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全球人口增長的壓力、嚴峻的水資源與能源挑戰和氣候變化,水電所帶來的實際效益較以往愈加顯著。只有通過可靠的開發方和與利益相關方的廣泛合作,水電才能充分展現出其巨大潛力。通過開展更豐富的對話和技術交流,水電業一些關鍵領域才能得到快速發展,如溫室氣體排放的測量、項目的氣候適應力及其可持續性評估。
2017世界水電大會于2017年5月9 ~ 11日在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舉行,來自政府、工業界、學術界、民間團體、商業和金融界的代表圍繞“全球能源互聯背景下水電發展”這一主題展開了討論。
大會開幕前,會議主辦方與世界銀行共同舉辦了一系列研討會,探討了當前最先進的泥沙調度實踐方式、水電與大壩安全管理、水電項目的氣候變化適應性以及優化運營、維護和現代化改造策略。
埃塞俄比亞總理H.德薩萊尼出席大會開幕并致辭,聯合國非洲經濟委員會(United Nations Economic Commission for Africa,UNECA) 執行秘書長A.漢姆德克、聯合國普及可持續能源(Sustainable Energy for All)組織首席執行官R.凱特,共同探討了政府和組織機構在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和踐行《巴黎協定》各項規定中可發揮的作用。
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總經理王琳以及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合作組織主席劉振亞,探討了水電與能源網互聯互通所能產生的綜合效益。世界銀行能源和全球采掘業務總監L.莫納里和馬來西亞砂拉越政府公用事業部部長S.R.烏托姆共同參與了話題討論。
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和《巴黎協定》為大會提供了有力的交流討論背景。大會對未來10 a的水電發展路線進行了規劃,規劃重點是使世界各國享有可靠且可持續的現代新能源,實現全球性和區域性能源的互聯互通,以及建立綜合能源系統。
與其他可再生能源不同,水庫蓄水功能為水力發電提供了基礎,通過調節蓄水量適應氣候變化,從而減輕了極端天氣事件對水電造成的影響。蘇丹電力和水資源部長M.薩利姆,與包括通用電氣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Y.拉努在內的專家組,就“人人享有水安全”這一主題展開了集體討論,包括可持續水資源管理必需的政策框架,以及軟硬件基礎設施實現協同工作的方式。
兩年一屆的世界水電大會首次在非洲舉行。此次大會是水電行業的一項全球盛會,借此機會可對非洲大陸的電力基礎設施、輸電和能源互聯互通的快速發展有大致了解。
大會主辦城市亞的斯亞貝巴作為埃塞俄比亞的政治中心,是非洲聯盟和聯合國非洲經濟委員會等重要機構的所在地,同時也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發展最快的城市之一。該市將建設交通體系作為其可持續發展計劃的重點之一。首條輕軌于2015年開通,日均載客20萬人次,是全球為數不多的以水電為動力的輕軌線路。
埃塞俄比亞是全球發展最快的經濟體之一,其水電開發處于非洲各國前列,目前仍在積極開發水電和其他可再生能源,例如吉貝3期(Gibe III)水電站于2016年12月落成,壩高達246 m,是全球最高的碾壓混凝土壩;埃塞俄比亞復興大壩(GERD)全面啟用后,將成為非洲最大的水電站。
非洲擁有豐富的可再生資源,但其基礎設施和電力供應系統仍然面臨重大挑戰。《非洲基礎設施發展計劃》(PIDA)和《聯合國2063年議程》旨在解決這些問題。目前,非洲基礎設施建設導致的嚴重財政赤字使生產和交易成本不斷上升、競爭力下降,不僅對非洲大陸的外國直接投資造成負面影響,同時對非洲的社會和經濟發展產生不利影響。改善某一區域乃至整個非洲大陸基礎設施綜合網絡與服務方式,可促進對水電等可再生能源的有效利用,為推動非洲社會經濟發展和減少貧困做出重要貢獻。
東部非洲電力聯盟(EAPP)的建立旨在推進7個東非國家間合作,以優化能源資源的開發,并通過電網互聯互通實現區域內供電全覆蓋。大會上,EAPP秘書長L.M. 查倫加恩,以及由中國水利電力對外有限公司總經理李莉等組成的專家小組,分別闡述了各自對發展非洲電力基礎設施的設想。
大會結束后,與會人員對埃塞俄比亞吉貝三期水電站進行了實地考察。除此之外,還組織參觀了蘇丹上阿特巴拉(Upper Atbara)和塞蒂(Setti)大壩樞紐工程、烏干達伊西巴(Isimba)水電站、埃塞俄比亞德卜亞卡布(Debre Yacob)流域、贊比亞維多利亞瀑布(Victoria Falls)發電站以及卡富埃(Kafue)峽谷地區培訓中心。
2017年世界水電大會共設19個分論壇,于5月10 ~ 11日舉行,600多名會議代表深入探討了該領域當前面臨的一系列挑戰和機遇, 為水電的可持續發展獻言獻策。分論壇主題涉及項目規劃、引導私營部門參與水電項目、可再生能源儲存以及基礎設施建設的挑戰,如非洲大陸長距離輸電和區域間電網互聯,小型能源系統的開發,為適宜開發大中型水電的地區提供成本較低的可再生能源資源。本文選取其中8個分論壇進行簡要介紹。
(1)“能力建設和技術改進”分論壇。會上就如何填補發展中國家水電領域的知識缺口作了全體討論。與會者探討了IHA如何通過構建知識網絡促進專業知識的共享,德國福伊特水電集團總裁兼首席執行官U.韋哈爾特就此議題作了發言。
(2)“混合可再生能源系統”分論壇。針對利用水力發電的靈活性平衡其他可再生能源(如風力和太陽能)供給作了可行性研究。
(3)“可再生能源儲存”分論壇。對抽水蓄能等可再生能源儲存技術,以及這些技術在確保穩定電網、經濟高效的能源儲存操作等方面起到的作用進行了介紹。
(4)“泥沙調度管理”分論壇。泥沙調度管理在大會開幕之前舉辦的研討會上就已作為議題討論。在分論壇上,與會者還探討了新型泥沙管理方法,包括合理的流域規劃和基于自然的基礎設施建設。
(5)“流域戰略規劃”分論壇。參會者討論了如何通過戰略性流域規劃優化能源系統,實現更廣泛的環境、社會、水與氣候效益。
(6)“水電氣候債券”分論壇。會上提出了《氣候債券倡議》,該計劃已于2017年中期發布了水電投資標準并將氣候變化納入考慮因素之一。投資者可依據新標準了解未來水電項目融資的發展方向。
(7)“水電發展”分論壇。推動水電項目可持續發展的主題始終貫穿此次大會。分論壇上對《水電可持續性評價規范》的應用情況作了說明。該規范在2011年世界水電大會上正式發布啟用,過去6 a來一直用作國際最佳實踐標準,并作為風險評估和差距分析工具應用于全球各地的水電項目中。會議還介紹了為應對水電行業新挑戰而依據該規范開發的各項技術,并探討了該規范今后的用途。
(8)“溫室氣體報告”分論壇。會上首先介紹了測量水電碳足跡的“G-res”工具,隨后冰島國家電力公司副首席執行官、砂拉越能源公司首席執行官等高層人士就水電開發效益,及在交流和準備該報告中面臨的一些挑戰發表了講話。小組成員討論確定和量化了水力發電多重效益的最佳方法。
分論壇還設有“特別午餐演講”部分,主要探討了水電開發的社會影響和效益等,并討論包括剛果民主共和國大英加(Grand Inga)大壩工程和紅十字會紅新月氣候中心“預期型融資”倡議在內的各項舉措和發展情況。
水電領域正在開發的一些創新型工具在此次大會上首次亮相。
中國電力建設集團執行副總經理陳觀福以及全球基礎設施基金(GIF)代理主管,與來自國際水電協會和世界銀行的發言嘉賓共同討論有關創新型項目籌備融通資金的提議。根據國家或地區的具體需求,水電項目籌備基金會將投入一筆周轉資金,幫助其選擇最適宜開發的水電項目類型和站址。該基金會通過整合國際規范實踐標準,確保項目建設達到最高環保標準,從而使開發商能夠順利進入綠色債券市場。2016年,綠色債券市場規模日益增加,其價值增加了近一倍,發行量達到創紀錄的810億美元。
分論壇會議中介紹的“G-res”工具是一項國際研究推薦的成果,在此次大會上首次啟用,該工具可以用來測量規劃中和建成水庫中的凈溫室氣體排放量。水力發電融資方和開發銀行正在尋求進一步細化可持續水電合格標準的相關準則,因此大會為“G-res”工具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良好契機。由于水電站水庫溫室氣體的排放,有些項目被排除在一些融資和投資機制之外。該工具的研究人員、技術開發人員和終端用戶分享了他們對其開發改進過程的設想以及對未來項目開發的潛在影響。
世界水電大會將成為2017年水電行業一個重要的里程碑,會議肯定了水電為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和履行國際承諾所能做出的貢獻,以及應對氣候變化的決心。未來仍有眾多挑戰需要面對,許多機遇需要把握,但此次大會將成為行動的催化劑。大會為各界參會人士討論創造了機會,并幫助確定了未來10 a水電領域的發展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