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勇光 李文娟
(1.中國建筑西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41; 2.四川天宇石油環保安全技術咨詢服務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00)
城中村,是我國現階段基本國情條件下的特有產物,是在現代化城市高速發展進程中的必然現象。所謂城中村,是指農用地轉變為城市建設用地的過程中,由村民住宅用地、自留地轉變形成的居民聚集區域。該區域遠離城市中心,雖已劃入在城市規劃紅線范圍,成為城市的一部分,但在發展各方面相對落后,存在諸多消防方面的問題及隱患。近年來,城中村成為火災和人員傷亡的頻發區,也是消防監督管理的薄弱之地[1]。
2016年4月2日凌晨,廣西南寧市江南區淡村6組二里5號民房發生火災。事后調查發現,火災是由停放在民居一樓的非法改裝的電動車自燃引起的。
2017年7月16日4時32分,江蘇省常熟市虞山鎮漕涇2區一居民住宅起火。起火建筑為兩層磚混結構的住宅,是當地某飯店租用作為員工宿舍。火災時主體建筑全部過火,面積約200 m2,造成嚴重后果。
2017年11月18日,北京市大興區西紅門鎮新建二村一自建房屋起火,造成重大人員傷亡。起火部位為該自建房在建的地下1層冷庫,起火原因為電氣線路故障所致,自建房及地下冷庫內鋪設接連電線的相關作業人員均無專業資質。
從以上接連發生的火災案例中可以探知,目前城中村存在著諸多消防安全問題。主要為前期科學規劃建設的缺失,后期的消防設施缺乏、居民的消防意識淺薄等。
政府的城市整體規劃工作中沒有對城中村規劃做到有效銜接、覆蓋,有些城市盡管已經及時做出比較完善的規劃,但由于土地性質和歷史遺留難題導致了拆遷困難、改造緩慢,規劃執行不到位等不良后果。因此城中村區域建筑房屋普遍耐火等級不高、防火間距不足、消防通道不暢、消防設施不夠,供電線路老化等問題,無法滿足消防安全基本要求。
在城中村的現場調查中發現,城中村房屋建筑多為磚木結構,更甚者為木板、水泥、玻璃瓦等防火性差的材料私自搭建的違規房,同時建筑內部裝修時使用大量可燃材料,有甚者使用易燃材料。耐火等級普遍較低,更不能滿足房屋防火、防震、防沉降等各方面要求。調查中發現房屋多數存在墻體開裂、房屋沉降等問題。房屋無論是用來住宿還是作為商鋪、倉庫,其均為相同耐火等級的房屋,建筑的火災危險性與耐火等級無法相互匹配。火災時,火焰和高溫會沿著房屋的裂縫傳播出去,加之建筑物本來耐火性能差,建筑物往往無法抵擋大火侵蝕。
防火間距是建筑著火后,火災不會蔓延至其相鄰建筑物的間隔距離。根據GB 50016—2014建筑設計防火規范,各類建筑之間按照使用用途和耐火等級都有嚴格的防火間距要求,以期發生火災時不至發生蔓延。目前,城中村的建筑大多防火間距不足,有些建筑之間的間距不足1 m,甚至僅僅幾十公分,即所謂“貼面樓”“握手樓”,比比皆是。因此一旦發生火災,極易造成火燒連營、一損俱損的慘狀。
城中村中安全出口、疏散樓梯處設置鐵柵欄、金屬護欄,樓道內堆放雜物;消防車道被生活垃圾、商販攤點、私家車位等占用現象比比皆是。發生火災后,受災群眾不能及時逃生到安全地帶,消防車亦不能及時趕到火災現場,部分甚至無法進入消防車輛。這樣既延誤了人員逃生時間又錯過了火災的最佳撲救時間。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由于人口和房屋數量逐年增加,再加上城中村基礎設施建設本來就相對薄弱,因此,城中村中多數存在市政消火栓數量不夠,缺乏足夠的消防水源的問題;在發生火災事故的現場調查中頻頻發現,消防通道被堵塞或占用、沒有配備足夠的滅火器的問題。另外,城中村中房屋建得越來越高,居住的人員密度也隨之增大,加上存在消防設施欠缺的問題,無異于雪上加霜。結果發生火災時,人員逃生自救都非常困難,損失慘重。
通過對近年來重特大電氣火災事故起源的統計分析,結果表明,電氣線路是引發電氣火災的主要起火源,其次是電氣設備和用電設備[2]。城中村中大多沒有經過合理規劃,電線違章私拉亂接,線路材料質量不過關,且線路大多裸露在外,縱橫交錯,年久老化,很容易引發火災。事實上,城中村大多火災都是由于電線老化或線路處于過負荷狀態引起的。
城中村居民以當地農民和外來務工人員為主,整體文化水平不高,消防安全意識不夠。當前城中村人員密度較高,日常生活使用以電器居多,用電高峰期電氣線路處于超負荷運行狀態,很容易造成電線短路,誘發火災。一旦發生火災,由于缺乏基本的滅火、逃生常識,發生火災后不會使用滅火器等消防器材滅火,不知道正確的逃生路線,有的甚至直接跳樓逃生,造成了更加嚴重的后果。
針對目前存在的消防安全問題,采取推進規劃改造、開展消防監督、組織宣傳培訓等措施,徹底扭轉城中村火災頻發的局面,保障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消防安全責任制實施辦法的通知(國發辦[2017]87號)中規定,鄉鎮人民政府應將消防安全內容納入鎮總體規劃、鄉規劃,并嚴格組織實施;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將消防工作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根據城中村所處的區域優勢、人員構成、經濟結構等特點,科學制定消防規劃,同步建設消防水源、預留消防車道、設置消防站、消防通信等,確保消防部隊能夠快速有效開展施救,還要保證建筑耐火等級、防火間距等,消除城中村先天性火災隱患。
對未納入規劃的城中村可以采取因地制宜、結合實際、就地改造措施制定整治方案。實踐中可以借鑒深圳福田水圍村的成功案例,統一規劃,打造成青年公寓。在消防安全方面,全面完善消防、供電、供水等基礎設施,增加煙感、滅火器等設備,提高城中村安全系數。針對消防車道,采取局部拆除違章建筑、打通或拓寬消防通道等方法,解決城中村消防車道規劃不暢通問題。同時按標準設置消防標志、安全指示標志、方向標志和交通標志等。這樣既有利于城中村遺風保存,又有利于保證城中村的消防安全。
如果沒有強有力的消防監督檢查作保障,再高水平的規劃設計終將會流于形式,失去原本的作用[3]。消防部門與當地政府應開展聯合執法行動,對城中村的火災危險源狀況、建筑防火狀況等監督檢查。對于沿街小餐飲、中小旅館、足浴店、建材店等開展消防安全監督檢查,一旦發現火災隱患或其他消防安全問題,立即依法查處;對于違規使用液化氣鋼瓶、違規私拉電器線路及使用大功率電熱器材、違規電瓶車充電的消防隱患情況,執法部門應責令限期改正;對于違章搭建的,不符合消防安全要求的建筑物,執法部門應當堅決予以拆除。從根源上消除火災隱患,減少火災事故發生。
城中村居民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較少意識到火災危險性的存在,因此對其開展消防宣傳教育工作是做好城中村消防工作的重要基礎。通過宣傳,提高居民對安全的重視程度,增強對火災安全的防范意識,了解火災危險性,認識到消除火災隱患的重要性。消防宣傳采取多樣化形式,除了傳統的廣播、電視、報紙、雜志,還應采取互聯網、手機媒體等新形式,同時可結合當地民俗民風,利用特有的民俗節目,如戲曲、小品等藝術形式進行宣傳,增加消防宣傳的輻射人群與宣傳效果。在宣傳教育的同時還應開展消防培訓。通過培訓,居民可以掌握正確的逃生方法及簡單的消防器材的使用方法,提高自救能力。
近年來城中村火災事故頻發,城中村,這個城市的特殊區域的消防安全問題已日趨嚴重。因此,城中村消防安全問題亟待破解,而解決該問題,既需要政府部門的合理規劃,也需要執法部門的嚴格監管,更需要居民自身素質的提高。解決好城中村消防安全問題任重而道遠,但火災可防可控,未來可期。
參考文獻:
[1] 李 萌.消防管理薄弱區域之城中村消防問題探討[J].消防技術與產品信息,2014(10):61-62.
[2] 公安部消防局.消防安全技術實務[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6.
[3] 張 苑.關于城中村火災救援問題探討[J].消防技術與產品信息,2007(1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