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紹豐
一、什么是數學美育教育,又稱美感教育。數學美育,就是數學教學中的審美教學和美感教育,也就是在數學活動中感受美、欣賞美、體驗美。
二、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為什么要滲透美育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美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而美育不但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品質和習慣,發展學生的創造能力,而且能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從而全面發展學生個性,提高學生整體素質。
(一)滲透數學美育,激發學習興趣我們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從表面上看,數學學習就是要跟一些枯燥的數字和算式打交道,為什么會有那么多的學生深深地迷戀上數學呢?濃厚的興趣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小學生只有產生興趣了,去深入了解了才能真正體味審美對象的內涵 。
(二)滲透數學美育,培養審美能力在數學教材中,蘊藏著豐富的美育因素,教材把數學的抽象美、符號美、數的神奇美、數的和諧美和概括美、猜想美、濃濃的時代生活氣息美、開放靈活美等融入在其中。教師在教學生學習圖形的同時,如果能夠說明這些圖形、線條的特點和它的象征意義,就能使學生在學習數學的同時受到審美教育,培養審美能力。
(三)滲透數學美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品質和習慣,美育對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品質和習慣具有重要的意義。在我們的教學中,經常會有學生的書寫不認真、不工整,作業格式不規范等現象,他們都是學習方法不科學,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經研究發現其實這一切都是在數學教學中,忽視審美教育的結果。假如教師能夠在數學教學中從審美的角度去引導學生,這些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四)滲透數學美育,發展創造能力創造美是審美教育的最終目的。美好的事物能喚起兒童的愉悅,反過來,又能激發兒童去創造。因此,通過實施美育來促進學生創造思維的發展是十分必要的。近代法國大數學家龐加萊說過,任何形式的創造無非是一種選擇,然而選擇是可以多種多樣的,哪一條好呢? 當然有賴于一個人的學科知識的經驗,但是對美的追求是一個重要的動機。
三、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滲透美育
(一)創設情境,體現美感,激發興趣。我們的數學課堂中情境教學法是最普遍的,教師把所要探索、發現的問題隱含在情境中,使學生積極地投入其中,那么問題解決的過程也會變得更加輕松和活躍。這種教學方法比較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對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具有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教學“十年的變化”一課中,教師通過講故事的形式創設情景:同學們早在十年前野生動物園里環境不是很好,許多的小動物都不愿意住進來,為了吸引更多的小動物,政府種了更多的草栽了更多的樹,現在呀動物園來了許多的動物,教師邊講邊演示課件,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完全調動起來了。
(二)深研教材,引導學生發現美,培養審美能力數學教材中存在著大量的簡潔的美,對稱的美以及深刻豐富的內在美,這些都需要教師深入的研究,及時的啟發引導學生去感受、欣賞、體驗,使學生從抽象符號中看到美的形象;從邏輯推理中領略到美的神韻;從表面的形式中看到數學中內蘊的那種特有的美的品質,從而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例如,在教學“欣賞與設計”這節中的花瓣圖形,風車圖形的美是顯而易見的,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這些美麗的圖形是如何得到的,學生在探索中不僅學會如何設計這些美麗的對稱圖形,而且培養了學生的審美能力。
(三)動手實踐,深化審美體驗,培養良好習慣而在“數學活動中感受美、欣賞美、體驗美”是數學課程標準所積極倡導的重要理念。僅僅憑借對美的事物的感知,所得的美感只停留在表面和潛層,是不深刻的,必須在感知美的過程中產生相應情緒體驗,才能通過各種美的體驗和品評鑒賞深化對美的形象認識與感知,獲得豐富的審美體驗。所以要精心的組織好真切的體驗活動,使學生體驗到數學的美。
如在教學《圓柱的體積》時,我設計了“捏一捏,變一變”的游戲。把操作活動和表達結合起來,讓學生準備一個圓柱體的橡皮泥,然后通過捏一捏,變一變的活動,把這個圓柱體轉化成一個長方體,學生可以交流轉化的過程中什么變化了,什么不變。這樣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會表達,學會傾聽,同時發展他們的數學轉化思想。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數學的美育功能正是這樣,讓我們滲透數學美育,塑造完美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