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武 林
(華電金沙江上游水電開發有限公司蘇洼龍分公司,四川 成都 610041)
蘇洼龍水電站地處川藏交界的金沙江上游干流上,是由華電金沙江上游水電開發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電金上公司”)負責開發的金沙江上游川藏段8級電站(崗托、巖比、波羅、葉巴灘、拉哇、巴塘、蘇洼龍、昌波)中的第7個電站,是華電金上公司開發的第一個水電項目。蘇洼龍電站工程采用壩式開發,最大壩高112 m,水庫正常蓄水位2 475 m,相應庫容6.38億m3,設置4臺水輪發電機組,總裝機容量120萬千瓦,工程建設涉及四川省甘孜州巴塘縣蘇哇龍鄉南戈村等6個村委會,建設征地面積18 705畝(四川側8 365畝),涉及搬遷安置人口1 462人(四川側796人)。
蘇洼龍水電站地處藏族聚居區,受自然地理、文化宗教和經濟社會發展等因素影響,蘇洼龍水電站移民安置環境與內地有顯著不同,給蘇洼龍水電站移民工作帶來巨大的困難和挑戰。為了加快推進電站工程建設,有效破解蘇洼龍水電站移民安置工作中的難題,近年來,蘇洼龍分公司通過在藏區水電工程移民安置工作的實踐,探索出了一些經驗和做法。
電站項目地處高山峽谷地區,河道下切強烈,地形復雜,干流河段較少階地、漫灘分布;同時,區域內土壤、降雨、氣溫、水利等條件較差,生態環境脆弱,可利用后備耕地資源嚴重不足。而同時,電站工程施工和淹沒又多涉及自然條件相對較好的河谷地帶,剩余耕地資源少、產量低,人地矛盾突出。因此,采取以土為依托的移民安置方式難以滿足移民安置和環境保護的需要。
電站項目地處偏遠,交通、通訊等基礎實施落后,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當地經濟主要依靠農牧業,二、三產業發展緩慢,城鎮化程度低,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有限。項目所在區域居民除從事傳統農牧業等初級勞動外,教育普及任務較重,采用自謀職業、投親靠友和二、三產業等安置方式的安置數量十分有限。
電站項目地處高山峽谷,垂直氣候明顯,野生物產資源豐富的地區,區域內居民對林下資源的依賴性較強。除農業和牧業收益外,蟲草、松茸、貝母、知母等林下經濟作物在居民收入構成中占有很大比例。據調查,部分地區的野生資源收入占到了居民總收入的近50%。外遷和遠遷安置移民,將影響移民原有野生資源的收益。
電站項目地處藏族聚居區,區內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為適應惡劣的自然環境,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生活方式,藏族全民信教,寺廟、白塔、嘛呢堆、轉經房、煨桑臺、經幡、經堂等宗教設施在藏區分布廣、數量大,宗教儀式、儀軌等與藏民生產生活密不可分,還涉及“神山、圣水”等宗教信仰,在移民安置中保護、恢復工作難度大。
藏族群眾在生產、生活中以藏語作為日常用語,語言差異給移民工作者與基層干部、移民群眾的溝通造成障礙。由于文化上的差異,藏族群眾在禮節、稱謂、表達方式等諸多方面都與內地有較大區別,也使得與移民群眾的溝通、交流有些不便。
面對蘇洼龍水電站移民工作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和困難,華電金上公司與蘇洼龍分公司在地方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指導下,大膽創新、攻堅克難,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積極穩妥推進蘇洼龍水電站移民安置工作。
針對蘇洼龍水電站項目建設涉及川藏兩省區,項目開發過程中協調難度大的實際,經過華電金上公司與蘇洼龍分公司的共同努力,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充分理解和大力支持。甘孜州成立了金沙江上游水電移民協調辦公室,負責協調州本級及省級之間移民工作協調;巴塘縣成立的蘇哇龍工作站,負責協調巴塘縣內移民工作;芒康縣成立蘇洼龍水電站移民安置工作協調工作組,負責協調芒康縣內移民工作。且兩縣政府分別在蘇洼龍水電站樞紐區組織開展了蘇洼龍水電站開發建設環境專項整治活動,形成了以“縣統籌、鄉組織、村參與”的參工參建工作機制和“場內問題,場外解決”協調機制,有效解決了當地農牧民群眾參工參建和移民搬遷安置過程中的問題,為蘇洼龍水電站工程建設和開展移民安置工作營造了良好的環境。地方多層協調機構的成立,為解決蘇洼龍水電站移民工作中的重點和難點問題,統一移民安置政策標準搭建了平臺。
針對蘇洼龍水電站地處深藏區域,耕地資源嚴重不足,生態環境脆弱,以土安置的方式難以滿足移民安置需求。華電金上公司創新思路,組織編制了《金沙江上游水電工程移民多渠道安置方式和具體政策措施研究報告》和《關于金沙江上游(川藏段)水電工程建設征地移民安置有關問題的處理建議》,通過《關于金沙江上游(川藏段)移民安置補償政策的指導意見》,提出了逐年貨幣補償安置方式、藏區特色實物和宗教設施調查方法及補償原則等特色創新方式,為金沙江上游川藏段梯級電站征地移民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礎。
水電移民安置工作實行“政府領導、分級負責、縣為基礎、項目法人參與”的管理體制,地方政府是移民安置工作的實施主體、責任主體和工作主體。針對蘇洼龍水電站移民工作“點多、面廣、事務繁雜、協調難度大”的特點,蘇洼龍分公司高度重視,深入研究,針對移民安置工作中面臨的困難,在緊緊依靠地方政府的同時,主動介入、深度參與移民工作全過程,視移民工作為己任,協同地方政府,共同改變移民安置工作推動艱難的局面。
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項目所在地社會穩定壓力大,為爭取地方政府對移民工作的支持和理解,蘇洼龍分公司“以心換心、換位思考”:一是充分采納地方政府對水電工程規劃設計提出建議,堅定地方政府“以水電開發促發展,以發展促穩定”的決心;二是通過地方參工務工、承建技術難度較低工程的方式,加大對地方的經濟支持;三是積極參與地方公益事業建設,共同維護穩定,與政府共同化解社會風險,樹立地方政府對水電移民工作的信心。
針對移民群眾“故土難離”的情結以及對移民政策和搬遷后生產、生活狀況預期不甚了解,部分群眾在搬遷問題上存在抵觸情緒。蘇洼龍分公司在移民工作實施階段,主動配合地方政府,通過印發藏漢雙文宣傳資料、張貼海報、懸掛藏漢標語、雙語干部現場講解等多種方式,加大移民政策宣傳力度。通過營造濃厚的移民工作氛圍,使移民群眾了解政策、規劃和工作步棸等內容,奠定了移民搬遷安置工作的群眾基礎。
蘇洼龍水電站地處藏族聚居地,在藏區宗教影響貫穿群眾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蘇洼龍分公司充分依靠宗教人士的作用,通過他們的影響力和號召力,鼓勵移民支持水電工程建設,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為電站建設與移民工作注入了更多積極因素。蘇洼龍分公司在電站籌備和建設過程中高度重視與電站區域內土登尼夏林寺的關系,堅持政治上團結合作,信仰上相互尊重,過程中相互幫助,在促進社會和諧等重大問題上切實踐行中央企業的社會責任。同時,針對電站建設所涉及鄉村百姓及寺廟信眾對水電開發建設的不認識、不理解、不支持等問題,寺廟堪布等積極協助地方政府和蘇洼龍分公司對信眾講政策、講佛法,幫助疏導地方百姓的思想,使當地信眾逐漸接受水電開發理念,為蘇洼龍水電站核準開工建設作出了貢獻,逐步形成了各方良好的友鄰關系。
蘇洼龍水電站是金沙江上游梯級電站中第一個獲得核準開發的項目,工程地處藏族聚居地,移民安置環境與內地截然不同,為了有效破解蘇洼龍水電站移民安置工作中的各種難題,華電金沙江上游水電開發有限公司與蘇洼龍分公司共同創新、攻堅克難,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得到了地方各級政府的信任和支持,穩步推進了蘇洼龍水電站移民安置工作,為金沙江上游水電項目移民工作積累了寶貴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