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琴
在我國大力實施“文化強國”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新時代背景下,文化繁榮興盛,科研成果不斷涌現。科技期刊作為集中記錄和傳播科研成果的主要載體,是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科技發展的促進作用日益凸顯。《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藍皮書》是一部反映中國科技期刊發展狀況的藍皮書,其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我國科技期刊總量已達5020種,2007—2016年中國機構在SCI收錄中國科技期刊發文數僅占中國SCI論文總數的9%[1]。然而,作為世界科技強國的美國和英國,科技期刊和科技水平卻能保持均衡發展:美國科技期刊總量高達1.3萬余種,被SCI收錄的期刊數量達4321種,都位居世界第一;英國科技期刊總量高達8357種,被SCI收錄的期刊數量達2836種[2]。數據說明,盡管我國科技投入力度不斷加大,但與發達國家相比,科技期刊整體發展水平不高、學術話語權和國際影響力偏弱,這顯然與我國科技發展的需求不相稱。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發達國家科技期刊已經經歷了百年以上的發展,辦刊資源和經驗更豐富;另一方面是我國期刊沒有反映出應有的科研水平,是沒有充分發揮科技期刊的引領與導向作用的表現。
張祖剛認為,科技期刊具有文獻記錄與標志、為經濟建設服務、發現人才、服務人才以及引導科學技術發展的作用[3]。王葳和李長復通過科學闡述與論證,進一步強調科技期刊對科學技術發展引導作用的重要性[4]。科技期刊不僅是學術成果的傳播載體和學術交流的重要平臺,還應是引領和推動學科發展的重要窗口[5]。新時代科技期刊面臨集群化、數字化、國際化等新態勢,必須充分發揮科學期刊的導向作用,這對于我國做大做強科技期刊,實現“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和科技強國目標都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
導向,顧名思義,就是引導的方向。科技期刊是傳播科研成果、繁榮創新文化的重要陣地,有選擇、有預測、有目的地傳播最新的科研成果,就是發揮導向作用[6]。最早的科技期刊于1665年問世,由此打破了傳統的相對封閉的格局,開創了學術交流的新紀元,極大地加強了科學理論的交流,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而在此后科技期刊的發展歷程中,有很多科技期刊較好地發揮了引導科學技術發展、改變科學發展進程的作用。
1895年,德國物理學家倫琴發表《一種新的射線——初步報告》,激發了眾多科學家對X射線的興趣。而后,法國物理學家亨利·貝克勒爾研究發現了“鈾”,瑪麗·居里夫婦發現了“釙”和“鐳”,約翰·湯姆生發現了電子,盧瑟福發現了α射線和β射線,并進一步發現了原子核。上述一系列由X射線引出的研究成果,對整個人類進程都產生了巨大的促進作用。又如1900年,德國物理學家普朗克提出了能量子假說,這一假說的提出使愛因斯坦得到重要啟發,并提出了光量子理論。隨后德布羅意提出了物質波假說,薛定諤創立了薛定諤方程,并提出了波動力學。愛因斯坦將論文向《物理學年刊》投稿后,該刊編委認識到這個發現的重大意義,不久之后,偉大的相對論誕生。
上述實例充分證明了科技期刊對科學技術導向作用的重要性,而一項重要的發明或一種先進的思想一旦能夠被記載與傳播,會對社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并且推動整個人類進程的發展。科技期刊為什么會具有引導作用呢?一方面,科技期刊具有傳播速度快、覆蓋范圍廣的特點,科技期刊作為學術界觀點和理念的載體,受到廣泛群體的關注,一經出版,往往就能得到廣泛傳播;另一方面,科技期刊具有滲透力強的優勢,科技期刊中所發表的文章往往都是經過層層篩選之后所挑選出的代表主流觀點的文章。正是由于科技期刊具有傳播的深度與廣度,能夠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才能起到引導作用。而且影響力越大的科技期刊,越能傳播最新和最先進的科技成果,也越能發揮越強大的科技導向作用。
在我國,科技期刊的辦刊主體主要有科技機構、高等院校和學術協會等[7]。期刊通常以編輯部為單位即單刊運作模式,往往呈現出“小、散、弱”的狀態。期刊的主管、主辦和出版單位較為分散,人力、物力、財務等資源的使用率偏低。《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藍皮書》統計數據顯示,我國科技期刊共有1375個主管單位,4381個出版單位,平均每個出版單位出版1.15本期刊,僅出版1種期刊的出版單位有4205家,占期刊總數的83.75%[1]。高校期刊以綜合性學報為主,欄目設置通常大而全,特色期刊和品牌刊物少,無法體現學科優勢和集群化效應,缺少期刊航母是制約我國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提升的重要因素[8],也會影響科技期刊導向作用的發揮。另外,期刊集群化建設有賴于數字化平臺的建立,目前我國科技期刊的數字化平臺功能主要定位在數字發布層面,服務對象主要是讀者,離網絡期刊出版的數字出版平臺尚有差距。
科技期刊數量少而發文的需求量大,期刊市場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所以即使退稿量大,也能篩選出質量較高、內容較好的稿件。雖然說這種局面會造成較大的競爭,但有利于期刊質量水平的提高,使科技期刊實現良性循環發展[9]。然而,在這種環境下,期刊工作者往往會安于現狀,缺乏對編輯業務研究和學習的熱情,只是機械地完成編輯任務。缺乏與作者、讀者的交流和溝通,無法了解讀者的需求與科研人員的研究進展,無法有針對性地調整期刊欄目等。長此以往,期刊學術創新不足、質量把關不嚴、內容引領作用不強,會極大地影響期刊的知名度以及影響力。
科技期刊作為傳播觀念與信息的重要載體,其質量與水平是影響期刊生存和發展的關鍵性決定因素。而整體質量與水平的欠缺也是導致其國際認可程度不高、競爭力弱的主要因素,如果不積極尋求方法去改變現狀,很可能會造成惡性循環,極大地阻礙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國是科技大國,但是要想成為科技強國,任重而道遠。
我國科研經費很大一部分用于論文出版費和國外數據庫購買支出,諸多重要的科研成果都被發表在國外SCI收錄期刊上。原因有二,一是語言是中國科技期刊走向世界的最大障礙,據調查,許多人由于擔心語言會降低研究成果的受關注度,故將論文投給國外的科技期刊,導致國內優秀資源流失,影響了我國科技期刊的可持續發展。二是國內平臺質量與水平不高,導致一些重要科研成果的著作權流向國外,造成了國內科研人員通過付費來獲取這些信息的尷尬局面。高水平科研成果的流失,增加了我國科技期刊走向世界的難度,對我國科技期刊的質量以及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都造成極大的影響[10]。
首先,主辦單位、主管單位要認真按照國家政策要求,重視科技期刊集群化建設,采取切實有效的政策加快推進科技期刊集群化發展,做大做強一批重點科技期刊,引領科技創新。對于有實力有條件的出版單位應給予人力、物力和財力等方面的扶持,形成有實力、辦刊規模大、競爭實力強的學科化科技期刊集群。其次,科技期刊必須把握正確的辦刊方向、理念和辦刊模式,利用品牌提升期刊集群整體水平,在競爭中壯大發展。再次,科技期刊數字化轉型的未來方向可能是數字出版+按需印刷,應盡快建設集數字化采編、數字化出版、數字化發布、數字化服務于一體的科技期刊集群平臺。
科技期刊與科學研究應該是良性共生關系,高質量的科學研究成果是做好科技期刊的基本物質基礎,高質量一流科技期刊是承載科學成果的重要平臺。首先,發揮好主編和編委會的優勢。主編和編委會一般都是專業領域的學科帶頭人,掌握學術資源和成果,有利于組稿、審稿、推薦稿等具體工作的開展,有利于提高稿件質量,擴大刊物影響力,能夠為科技期刊的運作和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其次,編輯應該增強主觀能動性,主動尋求優質稿件,而不是被動地等待稿件上門。應該充分利用知網、萬方、維普、超星等數據庫的功能,根據文章下載量和引文量及時發現學術熱點,使期刊擁有持續的生機與活力。大力支持期刊編輯參加學術會議,主動了解學科發展前沿,追蹤學術熱點。因為這樣不但能夠吸引更多作者投稿,而且能夠提升編輯對不同欄目、專業稿件以及科研方向的認識與把握能力,有利于期刊整體質量的提升[10]。
創辦高水平英文期刊是保護國家知識產權的需要,也是我國科技期刊自身發展的需要。在國家大力支持英文科技期刊發展的環境下,應緊緊把握國際化和英文期刊發展趨勢,提升期刊國際話語權。
英文科技期刊國際傳播影響因素指數中,稿源與組稿、網絡發布、經費支持、編審人員是非常重要的因素[12]。具體來說,一是鼓勵和支持具有學術背景和實力的出版單位創辦英文期刊,提高中國科技期刊的競爭力和國家文化軟實力。二是增加國際編委的比例,邀請國外著名專家學者擔任編委和審稿專家,組建國際化編審團隊,利用多種方式進行推送和宣傳,提升期刊的學術質量和國際影響力。三是重點發展專業性科技期刊。國內一流學科建設能夠代表相關學科的先進水平,可以嘗試創辦相關學科的專業性英文期刊,聚集學科發展,建構國際學術交流合作平臺,從而吸引更多的作者與讀者,獲取更豐富的稿源,推動國內外科研交流與發展。四是加大社交媒體及網絡對英文科技期刊的宣傳力度,探討微信公眾號等數字化服務模式,增強期刊的時效性,從而拓展期刊國際傳播的深度與廣度,樹立和增強文化自信。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支撐。科技期刊自問世以來,就在學術界充當著傳播者的角色,在作者與讀者之間搭起穩固的橋梁,為重大研究成果的發表提供平臺。只有充分發揮科技期刊的導向作用,才能實現科技期刊的價值,為科技驅動發展提供支撐,從而提高我國的科技影響力和文化軟實力。