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璞,張東旭
(河南省鄭州市婦幼保健院,河南 鄭州 450012)
小兒支原體肺炎的發病率占小兒肺炎的20%~30%[1],具有病情危重、病程長和并發癥多的臨床特點。若臨床治療或護理干預不及時,可累及多器官組織受損,危及患兒的健康及生命。筆者采取個體化優質護理改善重癥肺炎支原體肺炎患兒肺功能效果確切,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5年4月至2017年4月鄭州市婦幼保健院門診收治的95例重癥肺炎支原體肺炎患兒,經血清支原體、痰培養或病毒檢測確診,符合肺炎支原體肺炎的診斷標準[2]。排除重要臟器功能障礙或病程<6周的患兒。按照就診順序單雙號將患兒分為對照組(雙號)與觀察組(單號)。對照組中男25例,女22例;年齡3~12歲,平均(7.1±0.8)歲;病程6~12周,平均(8.2±0.3)周。觀察組中男26例,女22例;年齡3~12歲,平均(7.2±0.8)歲;病程6~11周,平均(8.1±0.3)周。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患兒均給予紅霉素、阿奇霉素等藥物對癥治療。
2.1 對照組 給予兒科常規基礎護理,包括健康宣教、心理護理和呼吸道護理等措施。
2.2 觀察組 給予個體化優質護理服務。①疾病評估:收集患兒生命體征,包括體溫、血壓、呼吸深度與頻率、心率等;②制訂個體化優質護理方案:咳嗽嚴重的患兒給予口服止咳糖漿,痰液黏稠的患兒給予吸氧、霧化或吸痰干預,并定期檢查炎癥改善程度,鼓勵患兒及其家屬通過咳嗽、拍背等措施自主排痰。根據患兒體溫變化情況制定體溫測定間隔和頻率,前期每小時測定1次,待體溫平緩后,每4 h測定1次。體溫超過38.5℃的患兒遵醫囑給予解熱止痛類藥物,體溫低于38.5℃的患兒給予物理降溫,多飲水以防止虛脫。密切關注患兒用藥反應,指導患兒清淡飲食。定期消毒病房,降低交叉感染率。針對不同年齡的患兒,加強患兒家屬與患兒的溝通,規律作息,保持患兒精神飽滿。
3.1 觀察指標 ①肺功能指標:記錄用力肺活量容量(FVC)、第1秒用力呼氣容量(FEV1)和呼氣高峰流量(PEFR)等指標;②臨床癥狀:記錄患兒高熱、咳嗽、呼吸急促等癥狀改善時間。

3.3 結果
(1)肺功能指標比較 觀察組肺功能指標改善幅度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重癥肺炎支原體肺炎患兒干預前后肺功能指標改善情況比較
注:與本組干預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干預后比較,▲P<0.05
(2)臨床癥狀消失時間比較 觀察組高熱消失時間為(3.45±1.18)d,咳嗽消失時間為(6.07±0.92)d,呼吸急促消失時間為(3.56±0.71)d;對照組高熱消失時間(5.31±1.23)d,咳嗽消失時間(8.15±0.98)d,呼吸急促消失時間(5.09±0.75)d,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重癥肺炎支原體肺炎是兒科常見的一種危重疾病,若干預不及時,可能發展為閉塞性支氣管炎,導致肺不張而延遲愈合,甚至行肺切除術。因此,對于重癥肺炎支原體肺炎患兒應把握救治時機,最大程度改善患兒臨床癥狀與體征。
目前,醫學界對重癥肺炎支原體肺炎的發病機制尚不完全明確。多數學者認為,該病與病原體直接作用于病原體而誘發免疫反應有關[4],表現為不同程度的肺功能障礙、高熱、咳嗽和呼吸急促。本研究中觀察組遵醫囑給予藥物對癥治療和兒科基礎護理干預后,全面評估患兒的體溫、血壓、呼吸深度與頻率、心率或情緒等生命體征,制訂個體化優質護理方案,通過體溫護理、吸痰護理、靜脈給藥護理和病房消毒干預等措施,能夠改善患兒肺功能指標與臨床癥狀,改善患兒預后和提高生活質量。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改善肺功能指標幅度明顯優于對照組,且改善患兒臨床癥狀時間短于對照組,與李艷芳[5]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優質護理對改善重癥肺炎支原體肺炎患兒肺功能效果確切,能夠顯著改善患兒高熱、咳嗽、呼吸急促等臨床癥狀,在提高患兒生存質量和就醫感受方面具有積極的意義。
[1]肖雷.脂溶性維生素聯合抗生素治療小兒肺炎支原體急性感染的血清指標及肺功能評估[J].海南醫學院學報,2017,23(2):172-175.
[2]王衛平, 毛萌, 李廷玉, 等. 兒科學[M]. 8版.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3: 277.
[3]尹曉波,吳秀清,史貽芳,等.39 例兒童重癥肺炎支原體肺炎臨床特征及糖皮質激素療效分析[J]. 中國中西醫結合兒科學,2016,8(1):15-18.
[4]楊香紅,李艷莉,羅春玉. 肺炎支原體肺炎患兒免疫功能的變化及其與病情程度和疾病分期的關系[J].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6,20(7):113-116.
[5]李艷芳.小兒重癥肺炎支原體肺炎的臨床表現與護理干預措施研究[J].中國醫學創新,2017,14(12):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