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芳
摘要:在幼兒園教學中,幼師與兒童的關系對于幼兒教育的發展和兒童自身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在幼兒園進行教學活動中,幼師應與兒童建立和諧的關系,加強與兒童的交流,增進幼師對兒童的了解,從而提高兒童的教育教學重量,促進兒童身心健康發展。
關鍵詞:幼兒教育;幼師;兒童
在幼兒教育中,師幼關系是教育過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際關系,幼兒園的教育活動都是在師幼關系中展開、完成的。對話哲學認為,良好的師幼關系應當基于教師和幼兒雙方對彼此人格、地位以及權力的尊重,相互敞開、接納、傾聽對方的意見和想法。這種良好的師幼關系有利于幼兒身心的全面發展和教師的專業成長。然而,傳統的師幼關系往往傾向于教師是幼兒生活的照料者,是活動的決策者、制定者和執行者,幼兒只是被動的接受者,因而師幼之間常常出現諸多問題。
一、幼兒教育中幼師與兒童互動中存在的問題
師幼關系體現的是一種良好狀態下的教師與兒童之間的關系,教師與兒童融洽、美好地相處,教師與兒童都以一種積極的、向上的狀態面對彼此盡管這種狀態的師幼關系是各種教學活動順利開展所必須的,教師與兒童也會因此在身心上產生愉悅的情緒體驗,但是在日常的師幼關系中更多的出現了一些不和諧因素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首先,對和諧師幼關系的認識存在一定的誤差認為兒童服從教師,課堂秩序良好,能順利的完成教學任務就是和諧對和諧的定義過于狹隘,無法達到理論意義上的和諧這主要是受長久以來存在的不平等的師幼關系的誤導,認為教師是師幼關系中的主導者、權成者,兒童應該服從教師的權成教師只有樹立了權威才能很好地駕馭課堂、駕馭兒童。
其次,職業倦怠的存在由于受教育對象、福利待遇、成就感等方面的因素,幼兒教師相對于其他職業更容易產生職業倦怠職業倦怠在老教師的身上體現尤為明顯,所以很多兒童更多的是喜歡新來的年輕教師他們剛從事這一行業充滿激情,對于兒童也是呵護有加,對于幼兒的各種要求也是盡力滿足,更多的是通過言語去評判幼兒的某些不恰當的行為,這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約束,縱容了兒童。因此兒童更喜歡與年輕教師和諧相處,但這種關系并不能在教學中達到幼師想要的效果。
再次,兒童家長育兒觀念存在一定的誤區計劃生育的普及和競爭壓力的加大,更多的家庭選擇養育一個孩子,為其提供最好的條件和教育現在家庭通常是兩代人六個大人照顧一個孩子,不可避免的出現了一些寵溺行為,更多的用自己孩子的行為去評判其他孩子的行為.過分祖護自己的孩子這種一個孩子的養育觀念與幼兒園中很多孩子的養育觀念發生沖哭時,任何一種觀念占據上風都會導致教師與家長關系的不和諧,并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教師與兒童關系的不和諧。
二、維護幼師與兒童和諧關系的對策
(一)建立平等互動
拉夫爾%泰勒曾經說過:“學習是通過學生的主動行為發生,學生的學習取向取決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師做了些什么。”泰勒的這一說法說明真正的教學是讓學生主動去學,讓學生有機會去學。幼兒是學習的主體,幼兒能動的主體作用是教育取得成功的決定性因素,沒有幼兒主動的加工消化,沒有幼兒的同化、順應過程,單憑教師的灌注,是無法實現教育的目的的。因此,讓孩子從心里喜歡老師,愿意同教師說心里話,在活動過程中,教師支架著幼兒的學習,不斷地觀察自己的行為與幼兒的反應之間的動態關系,借助于幼兒的表現不斷地調整自己的行為,并通過幼兒的反應進一步驗證自己的行為,構建教師與孩子之間信任、互動的關系,并在教學中充分調動幼兒的積極性,激發幼兒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要使幼兒充分認識到教師是我學習中的“同伴”并始終處于積極的活動狀態。
(二)不用成人的角度觀察幼兒
一提到觀察,很多教師會覺得這是老生常談的話題。的確教師經常談要觀察幼兒,可是提得多,說得多,并不等于在實踐中做得好,教師往往是從成人的角度而不是從幼兒的角度去觀察幼兒,因此,常常是“我想他是在干什么”,而不是“我看到他在干什么”。舉個例子,有一個孩子喝完牛奶拿著杯子去洗,當水珠流下來時,他用手按住水珠,但水還是從間縫中流下來。從成人的角度來看幼兒老師,可能的反應是這是在浪費水,不好好洗牛奶杯而是在玩水,接下來的行為可能是批評指責。而從幼兒角度來看幼兒老師,她的反應可能是“他為什么這么做”,接著與這個孩子交流,原來孩子想通過手試試能不能按住水。孩子的世界是豐富多彩的,教師要從孩子的角度去觀察他們,你會發現其中的奧妙。
(三)轉變教師的教育行為
多數情況下,教師是以指揮者、要求者也是主動者出現,他們的教育行為使幼兒的學習更多處于被驅使、被命令,缺少主動性、自覺性。教師的教育行為應利于幼兒積極、主動、有效地發展,不僅要求教師在教育活動中注意教育方法、方式,更應該研究幼兒動態的學習過程和身心發展的特點,從觀察幼兒入手,從幼兒的各種反饋中,了解幼兒的所思所慮和心理需要,自身分析自身教育行為的適宜程度,從而及時調整教育措施,達到促進幼兒全面和諧積極主動發展的最終目的。為了說明問題我舉一實例。在小班主題活動“甜甜的水果”中我組織了一次涂色活動,根據自己看到過的水果涂上相應的顏色。這一活動的要求集中明確,教師交代很清晰,幼兒也有過涂色的經驗,然而圖畫時雖然興致勃勃,卻沒有按要求去做,即使一再提醒也收獲不大,這時教師要轉變教育行為。我體會到主動學習不是機械操作,而應是在自主意愿支配下的學習,幼兒是以他們的方式來理解事物的,教師應主動轉變自己行為,充分理解幼兒,使學習任務與幼兒的意愿和諧共鳴。
三、小結
師幼關系的和諧與否關系著教學質量的好壞,也關系著教師與幼兒的共同成長學前教育作為教育的啟蒙階段,對幼兒多方面的成長都起著基拙性作用J幣幼關系作為親子關系之外的主要關系對幼兒將來人際關系的發展和社會化的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因此,需要在幼兒教育中積極創建和諧師幼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