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權利”VS“大城市病”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兩為主”政策的逐步落實,確保流動兒童在流入地平等地享有教育權利這一目標正在逐步實現。但與此同時,為了消除人口持續集中帶來的“大城市病”,教育正在逐漸成為近兩年特大城市嚴控人口的政策選擇。這種不同政策體系的目標沖突,帶來了特大城市流動兒童教育獲得中的現實困境。研究發現,在存在不同政策體系目標沖突的情況下,地方政府在具體政策實施中進行了趨利避害的理性選擇,打工子弟小學的流動兒童由于“人(學)籍分離”,“錢隨人走”政策很難實現;公辦小學的流動兒童雖可享受到教育政策福利,但教育機會的獲得有諸多限制。這種教育不平等的出現,是國家教育公平政策、國家新型城鎮化政策、特大城市可持續發展、個體家庭背景及社會資本在實踐中綜合作用的結果。(《社會學評論》)
社區情感治理:何以可能,何以可為?
充滿悖論的現代性使得現代社區集撕裂式體驗與虛實相織的快感于一身,同時也將現代社區置于全球化與本土化的巨大張力之中。盡管如此,我們不能忽視社區治理的起源、機制、目標及評價中包含的“人”及其情感的重要維度,更應該看到當前社區治理實踐對制度和技術的凸顯以及對“人”及情感的忽視?!吧鐓^情感治理”的焦點在于通過對社區情感再生產過程的干預來協調社區成員之間的關系,借助對結構性情感、情境性情感和自我關聯性情感優化的過程,柔化國家與社會的權力結構關系、增強社區成員的社區認同感。(《華東師范大學學報》)
不能以清廉作為能力有限的掩飾
保持清廉的政治本色,是我們黨對黨員干部的一貫要求,也是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要方面。但現實中,有的黨員干部把清廉標簽化、名片化,片面標榜清廉,把干事拋在一邊,引起群眾反感。那些將廉潔作為招牌的黨員干部,原因不外如下:其一,沽名釣譽,裝點門面,頗有嘩眾取寵,擾亂視聽之嫌。其二,能力低下、一事無成,面對“能者上庸者下”的呼聲,以清廉作為能力有限的掩飾。其三,尸位素餐、懶政怠政,以清廉不出事作為不干事的借口。真正的清廉是黨員干部熔鑄于心的品質,本應渾然天成,只能在干事中體現。(《中國紀檢監察》雜志)
馬化騰:分享經濟有助于化解當前經濟剩余問題
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認為:分享經濟爆發,得益于其自身的三大特性,即分享經濟是對閑置資源的社會化再利用;把熟人間的分享關系擴大到了陌生人群體,提升了社會互信;促進了生產方式由大規模單一中心轉向去中心化的個性化定制。這有助于化解當前經濟剩余問題,實質性地推進結構調整,有效擴大就業。(《今參考·政界》)
武心波:建立新的價值尺度去重塑我們的時間觀
上海外國語大學中國學研究所所長武心波說,中國的天下觀,從個體到家庭,到國家,到天下,把所有的空間全部打通,修心可以小到個體,又可以大到天下,不受主權國家的限制,但是西方就是微觀的時空觀。所以說,要改變個人主義走向不斷分的微觀世界的趨勢,不僅需要世界主義這樣的宏理論,更要在實踐的層面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建立新的價值尺度去重塑我們的時間觀,只有確立起了大時間觀大歷史觀,才能最終在全球實現世界主義。真正意義上的世界主義不僅需要西方的空間政治哲學的支撐和解釋,更需要東方時間政治哲學的支撐和關照。(《社會科學報》)
湖南省:長沙獲評世界媒體藝術之都
長沙正式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意城市網絡”,成為我國首座獲評世界“媒體藝術之都”稱號的城市?!皠撘獬鞘芯W絡”致力于發揮全球創意產業對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推動作用,分為媒體藝術、音樂、文學、美食、電影、設計、手工藝與民間藝術7個類別。長沙擁有比較完備的媒體產業生態群,其中以移動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視覺特效、數字媒體制作,是長沙媒體藝術行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外,長沙將數字技術與傳統產業進行結合,孵化出了數字煙花、數字燈光等新興創意產業,與數字媒體一起,構成了長沙媒體藝術的發展矩陣。長沙市市長陳文浩指出,長沙將進一步做優文創平臺,加快馬欄山視頻文創園建設,形成知名文化品牌,加快建設具有國際品質和湖湘文化特色的歷史文化名城,將“媒體藝術之都”這張金色名片打造得更加絢麗。(《人民日報》)
四川?。亨l村振興戰略的成都方案
成都市召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大會,印發了《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推出“十大重點工程”,包括全域鄉村規劃提升工程、特色鎮(街區)建設工程、川西林盤保護修護工程、大地景觀再造工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程、農業品牌建設工程、鄉村人才培育集聚工程、農民增收促進工程、農村文化現代化建設工程、城鄉社區發展治理工程。同時,推出“五項重點改革”,包括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深化農村金融服務綜合改革、深化公共產品服務生產供給機制改革、深化農村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成都日報》)
陜西?。菏妆疚奈锶諝v發行
由陜西歷史博物館專家學者聯合《故宮日歷》原班編輯團隊,歷經一年時間精心打造的陜西首本文物日歷《陜博日歷》于去年11月初正式與公眾見面,日歷中包含365件精品唐代文物。2018年日歷主題為“大唐長安”,選取的文物以表現唐代國力強盛為主,充分反映當時的社會生活、科技發展、文化交流等信息。日歷右側除標注陰歷、陽歷、節氣外,還采用集字的方式將一些知名唐碑印于紙上,使用者每天翻閱日歷時,能夠直面中華文字之美。碑文下方的留白屬于每個日歷的擁有者,或靈感迸發,或真情流露,用于記下屬于自己的心情日記。(《中國報道》)
中國綠色金融改革前景廣闊
全球經濟和氣候委員會“新氣候經濟”項目發布最新報告《中國綠色金融的已知與未知》顯示,中國綠色金融改革前景廣闊。報告稱,中國正處在綠色經濟發展關鍵點,通過加強對可持續基礎設施和綠色金融體系建設的投資促進綠色發展,一系列改革舉措已經得到廣泛支持。綠色金融改革的舉措包括發行綠色貸款和債券、上市公司環境信息公開強制披露、設立綠色基金,以及建立風險減緩機制等。報告提出,中國已經設定了綠色金融改革目標,但需要進一步制定詳細的實施方案。(《中國社會科學報》)
推進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的路線圖時間表
江西省委、省政府出臺《關于深入落實〈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江西)實施方案〉的意見》?!兑庖姟诽岢觯胁襟E、分階段推進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實現“一年開好局、兩年有變化、四年見成效”的目標。到2018年底,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取得較大進展,在流域生態保護補償、河湖保護與生態修復、綠色產業發展、生態扶貧、自然資源資產產權等重點領域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改革成果。到2020年底,《江西方案》確定的任務全面完成,初步形成具有江西特色、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推進生態文明領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走在全國前列,打造美麗中國“江西樣板”取得重大進展。(《改革內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