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俊偉 ,孫 鵬 ,張 笛
南四湖是南水北調東線工程重要的輸水通道和調蓄湖泊,防治水污染是工程成敗的關鍵。近年來,各相關機構樹立綠色思維、底線思維和歷史思維,始終把水污染防治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南四湖流域水質連續13年持續改善。通過采用“治、用、?!辈⑴e的流域污染綜合治理措施,南四湖湖泊水質已于2012年由劣V類升至輸水全線水質地表水III類標準。為控源頭、防反彈,避免造成治污工作功虧一簣,亟需建立健全河湖管理保護長效體制機制,確保南四湖流域水質全面、穩定達標,從根本上改善流域水生態系統健康,既保證南水北調東線調水水質安全,又實現南四湖流域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
山東省轄南四湖流域(以下簡稱南四湖流域)涉及濟寧、棗莊、菏澤、泰安4市,包括8區、4市、16縣。流域常住人口總數于2015年達到2087萬,且人口分布不均。南四湖流域是山東省重要經濟區之一,2015年的GDP比2009年增長了4000多億元,第三產業比重逐年增加。涉及山東省的重要污染源有棗莊、濟寧、菏澤三市,污染源包括城鎮污水處理廠、生活面源、農業面源和企業。污染企業以熱電廠、印染紡織、化工和水務為主。
南四湖流域在2002年時污染嚴重,據2003、2004年第二季度監測,濟寧老運河、洸府河、洙水河等入湖口水質已屬嚴重污染級。通過對2009—2016年南四湖COD和氨氮的濃度進行統計分析,南四湖COD濃度呈現逐年降低的趨勢,2009—2013年達到III類水標準。
目前棗莊、濟寧、菏澤三市的污染企業主要以點源的形式,集中分布在南四湖和入湖河流周圍,每年大量的污水通過入湖河流和地表徑流排入南四湖。南四湖湖區2016年的監測數據基本符合II類水水質標準,但流域仍面臨部分企業、污水處理廠總氮、總磷等因子治理水平不高、面源污染和航運污染突出等亟待解決的問題,需在城鎮生活、農業農村、工業和船舶航運等方面進行污染防治。
南四湖形狀狹長,湖盆寬淺,比降平緩,加之圈圍和圍墾減少了調洪庫容,形成大面積連續分布的行洪障礙。自然降水少,湖泊換水率低,換水周期長,蘆葦、水草等植物密度較高、生長茂盛、易腐爛且死亡后的植物殘體經細菌分解,易滋生富營養化等。
南四湖流域經濟高速增長,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的發展,導致水資源大量消耗和環境容量縮減,而且流域內經濟結構不平衡,工業結構性污染嚴重,第二產業比重高于50%,養殖業、種植業等對COD貢獻率高。農村污水收集管網等基礎建設相對落后,多數農民環保意識不強,大量生活污水和養殖廢水直接排入流域自然水體。大量無序的圈圍和圍墾等,造成湖泊水體阻斷,進一步降低了水體的水環境容量和水流速度,加劇了水體的自身污染。同時,船舶航運的廢棄物與生活污水排入南四湖流域,旅游業帶來日常生活污水、餐飲服務業污水等,對水質污染影響較大。
目前流域存在分行業、分部門的分散管理體制:一是水利、漁業、林業、環保、航運、旅游等部門之間依據各自職權和相關法律、法規進行管理;二是水利部門以工程為依托分別實施管理。目前水利工程管理機構有淮委沂沭泗水利管理局下設的南四湖水利管理局和山東省編委批復的山東省南四湖水利管理局、山東南水北調南四湖至東平湖段管理局以及濟寧、棗莊兩市批準成立的濟寧市南四湖水利管理局、棗莊市南四湖湖東堤管理局等單位。南四湖水資源保護和治理等缺乏有效的統一性,在水污染防治方面難以形成強有力的手段。
建議依據南四湖流域水資源特點和管理現狀,建立健全河湖管理保護長效體制機制,全面推行河長制工作重要部署。
針對洸府河、老運河、西支河、梁濟運河梁山段和趙王河等尚處于達標邊緣的河流(段)實施污染防治,進一步提升污染治理水平,大力推行水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深化流域生態保護與恢復,提升流域安全防控水平。
在南四湖流域內市、縣(市、區)及部分鄉(鎮、街道)設立河長制辦公室,成立河長制管理工作領導小組,明確主要河流“河長”,明確“河長”為包河治理的第一責任人,爭取實現市、縣、鄉、村四級“河長”網絡全覆蓋。方案設計實現“一河一策”,南四湖流域內每條河的“河長”根據各條河流的情況和工作重點完善工作體制機制和工作方法,通過實行分段管理、分段監控、分段考核、分段問責,變九龍治水為合力治水,形成流域合力治水氛圍。
依據南四湖流域水污染現狀,分別制定近期、中期、長期不同的水污染防治計劃。建設覆蓋到縣的交界斷面水質監測網絡,建設河湖管理地理信息系統平臺,實施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建議開發河長制工作相關軟件,實名標注河段名和河長名,實時上傳巡查圖、河道對比圖等,形成共同監督、共同管護的態勢。組織相關部門進行環保專項整治,完善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聯動。創新管理模式,成立一支整合水利、環保、林業、安監等部門行政執法職能的綜合執法隊伍,進行一體化、信息化管理,提升執法效率。
建議相鄰省份、流域機構加強針對南四湖流域邊界河湖管理的協調工作,使有關政策相銜接,互相學習先進經驗,因地制宜推進直管河湖河長制相關工作。組織協調各類媒體赴基層采訪河長制工作,形成良好的輿論氛圍,發動公眾參與。通過網絡征集等形式,充分聽取公眾意見。各級政府依法公開環境信息,排污單位依法向社會公開其產生的主要污染物及污染防治設施的建設和運行情況等相關信息,加強微博、微信等運行,實現投訴、輿情和執法相聯動。
建議定期組織治水經驗交流活動,通過現場教學、觀摩等方式,針對河道整治前期情況、具體治理方式、落實長效保潔及監管機制等交流心得,分享經驗,加強對河道治理過程中的薄弱環節及難點進行探討。整合科技資源,通過相關國家、省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針對南四湖流域水污染現狀,優先推薦對黑臭水體治理、地下水污染防控等進行立項研究,同時加強水生態保護等領域的國際交流合作,進一步改善南四湖流域的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