”,輻射帶動沿河沿路132個行政村,確保資金向重點鎮、中心村集中。
3)抓好傳統村落保護。對已完成的傳統古村落項目進行“回頭看”,不斷完善省級傳統村落名錄,開展中國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建設工作,完成郭北、竇莊村等保護項目,啟動郭南、西文興村等項目實施,進一步修復傳統村落格局和肌理,加強傳統建筑改造和利用,為傳統村落的文化傳承和開發利用奠定基礎。
1)實施農村垃圾治理。啟動開展農村垃圾分類和治理試點縣建設,完成縣域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專項規劃(2016年—2030年),進一步探索市場化運作模式,推進垃圾治理PPP項目實施,開工建設垃圾中轉站,完成標準化垃圾填埋場,投產1個垃圾全資源化處理項目,到2020年,基本建立完善“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體系。
2)實施農村污水處理。深化“以獎促治”和“以獎代補”政策,推進小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運營,認真開展好鄉鎮污水管網建設情況摸底調查,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優先考慮建制鎮駐村地,對于一些人口密集、污水量大的鄉鎮,建議實施工程式、集中式污水處理,對于一些人口分散、偏遠的鄉鎮,提倡聯合建設污水處理廠(站),真正實現區域統籌、共建共享。
3)實施村通提質項目。以“一橫六縱三高四循環九外聯”公路網骨架為布局,以提升公路技術等級為目標,著力推進縣域農村公路路網建設,狠抓縣鄉道路升級改造、完善提質、窄路基路面加寬、水毀公路修復、危橋加固等工程,實現城鄉客運一體化、公共交通均等化。
4)實施飲水安全工程。新建縣級大水源和管網工程,以“城鄉供水一體化、區域供水規模化”統籌推進農村飲水工作,利用現有較大規模集中聯片供水工程盡可能向周邊農村延伸供水,加強老化失修村級管網的改造,實現一鄉或多鄉、一村或多村聯合供水。
1)推進農村安居工程。扎實開展采煤沉陷區治理搬遷、易地扶貧搬遷、危房改造等工作,按照精準扶貧工作要求,把四類重點對象放在農村危房改造的優先位置,做好改造農戶信息錄入,加強技術指導和服務,保障農村危房改造質量安全,到2020年,基本解決困難家庭住房安全問題。
2)開展環境整治工程。集中精力打好農村環境衛生整治持久戰,以農村地區“三環三沿”(環城鎮、環村、環景點,沿路、沿河、沿溝)為重點目標,以“拆、清、治、整、建”為主攻方向,有效解決違章建筑、亂搭亂建、廁所改造等突出問題,實現城鄉面貌大改觀、人居環境大變樣,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創造良好的條件。
3)實施氣化農村工程。因地制宜,科學規劃,以建制鎮駐村地、中心村、移民搬遷村為重點,加快實施“氣化”建設,推進燃氣管網進村入戶,推廣太陽能、秸稈利用等可再生能源技術。繼續在全縣范圍內開展冬季清潔取暖和能源改造,確保在全省率先完成煤層氣綜合利用城鄉全覆蓋。
1)促進三產融合。堅持“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的原則,以縣級行政區為基礎、建制鎮為支點、一村一品為抓手,發展中小微企業,著力破解融資、用地等方面問題,搭建起多層次、寬領域、廣覆蓋的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服務平臺。
2)促進提質增效。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多途徑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確權登記頒證工作,鼓勵農民參與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重點培養和引進健康、養老服務機構,建設重要的健康養生養老休閑基地。
3)促進產城融合。在培育特色小鎮的過程中,給予土地指標、金融支持等政策傾斜,全面放開落戶限制,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程,提升中心城鎮的輻射帶動功能。建設工業園、物流園、創業園等產業片區,加強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實現產業聚集、人口集中、要素集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