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虎原

八月十五,秋分前后,正是瓜果飄香,莊稼成熟的季節。北國的秋夜已涼意漸濃,浸得人精神倍增。月亮越升越高,清輝穿過婆娑的樹梢,灑在菜棚瓜架上。女主人設下桌案,擺上西瓜、蘋果、葡萄、月餅等供品,全家人圍在四周,虔誠地望著如洗夜空中金黃的圓月許愿禱告……這是我年少時家鄉中秋祭月的印象。
又是金風送爽時,腦海中關于月亮的情思,像靜夜中無意觸碰了吉他的弦一樣悠長——
《唐書·太宗傳》有“八月十五中秋節”的記載,由此推測,是唐太宗把“八月十五”欽定為“中秋節”的。到明清時期,中秋與元旦齊名,成為中華民族第二大節日。這天,無論在外的是達官、富商,還是書生、平民,都要趕回家來。如果出嫁的姑娘住娘家,也必須返回到婆家。中秋節講究闔家歡樂,所以也稱團圓節。
相傳文太師率兵伐紂時,給士兵烙制了一種拌糖的扁圓形干糧。因為好吃,民間也紛紛模仿,并把這種食物稱作“太師餅”。張騫出使西域,帶回芝麻和胡桃,人們在制作太師餅時摻添了這些原料,使味道更加鮮美,于是又把它叫成“胡餅”。一年中秋節,唐玄宗及群臣一邊賞月一邊吃胡餅,皇帝說胡餅名字不好聽,楊貴妃抬頭看看天上的月亮,隨口說出“月餅”二字,從此胡餅改叫月餅了。在不同的歷史時代和地區,月餅又有“荷葉”“金花”“芙蓉”等等別稱。月餅是中秋節必備的核心食物,與餃子、湯圓、粽子等傳統節日美食相比,有易放、耐存、食用方便的特點。直到今天,經過精美包裝的月餅,仍然是敬獻長輩、饋贈親友的佳品。
月亮每天一個樣兒,像鐮刀、像小船、像銅鏡、像玉盤。中秋夜晚的月,似乎更大更圓更亮。中秋賞月,可以在亭臺樓閣,享受鐘靈毓秀;可以在名山大川,體驗神爽氣舒;可以在遼闊高原,領略致遠曠達;可以在河岸湖邊,感覺波光浩渺。
漂泊異鄉的游子,晴好的白天總是為世故而忙碌。每當陰雨連綿、夜深人靜、逢年過節、身體不適、仕途挫折、心情郁悶之時,便會想起故鄉、想起父母、想起妻子、想起兒女……因而借月抒情。故,李太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成了傷感的絕唱;蘇東坡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晴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樹起了詠月詞的標高;鄭板橋的“月來滿地水,云起一天山”,詩情畫意躍然紙上。
中秋佳節,我們吃著月餅,與圓月同在,與嫦娥共舞。中秋文化是月文化,亦是團圓文化,實現夢想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