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教育事業地位逐漸提升,社會各界對于教育事業投入了更多的關注,職業院校也取得了一定的發展與進步。但盡管如此,職業院校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專業在教學中仍然暴露出了一系列問題,造成該專業教學效率低、質量低。因此,本文對當下該專業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創新教學方法解決這些問題。
關鍵詞:職業院校;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專業課程;創新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8.06.220
職業院校的主要職能是為我國提供實用型人才,然而,通過近些年的觀察與走訪,各院校卻了解到很多汽車相關專業的學生在畢業進入工作崗位之后,很難適應崗位需求,導致學生就業率大大降低。因此,針對這種現狀,應當及時對現有課程教學方法進行改革與創新,使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專業教學能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并為學生步入社會打下良好基礎。
1 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專業課程中存在的問題
1.1 教學方法落后
雖然隨著時代的發展與進步,我國在教學方法上有了更多的創新,但在職業院校汽車專業中,這些新型教學方法很難適應其中。這主要是因為一方面,教師在利用這些教學方法的時候容易出現生搬硬套的問題,另一方面,部分教師對于一些新型教學方法不夠了解,甚至于完全不知道新型教學方法。由此導致學生在課程學習中很難產生學習興趣,學習效率大大下降。
1.2 理論實際不能很好結合
目前很多職業院校已經逐漸意識到,在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專業課程中,將理論與實際聯系起來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但卻苦于不知如何很好的將理論與實際聯系起來。因此,很多高職院校即便明白理實結合的道理,卻很難將這個道理應用在課程教學中。
2 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專業課程創新教學方法
2.1 引進新型教學方法
很多選擇就讀職業院校的學生往往自控能力較差,因此,根據這些學生的特征,應當豐富課程內容,使課程內容通過新式的教學方法能第一時間吸引學生的目光。
例如教師可以將微課、翻轉課堂等教學方法融入到教學之中,首先,教師可以通過網絡平臺發布微課視頻,并要求學生在課余時間反復觀看視頻,直到完全理解其中的內容,并設計一些練習題,驗收學生的學習成果,找出學生微課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在正式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將從練習中發現的問題進行重點教學,然后給予學生幾分鐘時間提出自己具有疑問的知識點、操作方法等。在解決了學生的問題后,教師就可以帶領學生正式開始執行相關技術操作,發掘出學生在正式操作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給予糾正,有效提升課堂效率。
2.2 追求理實一體化教學
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專業并非是一項純理論,或純技巧專業,它一方面要求操作人員具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儲備,另一方面還要求操作人員具有熟練的技巧。因此,考慮這兩個方面,應當對當下教學方式進行改革,將理論與實踐進一步結合,擺脫固有的理論、實踐相分離的教學模式。在教學中,教師應當注意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并將技能項目作為重要的任務引領學生開始本節課的學習。除了課程內容調整之外,教師還應當注意融入合理的考評方法以輔助理實一體化教學。這也就要求教師在考評過程中,不能單單將理論/實踐當成唯一的考評項目,而是要將理論考核、實踐考核與課堂表現三者相結合,對學生進行綜合性評價,找出學生的問題,并及時糾正這些問題。
2.3 專業核心課程調整
在教師、院校對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專業學生進行培訓時,應當注意教學內容與工作崗位的對接,也就是所教學的內容不能過于空泛,而是要聯系社會實際,綜合考慮課程內容設定。
例如針對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專業的四門專業核心課程,可以對這種授課模式進行改革,首先應當將這四門專業核心課程進行調整,將其轉變為技能項目。在匯編技能項目時應當注意,不能過于繁瑣,而是要盡可能精簡,并著重突出專業課程重點,技能項目設定一般可以定位在6~8個之間。一般根據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專業課程的重點,可以將其設計為“汽車喇叭不響故障診排”、“正確使用舉升機”等共計28個技能項目,然后將這些項目分門別類進行針對性教學。
3 總結
綜上所述,根據當前職業院校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專業的教學現狀,可以從引進新型教學方法、追求理實一體化教學以及調整專業核心課程三方面對其進行創新型改革,使專業課程內容一方面能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另一方面還能適應當下社會發展的需求。各職業院校可以通過這種課程教學方法創新改革,提升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專業的教學效率、教學質量,為國家輸送更多實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王成健.高職院校汽車專業課程理實一體化教學改革探究——以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專業為例[J].中國培訓,2016(04):26+29.
[2]胡宗梅,荀斌,郝偉.汽車營銷與服務專業技能類課程教學模式的建構與實踐[J].武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15(04):48-51.
[3]謝計紅.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專業“雙證融通”課程體系構建與實施策略[J].武漢交通職業學院學報,2015,17(03):41-45.
作者簡介:張效慶(1980-),男,山東棗莊人,講師,農業工程碩士,研究方向:汽車技術及汽車電氣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