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瓊
摘要:我國雖然是一個幅員遼闊的國家,但是隨著人口的極具增加,土地資源壓力也在不斷增大,為了能夠緩解人均土地資源占有不足,提升土地資源管理利用效率,國家推出了一些列的土地管理政策,本文中筆者正是基于此,對土地利用轉型與土地資源管理做出細化研究分析,希望能夠為我國土地資源長遠發展利用做出貢獻。
關鍵詞:土地利用轉型;土地資源管理
前言:
土地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在生產力高度發展的今天,農業、工業、交通運輸業、房產建筑業都來不開土地資源的支持,而很顯然現下我國也面臨土地資源緊缺的困境,而對土地利用轉型與土地資源管理做出研究,有助于緩解當下土地資源使用矛盾問題,推動我國經濟發展和綜合國力得到不斷提升。
一、土地利用轉型與土地資源管理的內涵
(一)土地利用轉型內涵
“土地利用轉型”可理解為經濟體制轉變下土地資源利用形態的變化改變,當下我國的土地資源利用表現為陰性和顯性兩種狀態,而這種兩種狀態的相互作用,提升了我國土地資源利用效率[1]。如傳統我國的土地資源利用方式,以耕地、林地、草地為主,這種土地資源利用方式雖然在當下也是適用的,但是隨著工業化發展進程的不斷推進,這種以農耕用地為主的土地資源形態利用模式,卻已經無法滿足國民的生活生產需求,因此能夠打破傳統土地資源利用形態的局限,加快土地利用轉型就成為時代發展的一種必然。
(二)土地資源管理內涵
“土地資源管理”就是指在國家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通過行政、經濟、法律、技術等方式,對土地財產、土地資源所作出的管理,從而保障居民的土地使用權不被侵害,國家的土地資源可以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目前我國現行的土地資源管理制度有《土地征收征用制度》《節約用地制度》《土地用途管理制度》《固有耕地保護制度》等,在土地資源管理措施下,不僅可以更好的提升土地資源的利用價值,同時也可以最大限度的保障我國的土地資源可持續發展。
二、土地利用轉型與土地資源管理的相互影響
(一)土地利用轉型對土地資源管理的影響
“土地利用轉型”與“土地資源管理”兩者之間具有相互影響的關系,如為了適應經濟發展的形式要求,國家就需對原有的土地資源利用形態進行調整。如在我國以往由于經濟發展水平落后,農業作為國民第一產業,土地利用形態也是以耕地、林地、草地為主,但隨著改革開放和工業化進程的迅速發展,土地資源的利用形態也逐漸向工業用地和建設用地過渡發展。而隨著近些年環境污染越發嚴重,農耕地的嚴重掠奪,為了能夠還城市一片青山綠水,國家又相繼提出了“退耕還林”“土地流轉”等一系列政策[2]。如在“退耕還林”政策下可以減少長期以來盲目開墾建設所造成的水土流失和風沙危害,為生態安全和生態保護提供持長遠保障。而“土地流轉”政策,主要包括農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和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在這一政策下為農業規模適度經營提供了保障。通過上述筆者列舉的相關實例就可以發現,“土地利用轉型”會使土地資源使用方式發生改變,而這就會對土地資源管理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在進行土地資源管理時,必須要考慮到土地利用轉型問題。
(二)土地資源管理對土地利用轉型的影響
“土地利用轉型”與“土地資源管理”兩者之間具有相互影響的關系,土地利用轉型會對土地資源管理產生影響,那么土地資源管理勢必也會對土地利用轉型產生影響。首先土地資源管理經濟手段會對土地利用轉型產生影響,土地資源管理經濟手段是按照客觀的經濟規律要求,而展開的調節和引導的土地利用活動,一般情況下,土地資源管理經濟手段的兩大杠桿就是“地租”和“地價”,而“地租”和“地價”的高低,將對土地利用轉型效果產生直接影響[3]。其次土地資源工程與土地利用轉型,土地資源管理的主要工程技術方法有土地整治技術、土地規劃技術等,如土地利用規劃是各類土地結構、布局調整配置的長期計劃,可統籌規劃各行各業、各地區的用地情況,從而用地類型的轉變,從這一角度分析,土地資源工程就會對土地利用轉型產生數量、空間結構等顯形形態變化影響。最后土地資源管理政策對土地利用轉型的影響,政策因素可以對區域土地利用方式產生強制性的制約,土地資源管理者必須要從國家固定的宏觀政策出發,有針對性的引導土地資源利用轉型,因此土地資源管理政策對土地利用顯性轉型和陰性轉型的雙重影響。
三、土地利用轉型與土地資源管理未來發展建議
通過對“土地利用轉型”與“土地資源管理”內涵的探討,以及兩者之間的相互反饋制約影響關系,可以發現不同經濟和社會發展階段,土地資源的利用和管理方式各有不同,而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期,我國土地資源管理利用的重點將放在“協調社會經濟發展”和“農地資源保護”上,為了能適應這種發展形勢和要求,筆者提出以下幾個方面的建議。
(一)強化集約節約用地。伴隨著人口的極具增加,土地資源壓力也在不斷增大,只有強化集約、節約用地,才能緩解人均土地占有率低的問題,解決土地資源與人口數量之間的矛盾。首先要解決閑置土地處理低效問題,避免土地資源的閑置與浪費,從而更好的滿足供給需求,緩解當前緊張的用地趨勢,為此政府要帶頭做好土地調查工作,對當地的閑置土地進行統計,并分析閑置土地的產生原因,從而以不同的形式處理閑置用地,盡可能利用最低的土地消耗,換來地域經濟最大限度的發展目的[4]。其次制定嚴格的土地供應標準,如應該從國家發布的《工業項目建設用地控制指標》出發,對地域內公路建設、地產開發、石油燃氣工程建設用地指標進行嚴格的控制,從而大力促進集約節約用地發展規劃。
(二)統籌規劃城鄉發展。我國雖然是一個幅員遼闊的國家,但是現階段東部、中部、西部土地資源使用發展極不平衡,存在諸多不協調的問題。如在東部地區,土地價格呈現明顯增長的態勢,而中、西部地區,土地價格又呈現明顯減弱的趨勢,這很多程度制約了土地資源的優勢發揮。為此筆者認為,土地資源作為經濟發展的前提基礎,今后在進行土地資源利用管理時,也應該考慮到東部、中部、西部之間的經濟結構問題,必須要統籌規劃城鄉發展,因地制宜的調控管理,這樣才能促進城鄉經濟結構改變,促進區域土地資源優勢作用的最大限度發揮,因此未來的土地利用轉型與土地資源管理,必須要從統籌規劃城鄉發展的角度出發。
(三)完善土地市場管理體系。土地作為資產的一種,勢必會落到市場價值管理行列,因此在進行土地資源利用管理時,就必須要逐步的完善土地市場管理體系,要將土地資源引入市場機制,從而在規范土地市場管理的前提下,促使我國的土地資源能夠得到更加有效運用。具體而言,筆者認為在完善土地市場管理體系的過程中,應該組建政府領導班子,采用垂直領導或者雙重領導的方式,極大整個土地市場管理力度,要嚴格的控制土地使用總量,尤其是工業用地和建筑用地量[5]。此外還應該對土地的使用途徑進行嚴格的管控,為此政府部門可以擬定必要的土地管控指標,同時還應該對現有的土地管理法規不斷的做出完善,同時建立相應的約束機制,相應在完善的土地市場管理體系下,一定可以更好的解決我國的土地資源占有率矛盾問題,推動我國土地資源長效利用發展。
(四)加大土地資源管理監督力度。土地資源管理力度不夠,是致使我國土地資源嚴重浪費的重要原因,為此筆者認為今后在進行土地資源利用管理時,相關管理部門應該認清自身的責任,明確土地是國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只有加大土地資源管理監督力度,對城市建設用地和農村用地結構中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加大整治力度,才能實現我國土地資源的長效使用發展。為此要以相關法律和依據,發展城市用地的同時,兼顧農村用地,而對于一些違法、違規占用土地資源的個人或者企業,必須要給予嚴懲,要讓他們受到法律的制裁。此外要禁止對新土地和農用用地的征用,這樣才能更好的提升我國的土地資源利用效率,從而促進我國的國民經濟和綜合國力得到不斷的增強。
總結:
我國版圖遼闊,但是人均土地占有面積卻比較低,土地資源緊缺矛盾問題,制約了我國綜合國力的發展,而對土地利用轉型與土地資源管理做出研究,可以更好的了解兩者之間的回饋機制,從而強化土地利用轉型成果在土地資源管理中的利用,從而為我國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做出保障。
參考文獻:
[1]劉玥,方媛.論土地利用轉型與土地資源管理[J].中國房地產業,2018,(11):27
[2]張立金.論土地利用轉型與土地資源管理[J].中國房地產業,2018,(11):2-3
[3]劉丹.論土地利用轉型與土地資源管理[J].科學技術創新,2018,(7):103-104
[4]袁蕊卿.論土地利用轉型與土地資源管理[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8,(3):1719
[5]韓蓓.論土地利用轉型與土地資源管理[J].中國房地產業,2018,(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